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机油泵,其包括依次沿轴向装配的基座(1)、泵体(2)、电机(3)和电机盖板(4),当电动机油泵在工作时,在油泵中形成有用于泵出机油的正压区和用于吸入机油的负压区。电机定子(34)在远离泵体的一端设有远端轴承部(346),电机转轴(33)的一端支承于远端轴承部。在电机定子的筒壁内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通孔(342),通孔的一端与正压区连通,另一端与远端轴承部连通。这样可以把来自正压区的压力油经定子内的通孔引导至远端轴承部对其进行润滑。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动机油泵中还设有用于使积存在电机定子腔内的油液返回到负压区的回油油路。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实现电动机油泵的快速降温,提高电机性能。提高电机性能。提高电机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机油泵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机油泵,尤其涉及电动机油泵的润滑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的日益电动化,作为汽车关键零部件之一的机油泵,越来越多地升级为电动机油泵。通常,电动机油泵是将传统的机械式油泵与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集成为一个组件,然后将其安装到服务对象上。
[0003]现有技术中的电动机油泵,就其转轴的支承形式来说,一般分为单轴承的悬臂支承式和双轴承的两端支承式。
[0004]众所周知,汽车,尤其是乘用车,对于零部件的安装空间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电动机油泵也不例外。特别是为发动机或变速箱提供压力或者润滑等服务的机油泵,可供其安装的空间就更加受限了。因此,有时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足够大的功率,就不得不把电动机油泵的轴向尺寸做大,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用双轴承进行两端支承。通常,会采用滚珠轴承或者滚针轴承。然而,受空间结构、零部件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有时需要采用滑动轴承,此时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远离油泵部分一端的轴承的润滑问题。
[0005]现有技术中,一般都是用油封将润滑脂封在轴承部位进行润滑的。这种传统的润滑方式存在的问题是,高速旋转的转轴会导致轴承部位温度较高,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可使润滑脂发生变质,轴的高速转动还会产生对润滑脂分子的拉伸作用力,对润滑脂造成破坏,致使润滑脂的润滑作用失效,造成轴的破坏,结果是整个电动机油泵损坏。由此可见,油脂润滑难以满足汽车零部件对较长使用寿命甚至是终生使用寿命的要求。此外,油封还会对转轴的运动产生阻力,造成系统能量的损失。
[0006]现有技术中另外一种技术方案是,在产品外部设置润滑油路,这种技术方案的结构复杂、系统庞大、占用空间过多、零部件数量较多、成本较高,不适合现代乘用车对电动机油泵日益严苛的要求。
[0007]此外,集成在电动机油泵中的电机及其电控元器件,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热量不能及时散出,将导致电机过热,使得电机效率降低,能耗增加,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电机及其电控元器件的损坏。为了提高电机以及整个电动机油泵的效率以及电机及其电控元器件的可靠性,大功率的电动机油泵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进行主动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机油泵,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动机油泵的远端轴承的润滑问题与电机及其电控元器件的散热问题。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机油泵,当电动机油泵工作时,在电动机油泵中形成有用于泵出机油的正压区和用于吸入机油的负压区,电动机油泵包括呈大致筒状的电机定子,其中,电机定子在一侧的筒底部设有远端轴承部,并且在筒
壁的内部设有至少一个大致沿轴向延伸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第一端与正压区连通,第一通孔的第二端与远端轴承部连通。
[0010]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动机油泵还包括一端支承于远端轴承部的空心电机转轴,空心电机转轴的内部通道的第一端与负压区连通,空心电机转轴的内部通道的第二端与远端轴承部连通。
[0011]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机定子的筒壁的内部还设有至少一个大致沿轴向延伸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第一端与负压区连通,第二通孔的第二端与远端轴承部连通。
[0012]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动机油泵包括与电机定子轴向装配的泵体本体,当电动机油泵工作时,在泵体本体中形成有泵体正压室和泵体负压室,在泵体本体上设有与泵体正压室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在电机定子和泵体本体彼此装配的轴向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有第二连通通道,该第二连通通道将第一通孔和第一连通通道连通。
[0013]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动机油泵包括与电机定子轴向装配的泵体本体,当电动机油泵工作时,在泵体本体中形成有泵体正压室和泵体负压室,在泵体本体上设有与泵体负压室连通的第三连通通道,在电机定子和泵体本体彼此装配的轴向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有第四连通通道,该第四连通通道将第二通孔和第三连通通道连通。
[0014]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在电机定子和泵体本体彼此装配的轴向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有第一连通油路,多个第一通孔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连通油路连通。
[0015]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设有多个第二通孔,在电机定子和泵体本体彼此装配的轴向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有第二连通油路,多个第二通孔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二连通油路连通。
[0016]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电动机油泵,当电动机油泵工作时,在电动机油泵中形成有用于泵出机油的正压区和用于吸入机油的负压区,电动机油泵包括呈大致筒状的电机定子,其中,电机定子在一侧的筒底部设有远端轴承部,在筒壁的内部设有至少一个大致沿轴向延伸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第一端与负压区连通,第二通孔的第二端与远端轴承部连通,电动机油泵还包括一端支承于远端轴承部的空心电机转轴,空心电机转轴的内部通道的第一端与正压区连通,空心电机转轴的内部通道的第二端与远端轴承部连通。
[0017]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动机油泵包括与电机定子轴向装配的泵体本体,当电动机油泵工作时,在泵体本体中形成有泵体负压室,在泵体本体上设有与泵体负压室连通的第三连通通道,在电机定子和泵体本体彼此装配的轴向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有第四连通通道,该第四连通通道将第二通孔和第三连通通道连通。
[0018]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设有多个第二通孔,在电机定子和泵体本体彼此装配的轴向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有第六连通油路,该第六连通油路将第二通孔的第二端彼此连通。
[0019]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机定子内形成有定子腔,电动机油泵还包括回油油路,回油油路的一端与定子腔连通,回油油路的另一端与负压区连通。
[0020]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动机油泵还包括电机盖板,电机盖板设置于电机定子的远端轴承部的轴向外侧,用于覆盖电机定子,并且在电机定子与电机盖板之间形成有
引流通道,第一通孔的第二端经由引流通道与远端轴承部连通。
[0021]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机油泵,通过在电机定子中设置通孔,通孔的一端与机油出口连通,另第一端与远端轴承部连通,将部分油液从正压区,例如机油压出腔的机油出口,压入电机定子的通孔内,使该部分油液经由定子中的通孔到达远离油泵一端的远端轴承部,对远端轴承实现润滑作用。
[002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用空心轴制成上述电机转轴,空心轴的内部通道一端与机油入口连通,另一端与远端轴承部连通,在机油经过通孔进入远端轴承部对远端轴承实现润滑后,经过空心轴的内部通道回到负压区,同时,在流经电机定子的循环过程中,利用油液直接与电机定子相接触进行热传递,对电机定子进行主动冷却,可实现电机的快速降温,提高电机效率,降低能耗,提升电机性能及可靠性。用空心轴制成上述电机转轴,使机油从该空心轴的内部通过,则可以使流量增大,从而加强散热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流经空心轴的机油对安装在该空心轴上的电机转子进行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机油泵,当所述电动机油泵工作时,在所述电动机油泵中形成有用于泵出机油的正压区(12、15、28)和用于吸入机油的负压区(11、14、27),所述电动机油泵包括呈大致筒状的电机定子(34),所述电动机油泵的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定子(34)在一侧的筒底部设有远端轴承部(346),并且在筒壁的内部设有至少一个大致沿轴向延伸的第一通孔(342),所述第一通孔(342)的第一端与所述正压区(12、15、28)连通,所述第一通孔(342)的第二端与所述远端轴承部(346)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油泵还包括一端支承于所述远端轴承部(346)的空心电机转轴(33
’
),所述空心电机转轴(33
’
)的内部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负压区(11、14、27)连通,所述空心电机转轴(33
’
)的内部通道的第二端与所述远端轴承部(346)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定子(34)的筒壁的内部还设有至少一个大致沿轴向延伸的第二通孔(344),所述第二通孔(344)的第一端与所述负压区(11、14、27)连通,所述第二通孔(344)的第二端与所述远端轴承部(348)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油泵包括与所述电机定子(34)轴向装配的泵体本体(24),当所述电动机油泵工作时,在所述泵体本体(24)中形成有泵体正压室(28)和泵体负压室(27),在所述泵体本体(24)上设有与所述泵体正压室(28)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282),在所述电机定子(34)和所述泵体本体(24)彼此装配的轴向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有第二连通通道(341),该第二连通通道将所述第一通孔(342)和所述第一连通通道(282)连通,并且/或者,在所述泵体本体(24)上设有与所述泵体负压室(27)连通的第三连通通道(284),在所述电机定子(34)和所述泵体本体(24)彼此装配的轴向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有第四连通通道(345),该第四连通通道(345)将所述第二通孔(344)和所述第三连通通道(284)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342)设置有多个,在所述电机定子(34)和所述泵体本体(24)彼此装配的轴向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有第一连通油路(3411),所述多个第一通孔(342)的所述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通油路(3411)连通,并且/或者,所述第二通孔(344)设置有多个,在所述电机定子(34)和所述泵体本体(24)彼此装配的轴向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有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鲁川,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嵘驰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