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15074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37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包括:悬挂组件;移动部件,部分的移动部件贯穿设置在悬挂组件内,移动部件相对于悬挂组件可移动地设置;支撑组件,支撑组件与移动部件活动连接;支撑组件通过连接杆与悬挂组件连接,以通过移动移动部件,带动支撑组件移动,使得支撑组件具有张开状态和收缩状态,支撑组件具有沿弧线沿伸设置的弧形支撑面;当支撑组件处于收缩状态时,支撑组件可穿过胎胚子口进入胎胚内圈;当支撑组件处于张开状态时,弧形支撑面抵接胎胚内圈的内壁。本技术的支撑装置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现有的支撑装置易对胎胚造成损伤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轮胎生产,具体涉及一种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1、制造轮胎过程中,从胎胚成型到进入硫化的储存阶段,为了防止胎侧与子口部位塌陷变形,通常将胎胚使用吊挂支撑装置对胎侧子口部位进行吊挂支撑。

2、支撑装置吊装需在胎胚的子口部位完成,老式的支撑装置需要工作人员手动掰合,操作时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另外,支撑装置边缘经常会刮伤或割伤胎胚子口、内胎侧部位气密层,导致成品胎子口缺胶、胎里缺胶。

3、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支撑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现有的支撑装置易对胎胚造成损伤的技术问题。

2、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包括:悬挂组件;移动部件,部分的移动部件贯穿设置在悬挂组件内,移动部件相对于悬挂组件可移动地设置;支撑组件,支撑组件与移动部件活动连接;支撑组件通过连接杆与悬挂组件连接,以通过移动移动部件,带动支撑组件移动,使得支撑组件具有张开状态和收缩状态,支撑组件具有沿弧线沿伸设置的弧形支撑面;当支撑组件处于收缩状态时,支撑组件可穿过胎胚子口进入胎胚内圈;当支撑组件处于张开状态时,弧形支撑面抵接胎胚内圈的内壁。

3、进一步地,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支撑部件相对可转动地连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悬挂组件相对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支撑部件,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悬挂组件。

4、进一步地,悬挂组件设置有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相间隔地设置,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相对于悬挂组件可移动地设置;第一连接杆通过第一连接部件件与悬挂组件连接,第二连接杆通过第二连接部件与悬挂组件连接。

5、进一步地,第一支撑部件包括两个第一支撑板和两个第一支撑杆,各个第一支撑板的一端连接各个第一支撑杆,各个第一支撑板的另一端连接移动部件,弧形支撑面设置在第一支撑杆上;第一连接杆为两个,各个第一连接杆分别连接各个第一支撑板,各个第一支撑板、各个第一支撑杆和各个第一连接杆均以移动部件的轴线为轴对称设置。

6、进一步地,第二支撑部件包括两个第二支撑板和两个第二支撑杆,各个第二支撑板的一端连接各个第二支撑杆,各个第二支撑板的另一端连接移动部件,各个第二支撑杆上均设置有弧形支撑面;第二连接杆为两个,各个第二连接杆分别连接各个第二支撑板,各个第二支撑板、各个第二支撑杆和各个第二连接杆均以移动部件的轴线为轴对称设置。

7、进一步地,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围绕移动部件的轴线方向交替排列设置;各个第一支撑杆上具有与胎胚的内壁抵接的第一抵接面,各个第二支撑杆上具有与胎胚的内壁抵接的第二抵接面,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围成的弧形支撑面,当支撑组件处于张开状态时,多个弧形支撑面依次连接成圆形结构。

8、进一步地,移动部件包括滑杆和底盘,滑杆的一端贯穿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滑杆相对于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均可移动地设置;滑杆的另一端与底盘连接,支撑组件与底盘活动连接。

9、进一步地,底盘包括第一连接板和圆盘,滑杆贯穿第一连接板与圆盘连接,滑杆相对于第一连接板可移动地设置,支撑组件与第一连接板连接。

10、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套设在滑杆上。

11、进一步地,悬挂组件的顶端设置有悬挂部,悬挂部上设置有穿孔。

12、有益效果:

13、1、采用本技术的支撑装置,取消工作人员手动掰合动作,有效减少人工操作,省力且安全。

14、2、采用本技术的支撑装置,通过机械式结构配合自重可实现半自动开合,不易伤到胎胚,提高产品合格率。

15、3、采用本技术的支撑装置,无需人员配合操作,节约人力及时间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4)包括第一连接杆(41)和第二连接杆(42);所述支撑组件(3)包括第一支撑部件(31)和第二支撑部件(32),所述第一连接杆(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31)相对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41)的另一端与所述悬挂组件(1)相对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42)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件(32),所述第二连接杆(4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悬挂组件(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组件(1)设置有第一连接部件(11)和第二连接部件(12),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12)相间隔地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12)相对于所述悬挂组件(1)可移动地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4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1)件与所述悬挂组件(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42)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件(12)与所述悬挂组件(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31)包括两个第一支撑板(311)和两个第一支撑杆(312),各个所述第一支撑板(311)的一端连接各个所述第一支撑杆(312),各个所述第一支撑板(3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移动部件(2),所述弧形支撑面(5)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312)上;所述第一连接杆(41)为两个,各个所述第一连接杆(41)分别连接各个所述第一支撑板(311),各个所述第一支撑板(311)、各个所述第一支撑杆(312)和各个所述第一连接杆(41)均以所述移动部件(2)的轴线为轴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32)包括两个第二支撑板(321)和两个第二支撑杆(322),各个所述第二支撑板(321)的一端连接各个所述第二支撑杆(322),各个所述第二支撑板(3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移动部件(2),各个所述第二支撑杆(322)上均设置有所述弧形支撑面(5);所述第二连接杆(42)为两个,各个所述第二连接杆(42)分别连接各个所述第二支撑板(321),各个所述第二支撑板(321)、各个所述第二支撑杆(322)和各个所述第二连接杆(42)均以所述移动部件(2)的轴线为轴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3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32)围绕所述移动部件(2)的轴线方向交替排列设置;各个所述第一支撑杆(312)上具有与胎胚的内壁抵接的第一抵接面,各个所述第二支撑杆(322)上具有与胎胚的内壁抵接的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围成所述的弧形支撑面(5),当所述支撑组件(3)处于张开状态时,多个所述弧形支撑面(5)依次连接成圆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件(2)包括滑杆(21)和底盘(22),所述滑杆(21)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12),所述滑杆(21)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12)均可移动地设置;所述滑杆(21)的另一端与所述底盘(22)连接,所述支撑组件(3)与所述底盘(22)活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22)包括第一连接板(221)和圆盘(222),所述滑杆(21)贯穿所述第一连接板(221)与所述圆盘(222)连接,所述滑杆(21)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21)可移动地设置,所述支撑组件(3)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2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12)之间设置有弹性件(23),所述弹性件(23)套设在所述滑杆(2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组件(1)的顶端设置有悬挂部(13),所述悬挂部(13)上设置有穿孔(13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4)包括第一连接杆(41)和第二连接杆(42);所述支撑组件(3)包括第一支撑部件(31)和第二支撑部件(32),所述第一连接杆(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31)相对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41)的另一端与所述悬挂组件(1)相对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42)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件(32),所述第二连接杆(4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悬挂组件(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组件(1)设置有第一连接部件(11)和第二连接部件(12),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12)相间隔地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件(12)相对于所述悬挂组件(1)可移动地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4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1)件与所述悬挂组件(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42)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件(12)与所述悬挂组件(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31)包括两个第一支撑板(311)和两个第一支撑杆(312),各个所述第一支撑板(311)的一端连接各个所述第一支撑杆(312),各个所述第一支撑板(3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移动部件(2),所述弧形支撑面(5)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312)上;所述第一连接杆(41)为两个,各个所述第一连接杆(41)分别连接各个所述第一支撑板(311),各个所述第一支撑板(311)、各个所述第一支撑杆(312)和各个所述第一连接杆(41)均以所述移动部件(2)的轴线为轴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32)包括两个第二支撑板(321)和两个第二支撑杆(322),各个所述第二支撑板(321)的一端连接各个所述第二支撑杆(322),各个所述第二支撑板(3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勤霖柳亮杰杨春雨李晋苗启龙邢江旭谢小红王兆雷
申请(专利权)人: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