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7420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下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下边梁,包括梁本体和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位于所述梁本体上方且与所述梁本体一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上设置有踢脚线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下边梁,相对于组装的方式,无需另外安装踢脚线,减少了车辆组装的工作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所需要的安装空间,并且,踢脚线结构与梁本体一体连接,能够增强下边梁的刚度,稳定性和可靠性高。稳定性和可靠性高。稳定性和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下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

技术介绍

[0002]下边梁位于车体底架侧边,下边梁对整个车体的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例如,在悬挂式空轨中,车体悬挂式安装在空轨轨道上,对于车体的稳定和安全性能要求更高。目前的下边梁,其上方与车体侧墙连接,下边梁上还需要安装一些附件,例如踢脚线。但是,目前的下边梁的设计尚有不足处,结构稳定性有待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悬挂式空轨的下边梁的设计存在的不足,结构稳定性有待提升的问题。
[0004]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下边梁,所述下边梁包括梁本体和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位于所述梁本体上方且与所述梁本体一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上设置有踢脚线结构。
[0005]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还用于与车体的侧墙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上设置有容置结构,所述容置结构适于容置所述侧墙的立柱。
[0006]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外壳结构和位于所述第一外壳结构内部的第一中间连接结构,所述第一中间连接结构适于加强所述第一外壳结构。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一中间连接结构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筋板,所述容置结构远离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中心的侧壁与所述第一筋板连接。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容置结构处设置有第一定位部和/或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适于实现所述立柱在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定位,所述第二定位部适于实现所述立柱在所述车体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定位。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还包括位于顶端的第二面结构,所述第二面结构适于实现所述侧墙在上下方向的位置定位。
[0010]可选地,还包括第一面结构,所述第一面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上方,所述第一面结构间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上远离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外表面第一预设距离设置,所述第一面结构适于安装车窗玻璃;和/或,沿所述车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面结构至少部分夹设于对应所述车窗设置的两个所述立柱之间,以实现对应所述车窗设置的所述立柱在所述车体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定位。
[0011]可选地,沿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所述踢脚线结构包括弧面结构,所述弧面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靠近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侧壁上,所述弧面结构的曲率中轴线沿所述梁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曲率中轴线位于所述弧面结构靠近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中心的一侧,所述弧面结构的下端延伸至所述梁本体并与所述梁本体连接。
[0012]可选地,还包括安装槽结构,所述梁本体中空设置,所述安装槽结构的槽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梁本体的内部。
[0013]本技术具有如下优势:
[0014]本技术所述的下边梁,相对于组装的方式,无需另外安装踢脚线,减少了车辆组装的工作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所需要的安装空间,并且,踢脚线结构与梁本体一体连接,能够增强下边梁的刚度,稳定性和可靠性高。
[0015]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悬挂式空轨列车,所述悬挂式空轨列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下边梁。所述悬挂式空轨列车具有所述下边梁所具有的所有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下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下边梁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下边梁分别与车体侧墙和底架中间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下边梁分别与中间立柱和底架中间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下边梁分别与中间立柱和底架中间梁连接的爆炸示意图;
[0022]图7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下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下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
梁本体,101

第一段,102

第二段,103

第三段,104

第四段,105

第五段,11

第二外壳结构,111

顶板,112

外侧板,113

底板,114

内侧板,1141

第一内侧板,1142

第二内侧板,131

第六筋板,132

第七筋板,133

第八筋板,15

第二中间连接结构,151

第一连接板,152

第二连接板,153

第三连接板,2

第一连接结构,21

第一外壳结构,211

第一板体,212

第二板体,213

第三板体,22

第一中间连接结构,221

第一筋板,222

第二筋板,223

第三筋板,224

第四筋板,225

第五筋板,226

第九筋板,23

第二面结构,25

容置结构,251

第一定位部,252

第二定位部,3

第二连接结构,31

上板,32

下板,33

第三中间连接结构,331

中间板,4

立柱,41

中间立柱,5

第一面结构,6

安装槽结构,61

槽腔,62

第一侧壁,63

第二侧壁,64

第三侧壁,7

踢脚线结构,71

弧面结构,72

第三面结构,8

底架中间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
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边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梁本体(1)和第一连接结构(2),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位于所述梁本体(1)上方且与所述梁本体(1)一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上设置有踢脚线结构(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还用于与车体的侧墙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上设置有容置结构(25),所述容置结构(25)适于容置所述侧墙的立柱(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包括第一外壳结构(21)和位于所述第一外壳结构(21)内部的第一中间连接结构(22),所述第一中间连接结构(22)适于加强所述第一外壳结构(2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连接结构(22)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筋板(221),所述容置结构(25)远离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中心的侧壁与所述第一筋板(221)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在所述容置结构(25)处设置有第一定位部(251)和/或第二定位部(252);所述第一定位部(251)适于实现所述立柱(4)在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定位,所述第二定位部(252)适于实现所述立柱(4)在所述车体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定位。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铮周自谦柳文强王英琳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工程机械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