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1494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即使在将脆弱部设定在弯折点的车辆前方位置的情况下,也在窄幅偏置碰撞载荷的输入时使弯折点的变形量增大。车身前部构造具有:角撑板(14),其与各前侧车架(12)的车辆前方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结合;以及弯折点(22),其承受窄幅偏置碰撞载荷(F)而弯折,各前侧车架(12)包括:脆弱部(24),其设置在与弯折点(22)相比的车辆前方的外侧面;以及加强部件(32),其从车宽方向内侧对该脆弱部(24)进行加强,角撑板(14)具有设置在该角撑板(14)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与脆弱部(24)相对的舌片(44)。(24)相对的舌片(44)。(24)相对的舌片(4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构造


[0001]本专利技术例如涉及汽车等车辆的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包括具有弯折点的前侧车架和配置在该前侧车架与下构件之间的角撑板的车身前部构造。
[0003]在专利文献1中,以角撑板承受从与前侧车架相比的车宽方向外侧输入的窄幅偏置碰撞载荷并向前侧车架传递。由此,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前侧车架在弯折点弯折,从而吸收窄幅偏置碰撞载荷。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3758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8]然而,存在在前侧车架的与弯折点相比的车辆前方位置设有脆弱部的情况。例如,存在在车身的组装工序、焊接工序时使用的基准孔作为脆弱部发挥功能的情况。
[0009]该脆弱部位于前侧车架的与弯折点相比的车辆前方位置,因此,例如存在因所输入的窄幅偏置碰撞载荷而脆弱部的截面压溃、位于脆弱部的车辆后方的弯折点的变形量减少的可能。
[0010]本专利技术是鉴于前述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将脆弱部设定在前侧车架的弯折点的车辆前方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窄幅偏置碰撞载荷的输入时使弯折点的变形量增大的车身前部构造。
[0011]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2]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左右一对前侧车架,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突出部,其与各所述前侧车架的车辆前方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结合;以及弯折点,其设置在各所述前侧车架的中间部,在车辆碰撞时承受碰撞载荷而弯折,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各所述前侧车架包括:脆弱部,其设置在与所述弯折点相比的车辆前方的外侧面;以及第1加强部件,其从车宽方向内侧加强所述脆弱部,所述突出部具有舌片,该舌片设置在该突出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与所述脆弱部相对。
[0013]专利技术效果
[0014]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得到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即使在将脆弱部设定在前侧车架的弯折点的车辆前方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窄幅偏置碰撞载荷的输入时使弯折点的变形量增大。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应用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前部右侧的放大俯视图。
[0016]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右侧的立体图。
[0017]图3是从车辆前方侧观察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右侧的立体图。
[0018]图4是示出将延伸板从图3所示的状态拆下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0019]图5是示出将前侧车架的内面板安装为图4所示的状态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0020]图6是示出与内面板接合的加强件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0021]图7是示出角撑板的舌片与前侧车架的脆弱部相对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0022]图8是从下构件侧观察图7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0023]图9是从斜下方观察图7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4]图10是角撑板的放大立体图。
[0025]图11是贴片的放大立体图。
[0026]图12是加强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0027]图13是另一加强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0028]图14是加强件的放大立体图。
[0029]图15是本案申请人提出的比较例,(a)是示出角撑板被输入窄幅偏置碰撞载荷前的状态的示意图,(b)是示出被输入窄幅偏置碰撞载荷时的弯折点的变形状态的示意图。
[0030]图16示出本实施方式,(a)是示出角撑板被输入窄幅偏置碰撞载荷前的状态的示意图,(b)是示出被输入窄幅偏置碰撞载荷时的弯折点的变形状态的示意图。
[0031]图17是示出舌片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放大立体图。
[0032]图18是示出使角撑板的上棱线与前侧车架的上棱线连续的变形例的放大立体图。
[0033]附图标记
[0034]10
ꢀꢀ
车辆
[0035]12
ꢀꢀ
前侧车架
[0036]14
ꢀꢀ
角撑板(突出部)
[0037]16
ꢀꢀ
下构件
[0038]20a
ꢀꢀ
内面板
[0039]20b
ꢀꢀ
外面板
[0040]22
ꢀꢀ
弯折点
[0041]24
ꢀꢀ
脆弱部
[0042]26
ꢀꢀ
基准孔
[0043]28
ꢀꢀ
外侧面
[0044]32
ꢀꢀ
加强部件(第1加强部件)
[0045]34
ꢀꢀ
加强件(第3加强部件)
[0046]36
ꢀꢀ
(下构件的车辆前端的)下面部
[0047]38a
ꢀꢀ
(角撑板的)侧壁部
[0048]38c
ꢀꢀ
(角撑板的)下壁部
[0049]44、44a 舌片
[0050]46a
ꢀꢀ
上侧舌片
[0051]46b
ꢀꢀ
下侧舌片
[0052]64
ꢀꢀ
(角撑板的下)棱线
[0053]66
ꢀꢀ
(前侧车架的下)棱线
[0054]68
ꢀꢀ
(角撑板的上)棱线
[0055]70
ꢀꢀ
(前侧车架的上)棱线
[0056]72a
ꢀꢀ
上部侧接合部(上侧结合部)
[0057]72b
ꢀꢀ
下部侧接合部(下侧结合部)
[0058]74
ꢀꢀ
贴片(第2加强部件)
[0059]76b
ꢀꢀ
(贴片的)下壁部
[0060]F
ꢀꢀ
窄幅偏置碰撞载荷
具体实施方式
[0061]接下来,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表示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下”表示车辆上下方向(铅直上下方向)。
[0062]如图1所示,应用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车辆10构成为,包括:左右一对前侧车架12、12,其配置在沿着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角撑板(突出部)14、14,其与各前侧车架12的车辆前方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结合;以及左右一对下构件16、16,其在俯视观察时配置在与各前侧车架12相比的车宽方向外侧,车辆前方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与各角撑板14结合。
[0063]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仅示出车辆10的右侧的车辆前部,而省略车辆10的左侧的车辆前部的图示,因此未示出左侧的前侧车架12、左侧的角撑板14及左侧的下构件16。
[0064]如图2及图3所示,各前侧车架12的车辆前端及各下构件16的车辆前端分别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延伸板18连结。在各前侧车架1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具有:左右一对前侧车架,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突出部,其与各所述前侧车架的车辆前方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结合;以及弯折点,其设置在各所述前侧车架的中间部,在车辆碰撞时承受碰撞载荷而弯折,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各所述前侧车架包括:脆弱部,其设置在与所述弯折点相比的车辆前方的外侧面;以及第1加强部件,其从车宽方向内侧加强所述脆弱部,所述突出部具有舌片,该舌片设置在该突出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与所述脆弱部相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脆弱部由包含基准孔的周围在内的所述外侧面形成,其中,该基准孔设置在所述弯折点的车辆前方,所述舌片在所述突出部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舌片中的至少一个位于与所述基准孔相比的车辆上方,多个所述舌片中的至少一个位于与所述基准孔相比的车辆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突出部的上端的棱线与所述前侧车架的上端的棱线连续,或使所述突出部的下端的棱线与所述前侧车架的下端的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崎雄也石原启太屉野大和市川修司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