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控制电路及其充电器,特别是一种自切换式并联 充电/串联供电回路的电池控制电路及其充电器。眾忟不在目前的二次电池种类中,就性能、价格、技术成熟度与额定电压等因素 考虑,以铅酸蓄电池最为实用,而目前的电池发展趋势皆以提高能量密度及延 长循环使用寿命为目标,然而电池若因过充或未充饱即使用的话,会严重影响循环使用的寿命,请参照图1A,为目前一般电池的充电电路图,由于每一个 电池制作过程的些微差异,导致电池具有不同的电池内阻Ra或电池内阻Rb, 因此,电池会产生的不同压差(即电池电压Va与电池电压Vb),如此,将导致 电池产生过度充电或未充饱情形,当电池过度充电时,电池的电解液很快就会 消耗完,极板容易损坏,当电池未充饱或过度放电时,就会产生硫酸铅化的现 象,导致电池内阻又增加,如此恶性循环,电池很快就无法使用。另外,请参 照图1B,为目前一般电池的充电电路图,由于每一个电池制作过程的些微差 异,导致电池具有不同的电池内阻Ra、电池内阻Rb、电池内阻Rc或电池内阻 Rd,因此,图1B的充电电路与图1A的充电电路具有相同的问题。请参照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590327号,该专利揭露一种具有单位功率 因子输入与能量回送特性的高效率快速充电器。利用不对称半桥电路拓扑中功 率开关的柔性切换优点,有效提高充电器的电能转换效率,并结合升压型功率 因子修正单元实现一种单级电能转换器,以实际达到电路简化的要求。并在负 脉冲放电周期,充电器的能量回送单元暂时将电池的放电能量储存于直流总线 电容。然后在正脉冲充电周期,充电器再将这些储存的能量释放至电池。虽然上述专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切换式电池控制电路,控制一第一电池与一第二电池进行充电或供电,其特征在于,该自切换式电池控制电路包含有:一第一切换开关,具有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一电池连接;及一第二切换开关,具有一第三连接端、一第四连接端及一第五连接端,该第三连接端与该第一切换开关的该第一连接端连接,该第四连接端与该第一电池连接;其中当该第一切换开关与该第二切换开关处于一第一状态时,该第一电池与该第二电池构成一并联充电回路;其中当该第一切换开关与该第二切换开关处于一第二状态时,该第一电池与该第二电池构成一串联供电回路。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自切换式电池控制电路,控制一第一电池与一第二电池进行充电或供电,其特征在于,该自切换式电池控制电路包含有一第一切换开关,具有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一电池连接;及一第二切换开关,具有一第三连接端、一第四连接端及一第五连接端,该第三连接端与该第一切换开关的该第一连接端连接,该第四连接端与该第一电池连接;其中当该第一切换开关与该第二切换开关处于一第一状态时,该第一电池与该第二电池构成一并联充电回路;其中当该第一切换开关与该第二切换开关处于一第二状态时,该第一电池与该第二电池构成一串联供电回路。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切换式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 切换开关为一常开型继电器。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切换式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第二 切换开关为一常闭型继电器。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切换式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 连接端与该第一电池的负极端连接,该第四连接端与该第一电池的正极端连 接,该第二电池的正极端与该第二切换开关的该第五连接端连接,该第二电池 的负极端与该第一切换开关的该第二连接端连接。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切换式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 连接端与该第一电池的正极端连接,该第四连接端与该第一电池的负极端连 接,该第二电池的负极端与该第二切换开关的该第五连接端连接,该第二电池 的正极端与该第一切换开关的该第二连接端连接。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切换式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 状态为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二连接端电性连接,该第四连接端与该第五连接端 电性连接。7、 根据杈利要求l所述的自切换式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第二 状态为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二连接端非电性连接,该第三连接端与该第五连接端电性连接。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切换式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该自切 换式电池控制电路包含有一时序控制模块,用以依序控制该第一切换开关与该 第二切换开关的切换时间。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切换式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该时序控制模块由电阻-电容充电电路所构成。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切换式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该时序 控制模块由机械式延迟开关所构成。11、 一种自切换式电池控制电路,控制一个以上的电池进行充电或供电,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第一切换开关,具有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该第一连接端与一 第一电池连接;一第n-l切换开关,具有一第三连接端、 一第四连接端及一第五连接端, 该第n-l切换开关的该第三连接端与该第一切换开关的该第一连接端连接,该 第n-1切换开关的该第四连接端与该第一电池连接;一第n切换开关,具有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二连接端,该第n切换开关的 该第一连接端与一第n电池连接;及一第n+l切换开关,具有该第三连接端、该第四连接端及该第五连接端, 该第n+l切换幵关的该第三连接端与该第n切换开关的该第一连接端连接,该 第n+l切换开关的该第四连接端与该第一电池连接,该第n+l切换开关的该第 五连接端与一第n+l电池连接;其中当该第一切换开关、第n-1切换开关、该第n切换开关及该第n+l 切换开关处于一第一状态时,该第一电池、该第n电池与该第n+l电池构成一 并联充电回路;其中当该第一切换开关、第n-l切换开关、该第n切换开关及该第n+l 切换开关处于一第二状态时,该第一电池、该第n电池与该第n+l电池构成一 串联供电回路。12、 根据权利要求l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昭铭,康伟煌,张志龙,林圣展,
申请(专利权)人:李昭铭,康伟煌,张志龙,林圣展,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