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李淑兰专利>正文

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2894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包含:一绝缘底座、一第一移动构件、一驱动构件、驱动曲轴、操作臂及复数只导电元件,其主要特征是加设一只移动构件,设有复数推压部,推压导电元件的二接触部;还包括一只第二移动构件,贴覆于第一移动构件上;第一移动构件的推动部推动第二移动构件往第一方向移动夹紧端子,拉动部拉动第二移动构件往相反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则放开端子,其可把插入导电元件两接触部之间的中央处理单元等端子予以双面包夹而达到极佳的电接触效果。(*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导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主要用于个人电脑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的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个人电脑中最重要的元件就是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早期个人电脑的主机板(Main Board)都是把中央处理单元直接焊定在其上方。后来由于功能更强、处理速度更快、处理量更大的中央处理单元相继上市,为了便于让电脑升级,则出现了另行制造一个插座(Socket)先焊定在主机板上,然后再把中央处理单元直接或间接插置在前述插座上。这样一来,虽然可以使个人电脑随着不同机型的中央处理单元的相继上市或视使用者的需求而随时更换。但是,由于中央处理单元插脚很多,不但插入插座时或从插座拔出时相当费力,而且必须另外藉助专用的拔出工具才能完成,并且由于插脚很多,因此很容易造成少数插脚接触不良。为了解决上述难拔难插以及容易造成接触不良的问题,于是有部分连接器厂商相继研究出各种“零插拔力的连接器”。这些现有的零插拔力的连接器均包含绝缘底座;嵌置在绝缘底座各装置孔内的多个导电元件;可以在上述绝缘底座上面作短距离移动的移动构件,该移动构件具有贯穿孔,可供中央处理单元的诸多端子插入;及驱动构件,该驱动构件具有驱动曲轴,并装设在绝缘底座与移动构件之间,当操作者扳动驱动构件的操作臂时,即可通过驱动曲轴的枢转而推动移动构件在绝缘底座上作小距离的往复的移动,进而藉由移动构件推动中央处理单元及其端子向装设于绝缘底座内的导电元件迫紧、靠近、接触或是放松、分离。如此一来,放松时,中央处理单元的端子与连接器的导电元件之间就形成松开状态,很容易插入或拔出中央处理单元。而一旦迫紧时,又可使中央处理单元的端子与连接器中的导电元件接触。虽然前述现有的零插拔力连接器改善了以往产品难插难拔的缺点,但却往往容易造成接触效果不佳的问题。因为中央处理单元的诸多端子与导电元件接触时,均是单边受力,端子容易产生变形或弹性疲乏而导致接触不良。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而提供一种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使其可将插入导电元件两接触部之间的中央处理单元等端子予以双面包夹而形成极佳的电接触,具有易拔易插且电接触良好的功效。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包含一绝缘底座,该绝缘底座设有复数个装置孔,该等装置孔贯穿上述绝缘底座;该绝缘底座还设有第一导引部、第二导引部及枢接部;一第一移动构件,该第一移动构件设有复数个供欲连接的端子穿过的贯穿孔;该第一移动构件设有第一导引部及被驱动部,该第一移动构件可滑动地贴覆于上述绝缘底座上,且该第一移动构件的第一导引部与上述绝缘底座的第一导引部可滑动地衔合;一驱动构件,该驱动构件设有枢轴部,该枢轴部可转动地装设于上述绝缘底座的枢接部内,相对于该绝缘底座枢转;驱动曲轴,该驱动曲轴连接于上述枢轴部,该驱动曲轴与上述第一移动构件的被驱动部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衔合;操作臂,该操作臂垂直于或大略垂直于上述枢轴部,上述驱动曲轴以该枢轴部的轴心为转动中心转动,改变上述第一移动构件与上述绝缘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复数只导电元件,该等导电元件分别装置于上述绝缘底座的该等装置孔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每只导电元件设有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的另外一端为隔开状并形成供上述欲连接的端子插入其间的容纳空间;上述第一移动构件进一步设有复数个推压部,该等推压部伸入上述绝缘底座的该等装置孔中,推压上述导电元件的第二接触部向第一接触部靠近,对插置于上述导电元件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上述端子予以夹紧于该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或放松上述第二接触部及上述端子;上述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还包含一只第二移动构件,该第二移动构件设有第一导引部,该第二移动构件的第一导引部可滑动地与上述绝缘底座的第一导引部衔合;该第二移动构件贴覆于上述第一移动构件上,且该第二移动构件设有复数个供上述欲连接的端子穿过的贯穿的挟持孔;及被拉动部;上述第一移动构件设有复数个推动部,该等推动部得与上述第二移动构件接触,推动该第二移动构件往第一方向移动,该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共同夹紧端子;及拉动部,该等拉动部插入上述第二移动构件的该等装置孔中,该拉动部得与上述第二移动构件被拉动部接触,拉动该第二移动构件往相反于上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由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中所述的绝缘底座还进一步设有第三导引部,而且所述的第一移动构件还进一步设有第二导引部,该第一移动构件的第二导引部与该绝缘底座的第三导引部滑动性地衔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不但具有零插拔力的效果,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旦锁上之后,导电元件与中央处理单元之间的接触作用是两面包夹,电接触效果非常好,为各种现有技术所远远不及,从而更加适于实用。2、本技术加设一片第二移动构件及第一移动构件的推动部,此是造成前述“两面包夹”优异接触效果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本技术可将插入导电元件两接触部之间的中央处理单元等端子予以双面包夹而形成极佳的电接触,具有易拔易插且电接触良好的功效,实为一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新设计。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组合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自图1中沿剖面线B-B的剖视图。图4是自图1中沿剖面线C-C的剖视图。图5是中央处理单元的端子刚插入本技术的连接器时的局部剖视图,此时操作臂仍呈直立状态。图6是图5的下一操作状态的局部剖视图,操作臂已倾斜,且导电元件的第二接触部已开始接触到端子,同时第一移动构件已开始接触到第二移动构件。图7是图6的下一操作状态的局部剖视图,操作臂已经被全压平,同时导电元件的两个接触部已经紧紧地包夹住端子。图8是沿图1中剖面线D-D的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导电元件的立体图。以下结合附图和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特征及功效,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中包含一只绝缘底座11、第一移动构件17、一驱动构件21及复数只导电元件25。上述绝缘底座11设有复数个装置孔12,该等装置孔12贯穿上述绝缘底座11;该绝缘底座11还具有第一导引部13、第二导引部14及枢接部15。上述第一移动构件17设有复数个贯穿孔18,可供欲连接的端子A穿过(如图5所示);该第一移动构件17设有第一导引部19及被驱动部20。该第一移动构件17可滑动地贴覆于上述绝缘底座11上,且该第一移动构件17的第一导引部19与上述绝缘底座11的第一导引部13可滑动地衔合。上述驱动构件21设有枢轴部22、22、该枢轴部22、22可转动地装设于上述绝缘底座11的枢接部15内,相对于该绝缘底座11枢转;驱动曲轴23,该驱动曲轴23连接于上述枢轴部22、22,该驱动曲轴23与上述第一移动构件17的被驱动部20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衔合;及操作臂24,该操作臂24垂直于或大略垂直于上述枢轴部22、22,使上述驱动曲轴23以该枢轴部22、22的轴心为转动中心转动,以改变上述第一移动构件17与上述绝缘底座11之间的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包含:一绝缘底座,该绝缘底座设有复数个装置孔,该等装置孔贯穿上述绝缘底座;该绝缘底座还设有第一导引部、第二导引部及枢接部;一第一移动构件,该第一移动构件设有复数个供欲连接的端子穿过的贯穿孔;该第一移动构件设有第一导引部及被驱动部,该第一移动构件可滑动地贴覆于上述绝缘底座上,且该第一移动构件的第一导引部与上述绝缘底座的第一导引部可滑动地衔合;一驱动构件,该驱动构件设有枢轴部,该枢轴部可转动地装设于上述绝缘底座的枢接部内,相对于该绝缘底座枢转;驱动曲轴,该驱动曲轴连接于上述枢轴部,该驱动曲轴与上述第一移动构件的被驱动部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衔合;操作臂,该操作臂垂直于或大略垂直于上述枢轴部,上述驱动曲轴以该枢轴部的轴心为转动中心转动,改变上述第一移动构件与上述绝缘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复数只导电元件,该等导电元件分别装置于上述绝缘底座的该等装置孔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每只导电元件设有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的另外一端为隔开状并形成供上述欲连接的端子插入其间的容纳空间;上述第一移动构件进一步设有复数个 推压部,该等推压部伸入上述绝缘底座的该等装置孔中,推压上述导电元件的第二接触部向第一接触部靠近,对插置于上述导电元件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上述端子予以夹紧于该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或放松上述第二接触部及上述端子;上述改进的 零插拔力连接器还包含一只第二移动构件,该第二移动构件设有第一导引部,该第二移动构件的第一导引部可滑动地与上述绝缘底座的第一导引部衔合;该第二移动构件贴覆于上述第一移动构件上,且该第二移动构件设有复数个供上述欲连接的端子穿过的贯穿的挟持孔;及被拉动部;上述第一移动构件设有复数个推动部,该等推动部得与上述第二移动构件接触,推动该第二移动构件往第一方向移动,该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共同夹紧端子;及拉动部,该等拉动部插入上述第二移动构件的该等装置孔中,该拉动部得与上述第二移动构件 拉动部接触,拉动该第二移动构件往相反于上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李淑兰
申请(专利权)人:杨李淑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