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质量飞轮装置、车辆和车辆的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55217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48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质量飞轮装置、车辆和车辆的控制方法,其中双质量飞轮装置包括:第一飞轮;第一编码器,布置在第一飞轮的外周上;第二飞轮;第二编码器,布置在第二飞轮的外周上;检测组件,检测组件的检测方向朝向于第一编码器和第一编码器。该双质量飞轮装置能够在不妨碍双质量飞轮装置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直接检测获取到第一飞轮和第二飞轮之间的相位差和角加速度,检测精度高,可实现对双质量飞轮实时保护,防止出现误判和过度保护,提高保护精度,提高驾驶体验;同时可对双质量飞轮是否出现功能失效进行准确判断,防止过度拆解分析,减少误判,提高维修效率,减小维修成本。减小维修成本。减小维修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质量飞轮装置、车辆和车辆的控制方法


[0001]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双质量飞轮装置、一种车辆和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双质量飞轮(简称DMF)是一种应用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扭振减震器,它不仅具有传统单质量飞轮储能与传递扭矩的功能,还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惯量和刚度来调整整个车辆传动系的扭振固有频率,并利用自身的阻尼来降低轴系的振幅,有效地降低发动机端输出给变速箱端振动,提高车辆传动系统的扭振水平。
[0003]在车辆启动、停机、急加速、急停、误操作等工况下,发动机转速必然会经过共振转速区间(通常为300~600rpm),处于共振转速区间时间过长会导致双质量飞轮会因冲击扭矩而损坏,并同步伴随车辆异响和噪音。
[0004]汽车厂商及供应商在对双质量飞轮进行设计开发时,通常会对可能出现共振转速的工况进行识别和模拟,并通过EMS软件在特殊工况下增加保护控制策略,防止双质量飞轮处于共振转速时间过长,从而起到保护双质量飞轮的作用。
[0005]目前技术方案中,一般通过电子控制器单元(ECU,ElectronicControlUnit)识别发动机或曲轴转速信息,同时设置共振转速区间的时间或次数阈值,测量转速信息与所设置的阈值进行判断,一旦触发阈值,将减少喷油、空气吸入或点火等参数,以实现对发动机转速或扭矩的限制,减少双质量飞轮共振冲击的概率。目前技术对双质量飞轮的检测完全依赖于ECU监控,识别精度低,且容易造成误判。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7]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质量飞轮装置。
[0008]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
[0009]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
[0010]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双质量飞轮装置,包括:
[0011]第一飞轮;
[0012]第一编码器,布置在所述第一飞轮的外周上;
[0013]第二飞轮;
[0014]第二编码器,布置在所述第二飞轮的外周上;
[0015]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的检测方向朝向于所述第一编码器和所述第一编码器。
[0016]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编码器包括多个第一标识,多个所述第一标识等间距分布在所述第一飞轮的外周;
[0017]所述第二编码器包括多个第二标识,多个所述第二标识等间距分布在所述第二飞轮的外周。
[0018]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
[0019]多个所述第一标识中的一个第一标识为第一对位标识,所述第一对位标识的宽度大于其他所述第一标识的宽度;
[0020]多个所述第二标识中的一个第二标识为第二对位标识,所述第二对位标识的宽度大于其他所述第二标识的宽度;
[0021]所述双质量飞轮装置还包括:
[0022]第一识别标记,设置在所述第一飞轮,与所述第一对位标识相对设置;
[0023]第二识别标记,设置在所述第二飞轮,与所述第二对位标识相对设置。
[0024]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组件包括:
[0025]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检测方向朝向于所述第一飞轮,用于基于第一编码器获取第一转动信息;
[0026]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的检测方向朝向于所述第二飞轮,用于基于第二编码器获取第二转动信息。
[0027]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
[0028]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双质量飞轮装置;
[0029]发动机,所述第一飞轮连接于所述发动机;
[0030]变速箱,所述第二飞轮连接于所述变速箱。
[0031]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车辆还包括:
[0032]对准标记,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上,在所述双质量飞轮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上时,所述第一飞轮上的第一识别标记与所述对准标记相对设置。
[003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辆,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0034]基于所述检测组件,通过所述第一编码器和所述第二编码器,获取所述第一飞轮与所述第二飞轮的相位差和角加速度;
[0035]基于所述相位差和所述角加速度,确定所述双质量飞轮装置的工作状态。
[0036]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检测组件,通过所述第一编码器和所述第二编码器,获取所述第一飞轮与所述第二飞轮的相位差和角加速度的步骤包括:
[0037]获取在第一单位时间内所述第一飞轮上被识别到的第一标识的第一数量;
[0038]获取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所述第二飞轮上被识别到的第二标识的第二数量;
[0039]基于所述第一数量和所述第二数量,确定所述相位差和所述角加速度。
[0040]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相位差和所述角加速度,确定所述双质量飞轮装置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0041]在所述相位差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或所述角加速度大于第三阈值,且小于第四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双质量飞轮装置为异常工作状态;
[0042]在所述双质量飞轮装置为异常工作状态的情况下,调节所述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和/或
[0043]在所述相位差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或所述角加速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双质量飞轮装置为失效状态;
[0044]在所述双质量飞轮装置为失效状态的情况下,生成维修提示信息。
[0045]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控制方法还包括:
[0046]判断所述车辆的作业状态;
[0047]在所述车辆处于启动工况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双质量飞轮装置处于共振转速阶段的时长;
[0048]在所述时长大于第五阈值的情况下,停止喷油,生成重新启动信息。
[0049]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质量飞轮装置包括了第一飞轮、第二飞轮,分别设置在第一飞轮和第二飞轮上的第一编码器和第二编码器以及检测方向朝向于第一编码器和第二编码器的检测组件,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第一飞轮连接于车辆的发动机,将第二飞轮连接于车辆的变速箱,第一飞轮可以通过弹簧连接于第二飞轮,以有效地降低发动机端输出给变速箱端振动,提高车辆传动系统的扭振水平。在双质量飞轮装置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检测组件分别检测第一编码器和第二编码器上通过检测组件的标识数量,进而可以通过检测组件分别检测获取第一飞轮和第二飞轮的转速,同时可以获知到第一飞轮和第二飞轮的相位差,通过检测组件、第一编码器和第二编码器的设置,在不妨碍双质量飞轮装置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可以直接检测获取到第一飞轮和第二飞轮之间的相位差和第二飞轮的角加速度,检测精度高,进而即可通过检测组件检测的结果确定双质量飞轮装置是否受到振动异常冲击,可实现对双质量飞轮实时保护,防止出现误判和过度保护,提高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质量飞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飞轮;第一编码器,布置在所述第一飞轮的外周上;第二飞轮;第二编码器,布置在所述第二飞轮的外周上;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的检测方向朝向于所述第一编码器和所述第一编码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质量飞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码器包括多个第一标识,多个所述第一标识等间距分布在所述第一飞轮的外周;所述第二编码器包括多个第二标识,多个所述第二标识等间距分布在所述第二飞轮的外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质量飞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标识中的一个第一标识为第一对位标识,所述第一对位标识的宽度大于其他所述第一标识的宽度;多个所述第二标识中的一个第二标识为第二对位标识,所述第二对位标识的宽度大于其他所述第二标识的宽度;所述双质量飞轮装置还包括:第一识别标记,设置在所述第一飞轮,与所述第一对位标识相对设置;第二识别标记,设置在所述第二飞轮,与所述第二对位标识相对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质量飞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包括: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检测方向朝向于所述第一飞轮,用于基于第一编码器获取第一转动信息;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的检测方向朝向于所述第二飞轮,用于基于第二编码器获取第二转动信息。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质量飞轮装置;发动机,所述第一飞轮连接于所述发动机;变速箱,所述第二飞轮连接于所述变速箱。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准标记,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上,在所述双质量飞轮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上时,所述第一飞轮上的第一识别标记与所述对准标记相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伟龙立万建张炜纪东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