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单元的密封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4772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路单元的密封构造,具备由弹性材料构成并安装在为了电缆通过而设置在壳体上的开口部的内周面和电缆的外周面之间的密封部件、在开口部中固定在壳体上的固定部件以及具有允许电缆通过的贯通孔且将壳体的开口部的尺寸变换为适合电缆的外周尺寸的尺寸变换部件。通过在开口部上固定尺寸变换部件,并以在与固定后的尺寸变换部件之间夹持密封部件并使其变形的方式将固定部件固定在壳体上,从而使密封部件紧贴在壳体的开口部的内周面和电缆的外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由电路和用于保护该电路的壳体及与该电路连接的电缆构成 的电路单元的密封构造
技术介绍
电路单元包括电路;用于保护电路的壳体;以及为了输出输入信号或供 电而与电路连接的电缆。 一般地,为了电缆的固定及防水,将电缆从壳体的外 部通向内部的部分使用如图9所示的密封构造100。具体地,在壳体102上设 有由用于电缆104通过的小直径部106a和大直径部106b构成的阶梯状的开口 部106,将由橡胶套筒等弹性部件构成的环状密封部件108在开口部106的大 直径部106内安装在电缆的周围,用固定部件IOO对密封部件108施加压力。 由于密封部件108由弹性材料做成,所以当受到来自固定部件110的压力时, 在小直径部106a和大直径部106b之间的台肩部和固定部件IIO之间发生变 形,内周尺寸变窄,紧贴在电缆104的外周面,同时外周尺寸扩张而紧贴在开 口部106的大直径部106b的内周面上。其结果,密封部件108可密封壳体102 的开口部106的内周面和电缆104的外周面之间。另外,由于密封部件108 受到来自固定部件IIO的压力而总是按压开口部106的内周面和电缆104的外 周面,所以即使电缆104由于外力的作用而弯曲或变形,密封部件108也会追 随电缆104,可保持密封功能。日本特开2003 - 274597号公报公开了利用与上述密封构造类似的原理的 电动机的检测器电缆出口构造。在日本特开2003 - 274597号公4艮的检测器电 缆出口构造中,虽然密封部件的形状与上述密封构造不同,但与上述密封构造 相同地对密封部件施加压力而使密封部件变形,从而确保电缆孔的防水性。在电路单元中,为了实现组装便捷性的提高,电缆104和电路使用连接器 等的连接部件112连接的情况较多,该连接部件112 —般比电缆114的外周尺 寸大。但是,在上述密封构造中, 一般地,开口部106的小直径部106a的直径形成为比电缆104的直径稍大,这种情况下,连接部件112无法通过开口部 106的小直径部106a。因此,需要在将连接部件112安装在电缆114上之前, 将电缆114通过开口部106,其后,在狭窄的壳体102内将连接部件112安装 在电缆114的前端,所以作业性差。另外,由于作为预先组装电缆104、连接 部件112、固定部件110的组件无法预先存货,所以需要在组装电路单元的同 时将连接部件112安装在电缆104上,组装工序的灵活性欠缺。如果为允许连接部件112通过而加大开口部106的小直径部106a的尺寸, 则在将连接部件112安装在电缆104上之后,可以使连接部件112及电缆104 通过开口部102而组装在壳体102上。但是,这种情况,如图IO所示,在用 固定部件110对密封部件108施加了压力时,会导致压力变形转移到开口部 106的小直径部106a的内周面和电缆104的外周面的间隙之间,所以无法^吏 压力有效作用在开口部106的小直径部106a的内周面和电缆104的外周面, 进而密封部件108无法紧贴在它们上,很难确保足够的密封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设置在电路单元的壳体上的电缆通过 用开口部的尺寸无关地可确保足够的密封性且可便于组装作业的电路单元的 密封构造。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路单元的密封构造,具备安装 在用于通过电缆而设置在电路单元的壳体上的开口部的内周面和上述电缆的 外周面之间的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环状密封部件;以及在上述开口部上固定在上 述壳体上的固定部件,通过用上述固定部件按压上述密封部件,从而在上述开 口部内使上述密封部件变形,并密封上述开口部的内周面和上述电缆的外周面尺寸变换为适合上述电缆的外周尺寸的尺寸变换部件,通过在上述开口部中配 置或固定上述尺寸变换部件,并在配置或固定的上述尺寸变换部件和上述固定 部件之间夹持上述密封部件并使其变形,从而使上述密封部件紧贴在上述壳体 的开口部的内周面和上述电缆的外周面上。在上述电路单元的密封构造中,优选上述尺寸变换部件的贯通孔具有与上 述电缆的外周形状大致相同的截面形状,上述尺寸变换部件具有与上述开口部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的外周形状。还可以是在上述电缆的前端安装有具有比上述电缆大的外周尺寸的连接 部件,上述壳体的开口部形成为允许上述连接部件通过的尺寸。作为一个实施方式,上述壳体的开口部包括具有外周尺寸比上述连接部 件的外周尺寸大且比上述尺寸变换部件的外周尺寸小的小孔部;以及具有外周 尺寸比上述尺寸变换部件大的大孔部,使上述尺寸变换部件抵接在形成于上述 小孔部和上述大孔部之间的台肩部上,从而可将上述尺寸变换部件配置或固定 在上述开口部上。另外,作为其它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上述尺寸变换部件通过将其外周面接 合在上述开口部的内周面上,从而固定在上述开口部上。在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单元的密封构造中,上述密封部件和上述尺寸变换部件最 好一体形成。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密封构造具备将电路单元的壳体开口部的尺寸变换为适合 电缆的外周尺寸,所以通过将尺寸变换部件固定在壳体的开口部上并在尺寸变 换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夹持密封部件,并按压使其变形,从而与开口部的尺寸 无关地可确保足够的密封性。再有,由于开口部的尺寸不对密封性造成影响, 所以可将壳体的开口部设计成即便是在电缆的前端连接有连接器等的连接部 件的状态下也可通过的足够大的尺寸。其结果,可简化电路单元的组装作业, 可实现作业时间的缩短。 附图说明参照附图并基于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方式进一 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 其它目的、特征、优点。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单元的密封构造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放大 剖一见图。图2是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密封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组装分解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单元的密封构造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放大 剖视图。图4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单元的密封构造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一 体型尺寸变换部件及密封部件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使用了图4所示的一体型尺寸变换部件及密封部件的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单元的密封构造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放大剖一见图。图6是表示一例尺寸变换部件及密封部件的截面形状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另 一例尺寸变换部件及密封部件的截面形状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使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密封构造的电路单元的整体构造的概要图。图9是现有技术的密封构造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10是现有技术的密封构造的变形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单元的密封构造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8,说明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密封构造的电路单元100的整体构造。 电路单元10包括电路12;用于保护电路12的壳体14;以及为了输入输出 信号或供电而与电路12连接的电缆16。在壳体14上设有用于将电缆16从壳 体14的外部通向内部的开口部18,在开口部18上设有用于从壳体14的外部 密封壳体14内部的密封构造20。另外,在电缆16的两端部上安装有为了便 于连接电缆16和电路12或外部装置(未图示)的连接器等的连接部件22。图1及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密封构造2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密封 构造20包括尺寸变换部件24;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密封部件26;以及固定材 料28。如后所述,尺寸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路单元(10)的密封构造(20;20′;20″),具备:安装在用于通过电缆(16)而设置在电路单元(10)的壳体(14)上的开口部(18;18′)的内周面和上述电缆(16)的外周面之间的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环状密封部件(26);以及在上述开口部(18;18′)上固定在上述壳体(14)上的固定部件(28),通过用上述固定部件(28)按压上述密封部件(26),从而在上述开口部(18;18′)内使上述密封部件(26)变形,密封上述开口部(18;18′)的内周面和上述电缆(16)的外周面之间,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具有允许上述电缆(16)通过的贯通孔(24a)且将上述壳体(14)的开口部(18;18′)的尺寸变换为适合上述电缆(16)的外周尺寸的尺寸变换部件(24),通过在上述开口部(18;18′)中配置或固定上 述尺寸变换部件(24),并在已被配置或固定的上述尺寸变换部件(24)和上述固定部件(28)之间夹持上述密封部件(26)并使其变形,从而使上述密封部件(26)紧贴在上述壳体(14)的开口部(18;18′)的内周面和上述电缆(16)的外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6-7-24 2006-2013111.一种电路单元(10)的密封构造(20;20′;20″),具备安装在用于通过电缆(16)而设置在电路单元(10)的壳体(14)上的开口部(18;18′)的内周面和上述电缆(16)的外周面之间的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环状密封部件(26);以及在上述开口部(18;18′)上固定在上述壳体(14)上的固定部件(28),通过用上述固定部件(28)按压上述密封部件(26),从而在上述开口部(18;18′)内使上述密封部件(26)变形,密封上述开口部(18;18′)的内周面和上述电缆(16)的外周面之间,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具有允许上述电缆(16)通过的贯通孔(24a)且将上述壳体(14)的开口部(18;18′)的尺寸变换为适合上述电缆(16)的外周尺寸的尺寸变换部件(24),通过在上述开口部(18;18′)中配置或固定上述尺寸变换部件(24),并在已被配置或固定的上述尺寸变换部件(24)和上述固定部件(28)之间夹持上述密封部件(26)并使其变形,从而使上述密封部件(26)紧贴在上述壳体(14)的开口部(18;18′)的内周面和上述电缆(16)的外周面上。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单元的密封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尺寸变换部件(24)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口满幸今井圭介长友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发那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