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能盒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7536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吸能盒安装结构,包括防撞组件与边梁组件;所述防撞组件与所述边梁组件之间固定设置有主吸能组件与副吸能组件,所述副吸能组件的安装高度与所述主吸能组件的安装高度错位设置;所述副吸能组件朝向所述防撞组件的面与所述防撞组件完全抵接,所述副吸能组件朝向所述边梁组件的面与所述边梁组件完全抵接。本申请通过主吸能组件与副吸能组件改变传力路径,以此来减少碰撞力传递的失衡,进而更为适配与吸能盒组件连接的边梁组件,使碰撞力能有效的传递到边梁组件上。碰撞力能有效的传递到边梁组件上。碰撞力能有效的传递到边梁组件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能盒安装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吸能盒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吸能盒是汽车保险杠系统中重要的吸能装置,它安装在防撞梁与前轮罩上边梁之间,作为一种低速安全保护系统而存在。物体在发生强烈碰撞时会发生塑性变形,主要表现为完全变形、翘曲变形和褶皱变形三种方式,其中褶皱变形是一种理想的吸能方式;吸能盒作为一种金属薄壁构件,在碰撞时容易发生褶皱变形,这正好满足了车辆在低速碰撞时能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并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损害的目的。
[0003]如图1

图2所示,在现有技术中,主吸能盒与副吸能盒处于同一高度,均固定在防撞梁与前轮罩上边梁之间,且安装高度处于较低位置处。目前,电动车的前悬较短,导致前轮罩上边梁的弯曲趋势加剧,而处于较低位置处的吸能盒不能有效的将碰撞力传递到弯曲处,因此,现有的吸能盒传力路径不适配弯曲加剧的前轮罩上边梁。
[0004]由上述可知,当发生碰撞时,由于碰撞载荷力传递的失衡,对轮罩上边梁的破坏会增加,从而增加对汽车自身的碰撞伤害,甚至还可能会威胁到车内人员的安全。
[000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吸能盒安装结构,以解决现有的吸能盒传力路径不适配而导致边梁弯曲加剧的技术问题。
[0007]一种吸能盒安装结构,包括防撞组件与边梁组件;
[0008]所述防撞组件与所述边梁组件之间固定设置有主吸能组件与副吸能组件,所述副吸能组件的安装高度与所述主吸能组件的安装高度错位设置;
[0009]所述副吸能组件朝向所述防撞组件的面与所述防撞组件完全抵接,所述副吸能组件朝向所述边梁组件的面与所述边梁组件完全抵接。
[0010]在进行安装时,使主吸能组件与副吸能组件的安装高度错位设置,防撞组件在受到碰撞时,碰撞力会经由高度不同的主吸能组件与副吸能组件进行传递,处于较高位置的吸能组件将碰撞力传递到较高位置处并向边梁组件上传递,处于较低位置的吸能组件将碰撞力传递到较低位置处并向边梁组件上传递,通过上述可知,碰撞力会经由不同高度的吸能组件进行分散传递,从而改变传力路径;经过改变的传力路径可以大大减少碰撞力传递的失衡,从而更为适配与吸能盒组件连接的边梁组件,使碰撞力能有效的传递到边梁组件上,以防止碰撞力的集中;
[0011]由上述可知,经过改进的上述安装结构可以减少对边梁组件的破坏,从而减轻对汽车的碰撞伤害,进一步保证了车内人员的安全。
[0012]优选地,所述边梁组件包括边安装板、后边梁与后纵梁,所述后边梁与所述后纵梁分别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
[0013]所述主吸能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与所述防撞组件之间,所述副吸能组件朝向所述安装板的面与所述安装板完全抵接。
[0014]安装板上固定设置的主吸能组件与副吸能组件,可将吸能组件传递的碰撞力传递到与安装板固定设置的后边梁与后纵梁上,从而完成碰撞力的传递与分散。
[0015]优选地,所述防撞组件包括防撞梁与局部梁,所述局部梁固定设置在所述防撞梁上;
[0016]所述主吸能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与所述防撞梁之间,所述副吸能组件远离安装板的面,同时与所述防撞梁以及所述局部梁抵接。
[0017]发生碰撞时,防撞梁在受到碰撞力的冲击时,可以将碰撞力传递到与其相连的主吸能组件与副吸能组件上,同时通过增加的局部梁可以增加防撞梁Z向的横截面面积,使其能向后边梁与后纵梁传递、分散更多的能量,提升碰撞性能。
[0018]优选地,所述主吸能组件包括至少一组主吸能板,每一组中的两个主吸能板相互扣接组成主吸能盒
[0019]所述主吸能盒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与所述防撞梁之间,所述主吸能盒的安装面与所述后纵梁的安装面相对应;
[0020]所述主吸能盒的安装高度与所述副吸能组件的安装高度错位设置。
[0021]主吸能盒作为传递碰撞力的传递部件,可以将碰撞力传递到与其连接的安装板上,进而通过安装板将碰撞力传递到后边梁与后纵梁上;其中后纵梁为水平状,能吸收更大的冲击力,所以将主吸能盒的安装面与后纵梁的安装面相对应,使得主吸能盒上的碰撞力传递到后纵梁上。
[0022]优选地,所述副吸能组件包括至少一组副吸能板,每一组中的两个副吸能板相互扣接组成副吸能盒;
[0023]所述副吸能盒朝向所述安装板的面与所述安装板完全抵接,所述副吸能组件朝向所述防撞梁的面同时与所述防撞梁以及所述局部梁抵接,所述副吸能盒的安装面与所述后边梁的安装面相对应;
[0024]所述主吸能盒的安装高度与所述副吸能盒的安装高度错位设置。
[0025]同样的副吸能盒作为传递力的部件,可以将碰撞力传递到安装板上,进而通过安装板将碰撞力传递到后边梁与后纵梁上;副吸能盒与后边梁的安装面相对,使得副吸能盒上的碰撞力传递到后边梁上,由于主吸能盒与副吸能盒的安装高度错位设置,进而改变传力路径,经过改变的传力路径可以大大减少碰撞力传递的失衡,从而更为适配与主副吸能盒组件相对的后纵梁与后边梁。
[0026]优选地,设置有所述副吸能盒的安装板的上端边沿高于所述副吸能盒的上端边沿。
[0027]通过上述可使得副吸能盒完全与安装板抵接,防止在传递碰撞力时因为副吸能盒部分悬空而导致传递失衡。
[0028]优选地,所述后边梁与所述安装板相抵接的安装面与所述副吸能盒的安装面处于同一安装高度。
[0029]在抬高副吸能盒的同时抬高后边梁的安装高度,使得后边梁的安装面与副吸能盒的安装面相对应,进而在传递碰撞力时能更有效的传递到后边梁上。
[0030]优选地,所述主吸能盒的体积大于所述副吸能盒的体积。
[0031]主吸能盒作为主传递部件,需要比副吸能盒拥有更大的体积才能吸收传递更多的碰撞力。
[0032]优选地,所述局部梁的顶部边沿高于所述副吸能盒的顶部边沿。
[0033]同样防止吸能盒超出局部梁的上端而悬空,防止传递碰撞力时失衡。
[0034]优选地,所述防撞梁的最底端凸出于所述副吸能盒的最底端。
[0035]与上述相同,防止副吸能盒的下端超出防撞梁而悬空,使得副吸能盒完全与防撞梁或者局部梁抵接,防止传递碰撞力时失衡。
[0036]综上,在进行安装时,使主吸能盒与副吸能盒的安装高度错位设置,防撞组件在受到碰撞时,碰撞力会经由高度不同的主吸能盒与副吸能盒进行传递;具体的,使主吸能盒的安装面与后纵梁的安装面相对应,使副吸能盒的安装面与后边梁的安装面相对应,处于较高位置的副吸能盒将碰撞力传递到较高位置处并向后边梁处传递,处于较低位置的主吸能盒将碰撞力传递到较低位置处并向后纵梁上传递,通过上述可知,碰撞力会经由不同高度的吸能盒进行分散传递,从而改变传力路径;经过改变的传力路径可以大大减少碰撞力传递的失衡,从而更为适配与吸能盒组件连接的边梁组件,使碰撞力能有效的传递到边梁组件上,以防止碰撞力的集中;
[0037]由上述可知,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能盒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组件与边梁组件;所述防撞组件与所述边梁组件之间固定设置有主吸能组件与副吸能组件,所述副吸能组件的安装高度与所述主吸能组件的安装高度错位设置;所述副吸能组件朝向所述防撞组件的面与所述防撞组件完全抵接,所述副吸能组件朝向所述边梁组件的面与所述边梁组件完全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梁组件包括边安装板、后边梁与后纵梁,所述后边梁与所述后纵梁分别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主吸能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与所述防撞组件之间,所述副吸能组件朝向所述安装板的面与所述安装板完全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盒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组件包括防撞梁与局部梁,所述局部梁固定设置在所述防撞梁上;所述主吸能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与所述防撞梁之间,所述副吸能组件远离安装板的面,同时与所述防撞梁以及所述局部梁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盒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吸能组件包括至少一组主吸能板,每一组中的两个主吸能板相互扣接组成主吸能盒;所述主吸能盒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与所述防撞梁之间,所述主吸能盒的安装面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安平隋海鹰李亚伟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