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冠包侧结构的全钢轻卡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5975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轮胎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冠包侧结构的全钢轻卡轮胎。一种采用冠包侧结构的全钢轻卡轮胎,包含内衬层、胎体、胎侧,带束层构件,所述带束层构件由若干依次贴合的带束层组成,所述胎侧贴合在胎体上,且胎侧的上部与带束层构件最底部的带束层下方贴合,所述胎侧从最下方的带束层下方延伸至轮胎的子口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势在于:采用了冠包侧结构,代替传统的侧包冠结构,整合了垫胶与胎侧半部件,减少了工艺步骤,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冠包侧结构的全钢轻卡轮胎


[0001]本技术涉及轮胎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冠包侧结构的全钢轻卡轮胎。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全钢轻卡轮胎生产过程使用的均为侧包冠工艺,此种工艺较为成熟,也较为传统,所有全钢轮胎厂商采用的成型步骤,此种工艺经过长期发展,工艺人员熟悉度高,产品质量较为稳定,而且原来中国路况较差,轻卡轮胎也有超载,不使用垫胶轮胎肩部生热较大,容易出现肩空等问题。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治理超载等,轻卡基本都是标载,具备使用冠包侧工艺的条件,且相比于侧包冠工艺,冠包侧工艺有明显的效率优势,整合了垫胶与胎侧半部件,减少了工艺步骤,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冠包侧结构的全钢轻卡轮胎,其具体方案如下:
[0004]一种采用冠包侧结构的全钢轻卡轮胎,包含内衬层、胎体、胎侧,带束层构件,所述带束层构件由若干相互贴合的带束层组成,所述胎侧贴合在胎体上,且胎侧的上部与带束层构件最底部的带束层下方贴合,所述胎侧从最底部的带束层下方延伸至轮胎的子口位置。
[0005]优选地,胎侧在辊压至轮胎上之前,其展开并水平放置后,其形状如下:胎侧由AB段、BC段、CD段和DE段依次组成,在胎侧的上方,即AE段的上方,其中AB段由从A点作为起点的第一上坡段、第一平台段以及第一下坡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 BC段包含第二平台组成,第二平台段的起点与第一上坡段的尾端重合,CD段由第二上坡段组成,DE段由第三平台段、第二下坡段和第三下坡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
[0006]在胎侧展开后,AE段的下方DE段内,还包含一凸起,所述凸起从D端到E端方向上依次由第四下坡段、第四平台段、第三上坡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
[0007]其中,胎侧在锟压至轮胎上之前,将胎侧平铺,平铺后,可将胎侧看做是总长度为AE段的一段橡胶,其中A端点为胎侧的起始点,当胎侧锟压至轮胎上时, A点位于带束层构件中最底层的带束层的下方,E点为胎侧的末端, E点位于轮胎的子口处,且在线段AE段上方处,AB段依次由以A点作为起点的第一上坡段、第一平台以及第一下坡段组成,即AB段为一个先上后下形成的凸台,BC段由第二平台段组成,第二平台段的起点与第一下坡段的尾端重合,CD段由第二上坡段组成,且第二上坡段的斜坡坡度小于第一上坡段的坡度,DE段由第三平台、第二下坡段以及第三下坡段组成,在胎侧的下方,即胎侧平铺后AE线段的下方、DE段内,即在线段DE段下方还包含一凸起,所述凸起从D端到E端方向上依次由第四下坡段、第四平台段、第三上坡段组成,当锟压至轮胎时,AE线段的上方所在面与胎体相贴合,且在锟压时,胎侧最高点,即A点,与胎体和最底层的带束层贴合的最外侧的那个点重合。
[0008]优选地,第一上坡段的水平长度为35mm,其起始点距离AE线段水平面高度1mm,最高点距离AE线段水平面高度6.5mm,第一平台的的长度为20mm,其距离水平面高度6.5mm,第
一下坡段水平长度为10mm,其尾端距离AE线段水平面高度4.5mm,第二平台端的起点与第一下坡段的尾端重合,第二平台距离AE线段水平面高度4.5mm,CD段的第二上坡段的起点与第二平台段尾端重合,第二上坡段的末端距离AE线段水平面高度5.5mm,第三平台的起点与第二上坡段的末端重合,第三平台的水平长度为80mm,第二下坡段的起点与第三平台的尾端重合,第二下坡段的水平长度为15mm,第二下坡段的末端距离AE线段水平面高度为4mm,第三下坡段的起点与第二下坡段的尾端相连,第三下坡段的水平长度为20mm,第三下坡段的尾端距离AE线段水平面高度为1mm;
[0009]第四下坡段的起点为D点右侧5mm,第四下坡段的水平长度为20mm,第四下坡段的尾端距离AE线段水平面高度为2mm,第四平台的水平长度为20mm,第四平台段距离AE线段水平面高度为2mm,第三上坡段的水平长度为20mm,第三上坡段的尾端与AE线段重合优选地,所述带束层构件包含1#带束层和2#带束层,2#带束层贴合在1#带束层上方,1号带束层与胎侧贴合。
[0010]本技术优势在于:采用了冠包侧结构,代替传统的侧包冠结构,整合了垫胶与胎侧半部件,减少了工艺步骤,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现有侧包冠结构;
[0012]图2 为本技术结构;
[0013]图3为胎侧平铺展开图。
[0014]附图标记:1

内衬层,2

胎体,3

胎侧,4

带束层构件,5

第一上坡段,6

第一平台段,7

第一下坡段,8

第二平台段,9

第二上坡段,10

第三平台段,11

第二下坡段,12

第三下坡段,13

第四下坡段,14

第四平台段,15

第三上坡段,16

1#带束层,17

2#带束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实施例1
[0016]如附图1 所示的,一种采用冠包侧结构的全钢轻卡轮胎,其具体方案如下:包含内衬层1、胎体2、胎侧3,带束层构件4,所述胎侧3贴合在胎体2上,所述带束层构件4由自下而上一次贴合的1#带束层16、2#带束层17组成,胎侧3的上部与1#带束层16下方贴合,所述胎侧3从1#带束层16下方延伸至轮胎的子口位置;
[0017]胎侧3在辊压至轮胎上之前,其展开并水平放置后,其形状如下所述:胎侧3可看成一段AE线段长度的橡胶段,其分为AB段、BC段、CD段和DE段,在胎侧3的上方,即AE段的上方,其中AB段由从A点作为起点的第一上坡段5、第一平台段6以及第一下坡段7依次首尾相连组成, BC段包含第二平台段8组成,第二平台段8的起点与第一下坡段7的尾端重合,CD段由第二上坡段9组成,DE段由第三平台段10、第二下坡段11和第三下坡段12依次首尾相连组成;在胎侧3展开后,AE段的下方DE段内,还包含一凸起,其中凸起从D端到E端方向上依次由第四下坡段13、第四平台段14、第三上坡段15依次首尾相连组成。
[0018]其中,第一上坡段5的水平长度为35mm,其最高点距离AE线段水平面高度6.5mm,第一平台段6的长度为20mm,其起点位置距离水平面高度1mm,即可看成是胎侧3橡胶起始段的厚度为1mm,且该第一平台段6距离水平面最高处的高度为6.5mm,第一下坡段7水平长度为
10mm,其尾端距离AE线段水平面高度4.5mm,第二平台段8的起点与第一下坡段7的尾端重合,第二平台段8距离AE线段水平面高度4.5mm,CD段的第二上坡段9的起点与第二平台段8尾端重合,第二上坡段的末端距离AE线段水平面高度5.5mm,第三平台的起点与第二上坡段的末端重合,第三平台的水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冠包侧结构的全钢轻卡轮胎,包含内衬层(1)、胎体(2)、胎侧(3),带束层构件(4),所述带束层构件由若干依次贴合的带束层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侧(3)贴合在胎体(2)上,且胎侧(3)的上部与带束层构件(4)最底部的带束层下方贴合,所述胎侧(3)从最下方的带束层下方延伸至轮胎的子口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冠包侧结构的全钢轻卡轮胎,其特征在于:胎侧(3)在辊压至轮胎上之前,将其展开并水平放置后,其形状可将胎侧(3)看做是总长度为AE段的一段橡胶,其由AB段、BC段、CD段和DE段依次组成,在胎侧(3)的上方,即AE段的上方,其中AB段由从A点作为起点的第一上坡段(5)、第一平台段(6)以及第一下坡段(7)依次首尾相连组成, BC段包含第二平台段(8)组成,第二平台段(8)的起点与第一上坡段(5)的尾端重合,CD段由第二上坡段(9)组成,DE段由第三平台段(10)、第二下坡段(11)和第三下坡段(12)依次首尾相连组成;在胎侧(3)展开后,AE段的下方DE段内,还包含一凸起,所述凸起从D端到E端方向上依次由第四下坡段(13)、第四平台段(14)、第三上坡段(15)依次首尾相连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采用冠包侧结构的全钢轻卡轮胎,其特征在于:第一上坡段(5)的水平长度为35mm,其起始点距离AE线段水平面高度1mm,最高点距离AE线段水平面高度6.5mm,第一平台段(6)的长度为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赫李大维赵家亮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万力轮胎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