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06243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包括:人脸识别模块用于驾驶者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启动车体;投屏模块用于将驾驶者或者乘坐者的移动终端的信息投屏至车载显示屏;AR导航模块用于实景路线导航;疲劳检测模块用于当车辆的行驶时间超过阈值时,检测驾驶人的驾驶状态;其中人脸识别模块、AR导航模块和疲劳检测模块都与AI网络接口平台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智能座舱显示屏,通过设置AR导航可以以实景场景进行导航,使驾驶者更好的分辨路况,具有更好的导航效果;且通过设置人脸识别模块,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开启车体,从而解决没有携带钥匙,也可以打开车门,从而可以拿取车体内部的物品或者向车体中放置物品等,使用方便。便。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载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车载,是指专门在汽车上使用的产品,方便在汽车运动中使用,其中包括智能座舱系统;
[0003]智能座舱通过车载电脑控制支持车内上网、影音娱乐、卫星定位、语音导航、游戏、电话等功能,同时也能实现可视倒车,故障检测等特定功能。
[0004]目前的智能座舱缺少人脸识别开车的功能,通常车体都是由钥匙进行开启,当没有车钥匙外出没有携带时,通常不能开启车体,车体的开启存在局限性,且目前的车体导航不具有AR实景导航的功能。
[000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能够允许多个接口的接入、并能集成多种支撑服务的共性技术的AI开放平台的智能座舱系统。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包括:人脸识别模块,所述人脸识别模块用于驾驶者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启动车体;投屏模块,所述投屏模块用于将驾驶者或者乘坐者的移动终端的信息投屏至车载显示屏;AR导航模块,所述AR导航模块用于实景路线导航;人机互动模块,所述人机互动模块通过设置智能语音系统,驾驶者可以通过语音与车体交流,并下达指令;疲劳检测模块,所述疲劳检测模块用于当车辆的行驶时间超过阈值时,检测驾驶人的驾驶状态;其中人脸识别模块、AR导航模块和疲劳检测模块都与AI网络接口平台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人脸识别模块中摄像单元安装于所述车体的主驾驶位的车门上,或者所述人脸识别模块通过车载网络与智能手机中的人脸识别系统绑定。
[0009]优选的,所述AI网络接口平台包括:用户层,所述用户层用于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模块、所述AR导航模块或者所述疲劳检测模块的指令;网络接口层,所述网络接口层用于接收用户层输入的图片,将图片转成二进制图片流;本地服务层,所述本地服务层用于接收二进制图片流,将所述二进制图片流转成图片对像。
[0010]优选的,所述AI网络接口平台还包括:调动模块,所述调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层的请求,调动多个预设图像识别接口中的其中一个对应接口;神经网络学习模块,所述神经网络学习模块用于根据对应接口,将所述图片对象输入到对应的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中,得到图片的识别结果。
[001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包括:安装盒,所述车载显示屏固定于安装盒上;所述车载显示屏包括显示屏主体,所述显示屏主体安装于所述安装盒的前侧;电机,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安装盒的一侧,所述电机输出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固
定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端且位于显示屏主体的后侧连接有扇叶;清扫机构,所述清扫机构连接于所述安装盒上,所述清扫机构通过单向带动机构与所述转动轴传动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单向带动机构包括主动齿轮、蜗杆和带动轴,所述主动齿轮固定于所述转动轴的表面,所述蜗杆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盒内壁的一侧,所述蜗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单向轴承,所述单向轴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
[0013]优选的,所述带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盒的内部且与所述蜗杆呈九十度设置,所述带动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蜗轮,所述蜗轮与蜗杆啮合。
[0014]优选的,所述清扫机构包括往复丝杆,所述往复丝杆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盒内壁的两侧之间,所述往复丝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帽,所述螺帽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带动臂,所述安装盒的上侧开设有滑槽,所述带动臂的一端通过滑槽延伸至安装盒的内部与螺帽固定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带动臂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清扫件,所述安装盒的上侧连接有防护罩,所述清扫件包括储液盒,储液盒的一侧连接有清扫绵和干燥棉,所述清扫绵为T形块,其中所述清扫绵的一端位于储液盒的内部。
[0016]优选的,所述储液盒的内部且位于清扫绵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密封环,所述储液盒的内部且位于密封环的一侧连接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与储液盒之间连接有弹性件。
[0017]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智能座舱显示屏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座舱显示屏,通过设置AR导航可以以实景场景进行导航,使驾驶者更好的分辨路况,具有更好的导航效果。
[0019]且设置人脸识别模块通过车载网络与智能手机中的人脸识别系统绑定,当用户忘记带车钥匙时,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中的人脸识别系统唤醒智能座舱中的人脸识别模块,从而使得智能座舱可以实现人脸识别开启车体,以此解决现有技术中用户忘记携带钥匙,打开不了车门的情况,从而以此提高车辆的智能化以及提高用户体验感。
[0020]本实施例提供的AI网络接口平台,通过网络接口层接收从用户层输入的图片,将图片转成二进制图片流;通过本地服务层接收二进制图片流,将二进制图片流转成图片对像;根据用户层的请求,调动多个预设图像识别接口中的其中一个对应接口;根据对应接口,将图片对象输入到对应的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中,得到图片的识别结果;将图片的识别结果存为二进制图片流,返回到所述网络接口层,通过以上的全新流程组成了全新的架构,使得多个不同协议的接口(包括人脸识别模块、AR导航模块和疲劳检测模块)能够接入AI网络平台中,满足驾驶领域开发者多种场景的AI需求,以此能够实现集成多种支撑服务的高效率的AI网络接口平台。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的框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第一操作流程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第二操作流程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智能座舱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图4所示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图4所示的局部的剖视图;
[0027]图7为图4所示的清扫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8为图4所示的清扫件的局部的剖视图;
[0029]图9为图6所示的密封板的局部机构示意图;
[0030]图10为图2所示的局部的俯视图。
[0031]图1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中标号:1、安装盒,
[0033]2、显示屏主体,
[0034]3、电机,4、转动轴,
[0035]5、扇叶,
[0036]6、单向带动机构,61、主动齿轮,62、蜗杆,63、单向轴承,64、从动齿轮,65、带动轴,66、蜗轮,
[0037]7、传动件,
[0038]8、清扫机构,81、往复丝杆,82、螺帽,83、带动臂,84、清扫件,
[0039]9、滑槽,
[0040]10、防护罩,
[0041]111、连接轴,112、密封轴,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人脸识别模块,所述人脸识别模块用于驾驶者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启动车体;投屏模块,所述投屏模块用于将驾驶者或者乘坐者的移动终端的信息投屏至车载显示屏;AR导航模块,所述AR导航模块用于实景路线导航;疲劳检测模块,所述疲劳检测模块用于当车辆的行驶时间超过阈值时,检测驾驶人的驾驶状态;其中人脸识别模块、AR导航模块和疲劳检测模块都与AI网络接口平台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模块中摄像单元安装于所述车体的主驾驶位的车门上,或者所述人脸识别模块通过车载网络与智能手机中的人脸识别系统绑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I网络接口平台包括:用户层,所述用户层用于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模块、所述AR导航模块或者所述疲劳检测模块的指令;网络接口层,所述网络接口层用于接收用户层输入的图片,将图片转成二进制图片流;本地服务层,所述本地服务层用于接收二进制图片流,将所述二进制图片流转成图片对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I网络接口平台还包括:调动模块,所述调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层的请求,调动多个预设图像识别接口中的其中一个对应接口;神经网络学习模块,所述神经网络学习模块用于根据对应接口,将所述图片对象输入到对应的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中,得到图片的识别结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盒,所述车载显示屏固定于安装盒上;所述车载显示屏包括一显示屏主体,所述显示屏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志龙覃家勇
申请(专利权)人:远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