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3698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结构,提供了一种外延生长的LED结构,包括在传统的LED结构即衬底层上的缓冲层、uGaN层、n型GaN∶Si层、多量子阱层以及p型GaN∶Mg层的基础上,在多量子阱层与p型GaN∶Mg层之间,或多量子阱层与n型GaN∶Si层之间,或者同时在上述两个界面之间生长不掺杂的uGaN隔层,从界面上将多量子阱层与n型GaN∶Si层从物理上分隔开。结果表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LED结构与现有技术的LED相比,可以显著地降低LED芯片的反向漏电电流Ir,并提高LED芯片的良品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二极管结构可应用于发光二极管(LED)或激光二极管(LD)。(*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结构,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氮化镓(GaN)及其化合物的、可用于发光二极管(LED)或激光二极管(LD)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结构。
技术介绍
在本申请人于2003年4月16日提出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复合量子阱结构高亮度GaN基蓝光LED外延片生长方法”(申请号03118956.3)中,提出了一种复合量子阱结构的发光二极管(LED)外延片生长方法,其中公开了一种采用MOCVD(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外延生长的GaN基LED半导体结构,包括衬底层上的缓冲层、不掺杂的uGaN层、n型GaN:Si层、多量子阱层、以及p型GaN:Mg层。通过这种LED半导体结构,在一定的激发电流(例如20mA)下,可以激发出波长为455-475nm的蓝光。由于这种LED半导体结构的多量子阱层非常薄,而且对MOCVD生长环境的波动非常敏感,因此在实际的生长过程中,很难出现上述理想的LED半导体结构,例如出现n型GaN:Si层与复合量子阱层的界面不清晰,其中所掺杂的Si进入并甚至贯穿复合量子阱层,众所周知,Si元素的掺入显然会导致出现LED反向漏电等问题;另外,晶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结构,包括衬底层上的缓冲层、uGaN层、n型GaN:Si层、多量子阱层、以及p型GaN:Mg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量子阱层与所述p型GaN:Mg层之间生长一层uGaN隔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方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