带束层结构及具有其的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1493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束层结构及具有其的轮胎,轮胎包括转动轴线P和垂直于其的中心面S,带束层结构包括:沿远离转动轴线P的方向依次设置且均关于中心面S对称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和第三带束层,第三带束层的相对两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3;两个带束层隔离胶片,分别设置在中心面S的相对两侧且均位于第二带束层和第三带束层之间,各个带束层隔离胶片远离中心面S的一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6;带束层上胶片,关于中心面S对称且位于第三带束层远离第二带束层的一侧,带束层上胶片的相对两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7;其中,L6>L7,且0<(L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束层结构及具有其的轮胎


[0001]本技术涉及轮胎,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带束层结构及具有其的轮胎。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带有带束层上胶片的工程胎产品中的带束层上胶片在压合后容易出现打折现象,只能依托于操作工进行手动修理,其工作效率较低,且一旦修理不充分就会出现不良产品。
[0003]针对此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发现,打折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工程胎使用的带束层的层数较多,且当多层带束层沿厚度方向叠加起来之后,对带束层上胶片的宽度控制不好而导致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束层结构及具有其的轮胎,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带有带束层上胶片的轮胎在压合后容易出现打折现象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带束层结构,适用于轮胎,轮胎包括转动轴线P和垂直于转动轴线P的中心面S,带束层结构包括沿远离转动轴线P的方向依次设置且均关于中心面S对称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和第三带束层,第三带束层的相对两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3;带束层结构还包括:两个带束层隔离胶片,分别设置在中心面S的相对两侧且均位于第二带束层和第三带束层之间,各个带束层隔离胶片的远离中心面S的一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6;带束层上胶片,关于中心面S对称设置且位于第三带束层远离第二带束层的一侧,带束层上胶片的相对两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7;其中,L6>L7,且0<(L7

L3)≤20mm。
[0006]进一步地,各个带束层隔离胶片的宽度为B1,其中,B1>(L6

L3)。
[0007]进一步地,带束层结构还包括:中间带束层,中间带束层设置在第一带束层和第二带束层之间,且中间带束层关于中心面S对称设置;两个带束层填充胶,分别设置在中心面S的相对两侧且均位于中间带束层和第二带束层之间。
[0008]进一步地,各个带束层填充胶的远离中心面S的一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5;其中,L6<L5。
[0009]进一步地,第一带束层的相对两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1;第二带束层的相对两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2;各个带束层隔离胶片的宽度均为B1;其中,B1>(L6

L2)>0,L2>L3>L1。
[0010]进一步地,(L2

L1)的取值范围为25mm至30mm;和/或(L2

L3)的取值范围为15mm至20mm。
[0011]进一步地,第二带束层的相对两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2,中间带束层的相对两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4,其中,L4>L2。
[0012]进一步地,(L4

L2)的取值范围为30mm至40mm。
[0013]进一步地,各个带束层填充胶的远离中心面S的一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5;各个带束层填充胶的宽度均为B2;中间带束层的相对两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4;其中,B2>(L5

L4)>0。
[0014]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轮胎,包括带束层结构,带束层结构为上述的带束层结构。
[0015]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带束层结构适用于轮胎,轮胎包括转动轴线P和垂直于转动轴线P的中心面S,带束层结构包括沿远离转动轴线P的方向依次设置且均关于中心面S对称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和第三带束层,第三带束层的相对两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带束层结构还包括:两个带束层隔离胶片,分别设置在中心面S的相对两侧且均位于第二带束层和第三带束层之间,各个带束层隔离胶片的远离中心面S的一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带束层上胶片,关于中心面S对称设置且位于第三带束层远离第二带束层的一侧,带束层上胶片的相对两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7;其中,L6>L7,且0<(L7

L3)≤20mm。这样,通过合理控制带束层上胶片的宽度,防止了带束层上胶片的超出第三带束层的部分出现打折现象,避免了依托于操作工进行手动修理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带束层结构的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一旦修理不充分就会产生不良产品的现象,降低了产品的不良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带有带束层上胶片的轮胎在压合后容易出现打折现象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带束层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19]1、第一带束层;2、第二带束层;3、第三带束层;4、中间带束层;5、带束层填充胶;6、带束层隔离胶片;7、带束层上胶片;8、薄胶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1]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束层结构,适用于轮胎,轮胎包括转动轴线P和垂直于转动轴线P的中心面S,带束层结构包括沿远离转动轴线P的方向依次设置且均关于中心面S对称的第一带束层1、第二带束层2和第三带束层3,第三带束层3的相对两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3;带束层结构还包括:两个带束层隔离胶片6,分别设置在中心面S的相对两侧且均位于第二带束层2和第三带束层3之间,各个带束层隔离胶片6的远离中心面S的一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6;带束层上胶片7,关于中心面S对称设置且位于第三带束层3远离第二带束层2的一侧,带束层上胶片7的相对两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7;其中,L6>L7,且0<(L7

L3)≤20mm。
[0022]本技术的带束层结构适用于轮胎,轮胎包括转动轴线P和垂直于转动轴线P的
中心面S,带束层结构包括沿远离转动轴线P的方向依次设置且均关于中心面S对称的第一带束层1、第二带束层2和第三带束层3,第三带束层3的相对两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3;带束层结构还包括:两个带束层隔离胶片6,分别设置在中心面S的相对两侧且均位于第二带束层2和第三带束层3之间,各个带束层隔离胶片6的远离中心面S的一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6;带束层上胶片7,关于中心面S对称设置且位于第三带束层3远离第二带束层2的一侧,带束层上胶片7的相对两侧与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7;其中,L6>L7,且0<(L7

L3)≤20mm。这样,通过合理控制带束层上胶片7的宽度,防止了带束层上胶片7的超出第三带束层3的部分出现打折现象,避免了依托于操作工进行手动修理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带束层结构的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一旦修理不充分就会产生不良产品的现象,降低了产品的不良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带有带束层上胶片的轮胎在压合后容易出现打折现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束层结构,适用于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包括转动轴线P和垂直于所述转动轴线P的中心面S,所述带束层结构包括沿远离所述转动轴线P的方向依次设置且均关于所述中心面S对称的第一带束层(1)、第二带束层(2)和第三带束层(3),所述第三带束层(3)的相对两侧与所述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3;所述带束层结构还包括:两个带束层隔离胶片(6),分别设置在所述中心面S的相对两侧且均位于所述第二带束层(2)和所述第三带束层(3)之间,各个所述带束层隔离胶片(6)的远离所述中心面S的一侧与所述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6;带束层上胶片(7),关于所述中心面S对称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三带束层(3)远离所述第二带束层(2)的一侧,所述带束层上胶片(7)的相对两侧与所述中心面S之间的距离均为L7;其中,L6>L7,且0<(L7

L3)≤2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带束层隔离胶片(6)的宽度为B1,其中,B1>(L6

L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结构还包括:中间带束层(4),所述中间带束层(4)设置在所述第一带束层(1)和所述第二带束层(2)之间,且所述中间带束层(4)关于所述中心面S对称设置;两个带束层填充胶(5),分别设置在所述中心面S的相对两侧且均位于所述中间带束层(4)和所述第二带束层(2)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带束层填充胶(5)的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建成张红斌谭明明张宏文
申请(专利权)人: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