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玉好专利>正文

插拔力控制结构及具有插拔力控制结构的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75097 阅读:2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2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插拔力控制结构及具有插拔力控制结构的电连接器,该插拔力控制结构用于沿配合方向锁扣相对应的对接连接器,且具有外侧基准面;所述插拔力控制结构设有自外侧基准面向内凹设的凹槽曲面,该凹槽曲面包括沿配合方向延伸的插入受力曲面及在插入受力曲面的相对侧设置的拔出受力曲面,当对接连接器插入时,插入受力曲面对该对接连接器的插入阻力大于对接连接器拔出时拔出受力曲面对该对接连接器的拔出阻力。(*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插拔力控制结构及具有插拔力控制结构的电连接器,尤其指一种可锁扣对接连接器的插拔力控制结构及具有插拔力控制结构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请参美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0195612号所揭露的音频插头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主体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侧的导电接触部,所述绝缘主体为柱状,当该音频插头连接器插入相对应的音频插座时,导电接触部与对接端子电性接触,而绝缘主体外层可提供摩擦力以防止脱离音频插座,然而,绝缘主体外侧平面基本与导电接触部齐平,两者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有限,音频插头受到外力冲击后容易脱离音频插座,对用户造成不便。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插拔力控制结构及具有插拔力控制结构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与对接连接器实现平稳插拔的插拔力控制结构及具有插拔力控制结构的电连接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插拔力控制结构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拔力控制结构,用于沿配合方向锁扣相对应的对接连接器,该插拔力控制结构具有外侧基准面;所述插拔力控制结构设有自外侧基准面向内凹设的凹槽曲面,该凹槽曲面包括沿配合方向延伸的插入受力曲面及在插入受力曲面的相对侧设置的拔出受力曲面,当对接连接器插入时,插入受力曲面对该对接连接器的插入阻力大于对接连接器拔出时拔出受力曲面对该对接连接器的拔出阻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插拔力控制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调整凹槽曲面的曲率,保证锁扣对接连接器的同时,可使拔出时比插入时较为省力,操作方便。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电连接器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于沿配合方向插入、拔出对接连接器,包括沿配合方向形成的基体及设置于基体上的导电部,所述电连接器自基体外侧设有沿配合方向设置且用于与对接连接器锁扣的插拔力控制结构;所述插拔力控制结构具有外侧基准面及自该外侧基准面凹设的凹槽曲面,该凹槽曲面包括沿配合方向延伸的插入受力曲面及在插入受力曲面的相对侧设置的拔出受力曲面,插入受力曲面的坡度比拔出受力曲面的坡度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插拔力控制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调整凹槽曲面的曲率,保证锁扣对接连接器的同时,可使拔出时比插入时较为省力,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2是图I所示插拔力控制结构与对接连接器端子的配合图;图3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插拔力控制结构的放大图;图4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插拔过程的插拔力变化曲线图;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正视图;图6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插拔过程的插拔力变化曲线图;图7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正视图;图8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第四实施例的正视图;图9是图8所示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时的组合图;图10是图8所示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进一步配合的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I及图2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0用于沿X方向(即配合方向)插入、拔出对接连接器(未图示),该电连接器100包括沿X方向形成的基体I及设置于基体上的导电部(未图示),所述基体I可由绝缘材料制成,而所述导电部可与音频插头(Audio plug)或其他类似插头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等导电装置相同。请结合参阅图3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自基体I外侧设有沿X方向设置且用于与对接连接器锁扣的插拔力控制结构11,该插拔力控制结构11可用于沿X方向锁扣相对应的对接连接器的端子2,且该插拔力控制结构11具有外侧基准面12及自外侧基准面凹设的凹槽曲面13,所述凹槽曲面13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插入受力曲面131及在该插入受力曲面131的相对侧设置的拔出受力曲面132,凹槽曲面13沿X方向的长度为el、e2 ;所述凹槽曲面的插入受力曲面131、拔出受力曲面132之间最低的区域形成有分界区133,该分界区133可为分界线A或比分界线宽的分界面(未图示);在垂直于X方向的Y方向(即竖直方向)上,插入受力曲面131的高度Hl等于或大于拔出受力曲面的高度H2,沿X方向,插入受力曲面131的长度LI小于拔出受力曲面132的长度L2,即插入受力曲面131的坡度比拔出受力曲面132的坡度陡。请参阅图I、图4所示,经过对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进行的插入、拔出测试,随着电连接器100插拔长度L变化,在凹槽曲面13以外的区域,即插拔到长度a、b处时,插拔阻力F的变化波动较平稳,两连接器对接完成后,对接连接器端子锁扣收容于凹槽曲面13内(即插拔到长度el、e2处时),对接连接器端子位于分界区133时,受到的插拔阻力最小,即变化曲线Ql的波谷值出现在分界区133这一段区域(即凹槽曲面13最低处),变化曲线Ql的波峰值出现在插入受力曲面131这一段区域(即凹槽曲面13后半段),可证明插入受力曲面131对该对接连接器的插入阻力大于对接连接器拔出时拔出受力曲132对该对接连接器的拔出阻力,通过调整凹槽曲面13的曲率及凹槽曲面13之间的间距长度b,可控制插拔阻力F的大小变化,不同于现有技术中依靠对接端子的弹性变形来控制插拔阻力的设计原理,在稳固锁扣对接连接器的同时,对插拔阻力F进行变量控制,尤其拔出时比插入时较为省力,操作方便。在Y方向上,所述插拔力控制结构11具有对称分布于相对的上、下两侧的数个凹槽曲面13,即相对两侧的两凹槽曲面13在Y方向上的投影重合,当电连接器100的长度L较长时可使插拔阻力F分开出现波峰、波谷,避免插拔阻力F过大。在Y方向上,分布于两侧的凹槽曲面13的分界线A相互重合,当分离两连接器时,虽然需要同时克服两侧拔出受力曲面132的拔出阻力,但是由于拔出受力曲面132的坡度较小,所以防止意外脱离的同时,需要的插拔阻力F也不会过大。请参阅图5所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300具有重新调整了尺寸及分布的凹槽曲面14,单个凹槽曲面14的设计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也具有较陡的插入受力曲面141及较平缓的拔出受力曲面142,不同之处在于,在Y方向上,电连接器300分布于两侧的数个凹槽曲面14的分界线Al、A2相互错开,且相对两侧的两凹槽曲面14的投影相互错开,数个凹槽曲面14的尺寸沿X方向分别为长度el、e2、e3、e4,外侧基准面12沿X方向的长度被分割为长度a、b、c、d、f、g,这些长度的关系计算公式为el=c_a, e2=b, e3=d,e4=f-g0请参阅图6所示,经过测试,第二实施例的插拔阻力变化曲线Q2比第一实施例的变化曲线Ql平缓,可知在插拔过程中,在经过凹槽曲面14所在的区段el、e2、e3、e4时,由于每次只需克服单侧的插拔阻力,例如克服el区段的插入受力曲面141时,相对的另一侧还没有到达可达到e2区段的插入受力曲面141,可达到平缓控制插拔阻力F的效果;当对 接连接器拔出时,与插入过程类似,对接连接器受到其中一侧的拔出受力曲面142的拔出阻力时,相对的另一侧还没有到达拔出受力曲面142,可平缓控制插拔阻力F。请参阅图7所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400具有重新调整了尺寸及分布的凹槽曲面15,单个凹槽曲面15的设计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也具有较陡的插入受力曲面151及较平缓的拔出受力曲面152,不同之处在于,在Y方向上,电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拔力控制结构,用于沿配合方向锁扣相对应的对接连接器,该插拔力控制结构具有外侧基准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拔力控制结构设有自外侧基准面向内凹设的凹槽曲面,该凹槽曲面包括沿配合方向延伸的插入受力曲面及在插入受力曲面的相对侧设置的拔出受力曲面,当对接连接器插入时,插入受力曲面对该对接连接器的插入阻力大于对接连接器拔出时拔出受力曲面对该对接连接器的拔出阻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玉好
申请(专利权)人:林玉好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