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温金龙专利>正文

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8542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包括行车轨与若干进站轨,若干所述进站轨设置在所述行车轨一侧,所述行车轨与所述进站轨均为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所述行车轨上设置有若干列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行车轨与进站轨均采用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列车在轨道上等速前进,提高了变道效率与发车频率,能够大大缓解目前列车运行时带来拥挤的弊端。目前列车运行时带来拥挤的弊端。目前列车运行时带来拥挤的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


[0001]本技术涉及交通轨道
,特别涉及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

技术介绍

[0002]铁路轨道简称路轨、铁轨、轨道等,主要用于铁路上,并与转辙器合作,令火车无需转向便能行走。现有的轨道进行变道是通过转辙器实现不同轨道的接入,实现轨道的变换。转辙器是道岔的转换装置,用来实现转换道岔、锁闭道岔及反映道岔尖轨所处的位置。当列车由一轨道转至另一轨道或欲进入维修车场、工厂之轨道时,在轨道上必须有特殊的布置,以引导车轮轮缘顺利进入所指定的轨道,此布置即称为道岔。而道岔之构造主要包括一组转辙器、一个岔心、两根护轨及一排岔枕,其中一组转辙器系由两根活动的转辙器、一组滑床板、转辙杆、转辙器标志所组成,目前大多轨道都是利用转辙器实现不同轨道的接入,从而实现变道,而转辙器结构复杂容易发生内部器件的损坏,且具有变道效率低,成本较高的缺点,同时,转辙器一般安装在轨道外部,且转辙器体积较大,转辙器损坏后不易更换。
[0003]授权号为“CN210941735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小型智能化立体交通轨道,该智能化立体交通轨道能够实现多辆列车以匀速的方式在本技术的小型智能化立体交通主轨道上循环运行,通过调度中心统一控制,控制切换轨道移动,切换轨道使得停站轨道与第一主轨道连接,把需要到停站点的列车引入停站点,然后再通过调度中心的控制,将切换轨道的第二主轨道马上移回并与第一主轨道相连,使后面列车正常运行;进入到停站轨道上的列车減速停下,乘客下上或物品下上,停站轨道上的列车需要运行时,只要第一主轨道上有一段间隔路段没有其他列车运行,即通过调度中心控制移动后面的切换轨道,后面的切换轨道使得停站轨道与第一主轨道连接,将列车加速变入第一主轨道上,列车变入第一主轨道后,后面的列车又跟着通行,但该立体交通轨道在列车变换运行轨道时时需要控制轨道移动,轨道体积较大,在变道时容易出现变道速度慢、变道效率低的问题,并且该变道方式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部分技术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包括:行车轨与若干进站轨,若干所述进站轨设置在所述行车轨一侧,所述行车轨与所述进站轨均为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所述行车轨上设置有若干列车。
[0006]优选的,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线路可以设计成上行或下行,要达到设计的要求,可以将轨道设计成反转列车从上行转变成下行,所述列车可通过控制系统实现换道,若干所述列车采用内部变道装置实现列车换道,所述行车轨靠近所述进站轨一侧设置两个道口,所述进站轨两端分别通过所述道口与所述行车轨连通,所述行车轨包括第一
侧边、第二侧边及第一底板,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前侧壁,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相互平行,所述进站轨包括第三侧边、第四侧边及第二底板,所述第四侧边设置在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三侧边之间,所述第二侧边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一侧边之间,所述第三侧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边连接,所述第四侧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边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内部变道装置包括第一变道装置,所述第一变道装置设置在所述道口处,所述第一变道装置包括:
[0008]第一挡杆,所述第一挡杆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边内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一挡杆另一端能与所述第四侧边靠近所述第一挡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挡杆朝向所述第一侧边一侧设置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上滑动设置第一滑块;
[0009]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内壁,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固定端与所述第一侧边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动力装置伸缩端与所述第一滑块侧壁铰接连接;
[0010]第二挡杆,所述第二挡杆一端与所述第三侧边靠近所述第二侧边一端内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挡杆另一端能与所述第四侧边靠近所述第二挡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挡杆朝向所述第三侧边一侧设置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上滑动设置第二滑块;
[0011]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内壁,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固定端与所述第三侧边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动力装置伸缩端与所述第二滑块侧壁铰接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内部变道装置还包括第二变道装置,所述第二变道装置设置在所述道口处,所述第二变道装置包括:
[0013]第三挡杆,所述第三挡杆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之间,所述第三挡杆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边内侧接触,所述第三挡杆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边端部接触;
[0014]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前侧壁,所述第三动力装置固定端与所述第一底板前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动力装置伸缩端与所述第三挡杆后侧壁固定连接;
[0015]第四挡杆,所述第四挡杆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之间,所述第四挡杆一端与所述第三侧边端部接触,所述第三挡杆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边端部接触;
[0016]第四动力装置,所述第四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前侧壁,所述第四动力装置固定端与所述第二底板前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动力装置伸缩端与所述第四挡杆后侧壁固定连接;
[0017]所述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四动力装置可采用液压杆、电动伸缩杆、直线驱动电机中的任意一种。
[0018]优选的,所述列车设置有与所述行车轨相适配的车轮,所述车轮设置在所述行车轨的轨道内,所述列车左侧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输出端设置有导向杆,所述驱动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导向杆摆动,所述导向杆用于对所述列车导向。
[0019]优选的,所述行车轨与所述进站轨的截面均设置为管道式“回”型结构。
[0020]优选的,所述第一侧边包括第一竖板、第一横板,所述第一竖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一横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一竖板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固定连接,所述
第一竖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边包括第二竖板、第二横板,所述第二竖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横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竖板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远离所述第一竖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板一端固定连接。
[0021]优选的,所述第一侧边还包括第三竖板,所述第三竖板平行于所述第一竖板,所述第三竖板远离所述第一底板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板远离所述第一竖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边还包括第四竖板,所述第四竖板平行于所述第二竖板,所述第四竖板远离所述第一底板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板远离所述第二竖板一端固定连接。
[0022]优选的,所述第一侧边内壁设置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挡杆远离铰接位置一侧,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0023]固定箱,所述固定箱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杆远离铰接位置一侧,所述固定箱外侧壁与所述第一侧边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箱上端内壁设置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车轨(1)与若干进站轨(2),若干所述进站轨(2)设置在所述行车轨(1)一侧,所述行车轨(1)与所述进站轨(2)均为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所述行车轨(1)上设置有若干列车(5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列车(58)可通过控制系统实现换道,若干所述列车(58)采用内部变道装置实现列车(58)换道,所述行车轨(1)靠近所述进站轨(2)一侧设置两个道口,所述进站轨(2)两端分别通过所述道口与所述行车轨(1)连通,所述行车轨(1)包括第一侧边(3)、第二侧边(4)及第一底板(5),所述第一侧边(3)与所述第二侧边(4)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5)前侧壁,所述第一侧边(3)与所述第二侧边(4)相互平行,所述进站轨(2)包括第三侧边(6)、第四侧边(7)及第二底板(8),所述第四侧边(7)设置在所述第二侧边(4)与所述第三侧边(6)之间,所述第二侧边(4)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6)与所述第一侧边(3)之间,所述第三侧边(6)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边(4)连接,所述第四侧边(7)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边(4)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变道装置包括第一变道装置,所述第一变道装置设置在所述道口处,所述第一变道装置包括:第一挡杆(9),所述第一挡杆(9)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边(3)内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一挡杆(9)另一端能与所述第四侧边(7)靠近所述第一挡杆(9)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挡杆(9)朝向所述第一侧边(3)一侧设置第一导轨(10),所述第一导轨(10)上滑动设置第一滑块(11);第一动力装置(12),所述第一动力装置(12)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3) 内壁,所述第一动力装置(12)固定端与所述第一侧边(3)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动力装置(12)伸缩端与所述第一滑块(11)侧壁铰接连接;第二挡杆(13),所述第二挡杆(13)一端与所述第三侧边(6)靠近所述第二侧边(4)一端内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挡杆(13)另一端能与所述第四侧边(7)靠近所述第二挡杆(13)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挡杆(13)朝向所述第三侧边(6)一侧设置第二导轨(14),所述第二导轨(14)上滑动设置第二滑块(15);第二动力装置(16),所述第二动力装置(16)设置在所述第三侧边(6)内壁,所述第二动力装置(16)固定端与所述第三侧边(6)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动力装置(16)伸缩端与所述第二滑块(15)侧壁铰接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型智能化渠道或管道式立体运输交通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变道装置还包括第二变道装置,所述第二变道装置设置在所述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温金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