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及汽车车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9367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及汽车车身,该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包括连接在两侧的前减震器支座之间的加强件;加强件包括呈环状的加强主体,以及与加强主体固连的若干连接臂,且加强主体通过连接臂分别与两侧的前减震器支座以及车身前围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通过环状的加强主体,以及固连于加强主体上的若干连接臂,加强主体通过连接臂分别与两侧的前减震器支座以及车身前围相连,能够将传递至前减震器支座上的振动激励传递至车身前围,而可利用车身前围加强前减震器支座的强度,从而利于提高车身前部的结构强度和NVH性能。强度和NVH性能。强度和NVH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及汽车车身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设有该车身前部加强结构的汽车车身。

技术介绍

[0002]车身上的板件较多,在受到外部的激励后容易产生噪声和振动。例如,在车辆行驶时,路面上的激励经由轮胎传递至减震器,并传递至车身,而可引起车身上板件的振动,从而导致车内振动轰鸣等问题,严重影响汽车的NVH(Noise Vibration Harshness的简称)性能。
[0003]车身上的前减震器安装在前减震器支座上,因此,前减震器支座的结构强弱直接影响激励向车身的传递效果。但现有技术中的前减震器支座直接设置在轮罩板上,虽然在前减震器支座上也设有加强结构,但加强效果并不明显,使得前减震器支座的结构偏弱,容易将路面的激励能量传递至车身,进而影响汽车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前部加强结构,以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并利于提高NVH性能。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包括连接在两侧的前减震器支座之间的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包括呈环状的加强主体,以及与所述加强主体固连的若干连接臂,且所述加强主体通过所述连接臂分别与两侧的所述前减震器支座以及车身前围相连。
[0007]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主体呈三角形或类三角形,而具有位于自身三个顶点处的连接点;所述连接臂为与各所述连接点一一对应相连的三个,且三个所述连接臂分别与两侧的所述前减震器支座以及所述车身前围一一对应相连。
[0008]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主体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随形于所述加强主体的外轮廓形状设。
[0009]进一步的,所述车身前围中具有上横梁,所述加强主体通过所述连接臂与所述上横梁相连。
[0010]进一步的,所述前减震器支座上设有多个加强部,且至少其一所述加强部呈三角形或类三角形。
[0011]进一步的,与两侧所述前减震器支座相连的所述连接臂中,于至少其一所述连接臂上设有向所述车身前围一侧凹陷的避让部。
[001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3]本技术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通过环状的加强主体,以及固连于加强主体上的若干连接臂,加强主体通过连接臂分别与两侧的前减震器支座以及车身前围相连,能够将传递至前减震器支座上的振动激励传递至车身前围,而可利用车身前围加强前减震
器支座的强度,从而利于提高车身前部的结构强度和NVH性能。
[0014]此外,加强主体呈三角形或类三角形,三个连接臂分别连接件加强主体三个顶点处的连接点上,利于提高加强件的结构强度和使用中的稳定性。通孔的设置,利于进一步提高加强件的使用效果,且其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0015]另外,加强主体通过连接臂与上横梁相连,便于加强件的布置,并具有较好的传力效果,进而利于提高前减震器支座的强度。加强部的设置利于提高前减震器支座的强度,而三角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强化加强部的使用效果。避让部的设置利于连接臂对机舱内的其他部件进行避让,而具有较好的使用灵活性。
[0016]另外,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车身,所述汽车车身的前部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
[0017]进一步的,所述汽车车身中的机舱上纵梁和机舱下纵梁的前端通过连接板相连;同时,所述机舱上纵梁、所述机舱下纵梁和所述连接板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板,所述机舱上纵梁、所述机舱下纵梁、所述连接板和所述第一加强板之间限定出加强腔体。
[0018]进一步的,所述加强腔体的截面呈三角形或类三角形。
[0019]进一步的,各所述前减震器支座、所述机舱上纵梁以及所述车身前围中的下横梁依次相连而围构形成三角形结构,且所述前减震器支座、所述机舱下纵梁以及所述下横梁之间连接有第二加强板。
[0020]本技术所述的汽车车身,通过在汽车车身的前部设置如上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利于提高汽车车身前部的结构强度,从而利于提高汽车车身的舒适性以及NVH性能。
[0021]另外,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板,并形成加强腔体,能够提高机舱上纵梁、机舱下纵梁以及连接板连接处的结构强度,进而利于振动激励在汽车车身上的传力效果。加强腔体的截面呈三角形或类三角形,利于提高结构强度和使用中的稳定性。而第二加强板的设置利于提高前减震器支座、机舱下纵梁以及下横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和传力效果。
附图说明
[0022]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前减震器支座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前减震器支座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汽车车身前部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汽车车身前部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不带有第二加强板的汽车车身前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第一加强板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第一加强板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第二加强板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第二加强板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1、车身前围;2、加强件;3、前减震器支座;4、A柱内板;5、机舱上纵梁;6、机舱下纵梁;7、散热器安装支架;
[0036]101、上横梁;102、前围板;103、下横梁;1031、下横梁的端部;
[0037]201、加强主体;202、第一连接臂;203、第三连接臂;2031、连接翻边;2032、第二通孔;204、第二连接臂;205、通孔;206、避让部;207、第一通孔;
[0038]301、第一连接翻边;302、第二连接翻边;303、第三连接翻边;304、加强部;3041、加强筋;3042、第一加强筋;3043、第二加强筋;3044、第三加强筋;3045、第四加强筋;3046、第五加强筋;305、加强凸起;306、第二空腔;307、第一空腔;308、前减震器支座加强板;309、前减震器安装孔;310、第一安装孔;
[0039]501、机舱上纵梁侧板;502、第一加强板;5021、第一翻边;5022、上翻边;5023、下翻边;50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在两侧的前减震器支座(3)之间的加强件(2);所述加强件(2)包括呈环状的加强主体(201),以及与所述加强主体(201)固连的若干连接臂,且所述加强主体(201)通过所述连接臂分别与两侧的所述前减震器支座(3)以及车身前围(1)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主体(201)呈三角形或类三角形,而具有位于自身三个顶点处的连接点;所述连接臂为与各所述连接点一一对应相连的三个,且三个所述连接臂分别与两侧的所述前减震器支座(3)以及所述车身前围(1)一一对应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主体(201)上开设有通孔(205),所述通孔(205)随形于所述加强主体(201)的外轮廓形状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围(1)中具有上横梁(101),所述加强主体(201)通过所述连接臂与所述上横梁(101)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减震器支座(3)上设有多个加强部(304),且至少其一所述加强部(304)呈三角形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沙龙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