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2199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2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驾驶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上杆,其在外周面的一侧具备间隔壳;叠缩固定部件,其在轴方向上分开形成有多个止挡槽,并结合到间隔壳的一侧面;下杆,其结合到上杆的外周侧,在轴方向的一侧端形成有狭长切口,在狭长切口的两侧具备一对突出端部,在突出端部贯通结合有调整螺栓,在突出端部的一侧具备安装槽;及叠缩移动部件,其在下侧端部形成有止挡突起并内置于安装槽。部形成有止挡突起并内置于安装槽。部形成有止挡突起并内置于安装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汽车驾驶杆


[0001]本实施例涉及汽车驾驶杆。更具体地,涉及如下的汽车驾驶杆:在汽车发生冲撞时使折叠滑动的部件与固定的部件彼此不受妨碍而顺畅地进行折叠动作,容易调节驾驶杆的折叠负荷,同时按照汽车的各个种类的冲撞特性而调节折叠负荷,从而提高冲撞性能,减少部件数和组装工序并节省费用。

技术介绍

[0002]在一般情况下,汽车驾驶杆包括叠缩(Telescope)及倾斜(Tilt)功能,通过这样的功能,驾驶者能够根据自己的伸长或体形而调节转向轮的突出程度及倾斜角度,从而可顺利地进行转向操作。
[0003]并且,这样的汽车驾驶杆中存在如下问题:需要安装为了在汽车发生冲撞时吸收冲撞能源而结合到安装架的囊这样的冲撞能源吸收部件和用于安装撕裂板和折弯板这样的冲撞能源吸收部件的另外的结构和多个部件,并且为了将这些单独制作并进行组装,需要增加部件数和作业工序。
[0004]另外,在通过囊的破断而进行一次负荷吸收之后通过撕裂板进行二次负荷吸收时形成一定深度的槽的通过撕裂槽的破断而进行的冲击吸收方式的情况下,产品制作过程复杂,并且垂直地发生变形,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汽车驾驶杆,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杆,其在外周面的一侧具备间隔壳;叠缩固定部件,其在轴方向上分开形成有多个止挡槽,并结合到上述间隔壳的一侧面;下杆,其结合到上述上杆的外周侧,在轴方向的一侧端形成有外周面和内周面切开而成的狭长切口,在上述狭长切口的两侧具备彼此相对地突出形成的一对突出端部,在上述突出端部贯通结合有调整螺栓,在上述突出端部的一侧具备侧面开口而形成的安装槽;及叠缩移动部件,其在下侧端部形成有结合到上述止挡槽的止挡突起并内置于上述安装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驾驶杆,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叠缩移动部件的上端与上述安装槽的内侧面之间具备向上述叠缩固定部件方向弹性支承上述叠缩移动部件的弹性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驾驶杆,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有上述安装槽的突出端部的上端形成有与上述安装槽连通的连通孔,从而结合防止上述弹性部件脱离的防脱离部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驾驶杆,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安装槽内结合有支承上述叠缩移动部件且使其上下移动的杆凸轮部件,上述杆凸轮部件上贯通结合有上述调整螺栓,由此在调整杆旋转时联动地进行旋转。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驾驶杆,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叠缩移动部件的两侧面中的至少任一侧突出形成有支承突起,在上述杆凸轮部件的一侧延伸形成有支承上述支承突起的支承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驾驶杆,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杆的外周面,在轴方向上长幅地形成有插入到上述间隔壳的内侧的间隔架,在上述间隔壳和间隔架的另一侧面形成结合孔,从而通过破断螺栓而进行结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驾驶杆,其特征在于,上述间隔架以与上述上杆的外周面之间具备空间的方式使两侧面的端部弯曲而结合到上述上杆的外周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容准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万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