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台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8494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端子台结构,是包含有一面上具有多数第一及第二插线孔的座体,而各第一、二插线孔是呈高低错开状排列,且该座体的一端面是具有多数分别与各第一、二插线孔连通的第一及第二穿孔;多数分别设于第一、二插线孔内的端子;以及多数分别设于第一、二穿孔中且一端顶掣于各端子上的固定元件。凭此,可增加各第一、二插线孔的孔径,以同时插接二条导线,亦可单独插接一线径较大的导线,而使该端子台达到较佳以及稳定的电器特性。(*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端子台结构,尤指一种 可同时插接二条导线,亦可单独插接一线径较大的导 线,而使该端子台达到较佳以及稳定的电器特性。背技术按,般已知的端子壳体7该壳体7表面具平面上的插线孔71 ,且与各插线孔71连通的穿是分别具有一端子8 ,并与各端子8顶掣的螺丝9子8与所需的电子设备连合一山 顿子8及螺丝9固接所的功效虽然上述已知的端子端子8及螺丝9固接所需台如图5所示,其包含有一有多数整齐排列且位于同一该壳体7的端面是具有多数孔72,而各插线孔71内于各穿孔72中分别具有一由此,可将端子台由各端接,并利用各插线孔71配需的连接导线,而达到传输台可利用各插线孔71配合的连接导线,而达到传输的 页功效但是由于该壳体7上的各插线孔71是为整齐方式排列,且皆位于同平面上,因此使各插线孔71受限于壳体7的体积,而必须制作成较小的孔径,进而造成各插线孔7 1的孔径受到局限;如此,导致该端子能插接较小线径的导线且无法同时插接二条导线于各插线孔71内,使得该端子台于使用时无法达到较佳以及稳定的电器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种端子台结构,其是于克服排除上述缺占 "、、,避免缺点持续存在,可由增加各第一 、二插线孔的孔径,同时插接条导线,亦可单独插接一线径较大的导线,而使该端子台达到较佳以及稳定的电器特'性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端子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座体,其 一 面上具有多数第一及第二插线孔,而各第一 、二插线孔呈高低错开状排列,且该座体的端面具有多数分别与各第、二插线孔连通的第及第二穿孔;多数端子,分别设置于上述座体的第一及笛 力—插线孔内;以及多数固定元件,分别设置于上述座体的第 一 及第二穿孔中,且各固定元件的 一 端分别顶掣于上述各端子上其中,各第一插线孔与第二插线孔的顶面及底面位于不同平面上其中,各端子分别具有一对应设置于第一 、二插线孔顶面且与固定元件顶掣的压掣部、一与电子设备连接的接触部及端分别连接压掣部与接触部的连接部。其中,各固定元件为 一 环设有外螺纹的螺丝。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端子台结构,是在于克服排除现有技术的缺点, 避免缺点持续存在,可由增加各第一、二插线孔的您同时插接二条导线,亦可单独插接一线径较大的导线,而使该端子台达到较佳以及稳定的电腿 益特性附图说明为使审査员方便简捷了解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能够更为显现,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状态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与导线的插接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插接导线后的组装剖面示意图。图5是已知的外观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是分别为本技术的 立体外观示意图及本技术的剖面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一种端子台结构,是由一座体l、多数端子2以及多数固定元件3所构成,可同时插接二条导线,亦可单独插接 一 线径较大的导线而使该一山 7 顿亍台达到较佳以及稳定的电器特性。上述所提的座体1其一面上是具有多数第—及第二插线孑L 1 1 、1 2 ,而各第一 、二插线孔11、12是呈高低错开状排列,使各第 一 插线孔11与第二插线孔1 2的顶面及底面是位于不同平面上且该座体1的 一 端面是具有多数分别与各第一、一插线孔11 、1 2连通的第 一 及第二穿孔1 3 、14各端子2是分别设置于上述座体1的第一及第二 插线孔11 、 12内,而各端子2是分别具有 一 对应设置于第一、二插线孔l 1、 1 2顶面的压掣部2 1、一与电子设备连接的接触部22及~^ 一山 一顿分别连接压挈部2 1与接触部22的连接部2 3各固定元件3是分别设置于上述座体1的第及第二穿孑L 1 3 、14中,且各固定元件3的端是分别顶掣于上述各端子2的压掣部21上'而各固定元件3是为 一 环设有外螺纹3 1的螺丝。如是,由上述的结构组合成一全新的端子台结构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是分别为本技术与导线的插接状态示意图及本技术插接导线后的组装剖面不思图。如图所示当本技术于使用时,是可将该座体1利用各端子2的接触部22与电子设备(图中未示)进行电性连接组装时再依所需将大线径导线4及(或)二条导线5、5 a分别由第一及- 插线孔11 、 1 2插入,使该大线径导线4及(或)二条导线5、5 a对应设于各端子2的压挈部2 1下方,的后再以一工具6 (如螺丝十n 起子)由第一及第一穿孔13、14置入,进而旋转固定元件3,让各固定元件3由其外螺纹3 1而向下移动,以利用该固定元件3的铜压迫该压掣部21,使压掣部21配合各第一、—插线孑L 1 1 、 12的底面将大线径导线4及(或)二条导线5、 5 a加以夹固,即可完成所需 导线的组装,而由于该第一、二插线孔l 1、1 2是呈高低错开状排列,且各第 一 插线孔1 1与第二插线孔l 2的顶面及底面是位于不同平面上;因此,可确实增加第一 、二插线孔1 1 、 1 2的孔径,且可同时 符合大线径导线4及(或)二条导线5、 5a的设置。综上所述,本技术端子台结构确可有效改善 已知的各种缺点,可凭借增加各第一 、二插线孔的孔 径以同时插接二条导线,亦可单独插接一线径较大的 导线,而使该端子台达到较佳以及稳定的电器特性, 进而使本技术能更进步、更实用且符合使用者的 所须,确已符合新型专利申请的条件,故依法提出专 利申请。惟以上所述的,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 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故,凡 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及创作说明书内容所作的 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端子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座体,其一面上具有多数第一及第二插线孔,而各第一、二插线孔呈高低错开状排列,且该座体的一端面具有多数分别与各第一、二插线孔连通的第一及第二穿孔;多数端子,分别设置于上述座体的第一及第二插线孔内;以及多数固定元件,分别设置于上述座体的第一及第二穿孔中,且各固定元件的一端分别顶掣于上述各端子上。2 、依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端子台结构,其特征 在于,其中,各第一插线孔与第二插线孔的顶面及底 面位于不同平面上。3 、依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端子台结构,其特征 在于,其中,各端子分别具有一对应设置于第一、二 插线孔顶面且与固定元件顶掣的压掣部、 一与电子设 备连接的接触部及二端分别连接压掣部与接触部的连 接部。4 、依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端子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固定元件为一环设有外螺纹的螺丝。专利摘要本技术是一种端子台结构,是包含有一面上具有多数第一及第二插线孔的座体,而各第一、二插线孔是呈高低错开状排列,且该座体的一端面是具有多数分别与各第一、二插线孔连通的第一及第二穿孔;多数分别设于第一、二插线孔内的端子;以及多数分别设于第一、二穿孔中且一端顶掣于各端子上的固定元件。凭此,可增加各第一、二插线孔的孔径,以同时插接二条导线,亦可单独插接一线径较大的导线,而使该端子台达到较佳以及稳定的电器特性。文档编号H01R9/00GK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端子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座体,其一面上具有多数第一及第二插线孔,而各第一、二插线孔呈高低错开状排列,且该座体的一端面具有多数分别与各第一、二插线孔连通的第一及第二穿孔;    多数端子,分别设置于上述座体的第一及第二插线孔内;以及    多数固定元件,分别设置于上述座体的第一及第二穿孔中,且各固定元件的一端分别顶掣于上述各端子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圣兴
申请(专利权)人:微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