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1023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线缆连接器,尤指一种遮蔽效果好,且其绝缘本体、端子与遮蔽构件均组装稳固,与线缆连接不易发生松脱与接触不良等问题的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端子、遮蔽体等主要构造,其特征在于:该遮蔽体分为第一遮蔽体与第二遮蔽体,在该第二遮蔽体的尾部,设有可将线缆的固接端夹固的夹置体,该夹置体包含凸棱、凹槽与凸块,藉以能够将线缆的固接端包覆,使线缆得到良好的夹固定位,以提供线缆连接器耐拉拔且不易折损的效果。(*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缆连接器,尤指一种遮蔽效果好,且其绝缘本体、端子与遮蔽构件均组装稳固,不易发生松脱与接触不良问题的线缆连接器。随著通讯技术的发展,讯号传输速度愈来愈快,对讯号传输的品质要求也相应的愈来愈高。要保证讯号传输的品质,其关键之一就在于线缆末端的连接,而线缆末端的连接,对如何避免外界杂讯的干扰以及因插拔造成线缆末端连接接触不良等问题,是由连接器本身结构的遮蔽效果是否良好及连接器与线缆间的连接是否稳固决定的。现有线缆连接器如美国专利第Des.378,209号及中国台湾专利第85307118号,其中线缆的固定固然有一定的定位构造支撑,但仍嫌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线缆一端与线缆连接器连接的一端在经久拉拔及各种角度弯折使用下,很容易造成该端的断裂,而造成讯号传输上不稳定,因而,如何改善此缺点实为一迫切的课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遮蔽效果好的线缆连接器,且其组装稳固,与线缆连接不易发生松脱与接触不良等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端子、遮蔽体等主要构造,其特征是该遮蔽体分为第一遮蔽体与第二遮蔽体,其中在第二遮蔽体的尾部设有夹置体,能够将线缆的固接端进一步夹固,使线缆的固接端的连接固定更为稳固。本技术另一特征在于该夹置体具有凸棱、凹槽与凸块,以此将线缆紧紧环包夹固;此端子的焊接端为平板状,在绝缘本体中呈上下错位方式排列,使芯线易于与其焊接,特别是该等端子的焊接端与绝缘本体间是以燕尾槽方式相连接,使该等端子不易翻动。比较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良好的屏蔽效果,且组装更为稳固,不易松脱及接触紧密等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5是本技术与线缆夹固的立体组合图。请参阅图1与图2,本技术包括第一遮蔽体1、绝缘本体2、端子3、第二遮蔽体4以及线缆5(参见图5),其中第一遮蔽体1设有第一上表面16、第一左侧面14、第一右侧面15,该第一上表面16向前延伸并向下弯曲形成第二上表面161,且二者呈平行关系,在第二上表面161的左右两侧还设有第二左侧面162、第二右侧面163,在该三面的前端缘均设有缘勾18。其中该第一遮蔽体1的第一左侧面14和第一右侧面15上皆设有卡台12与卡孔13,用以与第二遮蔽体4上的卡片42、43相卡扣(详见后述),同时在第二左侧面162和第二右侧面163还设有卡片11,用以与相对绝缘本体2上的卡槽21相卡固。相对第二上表面161设有一凸槽17,其在安装时用以引导绝缘本体2,使之安装定位准确。请参阅图2,在凸槽17的后端还设有一凸片171,能够与绝缘本体2上相对应的孔271相穿插。此外,在第二上表面161与第一上表面16相连接处的两侧还设有卡孔19,用以卡固绝缘本体2上的凸块23(详见后述)。该绝缘本体2为一体成形,并设有数个端子收容室22及对接面26,该对接面26可被安装于第一遮蔽体1内,且其在安装时可被第一遮蔽体1的缘勾18勾固住。相对第一遮蔽体1的第二上表面161、第二左侧面162和第二右侧面163,该绝缘本体2设有上表面28、本体左侧面24和本体右侧面25。相对第一遮蔽体1的第二上表面161的卡孔19,绝缘本体2上表面28还设有凸块23,当卡孔19与凸块23相卡合后,使绝缘本体2卡在第一遮蔽壳体1中不得再前进。相对第一左侧面14和右侧面15上的卡片11,该绝缘本体2的本体左侧面24和本体右侧面25还设有卡槽21,使得绝缘本体2能够卡固在第一遮蔽体1中不得后退。相对第一遮蔽1内的凸槽17该绝缘本体2还设有一凹槽27,用以引导绝缘本体2使之安装定位准确,同时,在该凹槽27后端缘还设有一横档29,其相对应第一遮蔽体1的凸片171处该横档29上还设有一孔271,使凸片171能够穿插于该孔271中。该端子3安装在绝缘本体2的端子收容室22内,其在绝缘本体2中呈平行错位方式排列。端子3设有接触端31与焊接端32,其中焊接端32为平板状,其与绝缘本体2之间以燕尾槽方式相连接(请参照图3),使得该等端子3不得翻转。第二遮蔽体4,相对于第一遮蔽体1的第一上表面16、第一左侧面14和第一右侧面15,其设有底面46、遮蔽体左侧面44和遮蔽体右侧面45。其中该第二遮蔽体4的上表面46的前缘还设有一凸勾41,能够扣入绝缘本体2的横档29上的孔271中,使得整体的稳固性增加。其中底面46向后延伸经弯折后还形成一尾部40,用以包紧线缆5(如图5所示)。该尾部40的内侧还设有凸棱49,而两侧则设有凹片47与凸片48,其中该凹片47与凸片48能相互扣合,使线缆5紧包于其中,凸棱49在尾部40包紧的过程中能够增加线缆5与尾部40之间的摩擦力,使线缆5难易前后移动,从而使端子3与线缆5之间的焊接处将不会因线缆5的拉扯而松脱。其中相对第一遮蔽体1的第一左、右侧面14、15上的卡台12与卡孔13该第二遮蔽体4的遮蔽体左侧面44和遮蔽体右侧面45还设有卡片42、43,该卡片42、43与其相对应的卡台12或卡孔13能够相互卡固在一起。当第一遮蔽体1与第二遮蔽体4相互卡固在一起后,能够形成一空间。请参照图2和图4,本技术的安装顺序为将端子3插入绝缘本体2中后,使绝缘本体2上的凹槽27按照第一遮蔽体1的凸槽17的引导,穿插于第一遮蔽体1中,然后使第二遮蔽体4的凸勾41勾入绝缘本体2上的相应孔271中,再让第二遮蔽体4与第一遮蔽体1相卡扣,即可将第一遮蔽体1和第二遮蔽体2卡合为一体。请参阅图5,本技术与线缆5固接端之间的连接是这样进行的在绝缘本体2置入第一遮蔽体1中之前,将与端子3的焊接端32以及绝缘本体2的末端焊接并绝缘包覆后,再如上段所述安装顺进行安装,最后用第二遮蔽体4的尾部40将线缆5的固接端夹置包紧,亦即使凹片47与凸片48相扣接,而使线缆5的固接端连接固定更为稳固。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用来与线缆连接以提供讯号传输,包括第一遮蔽体、绝缘本体、第二遮蔽体及数个端子,其特征是第一遮蔽体设有第一上表面、一左侧面及一右侧面,其中第一上表面向前延伸形成第二上表面,在第二上表面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二左侧面及第二右侧面;绝缘本体设有数个端子收容室和对接面,其对应于第一遮蔽体的第二上表面、第二左侧面及第二右侧面处设有上表面、左侧面及右侧面;数个端子安装在绝缘本体的端子收容室内,设有接触端与焊接端;第二遮蔽体对应于第一遮蔽体的第一上表面、第一左侧面及第一右侧面分别设有底面、左侧面及右侧面,其中底面向后延伸形成一夹固线缆固接端的夹置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二遮蔽体的夹置体包含有凸棱、凸片与凹片,其中该凸片与凹片能相互扣合且包紧线缆。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端子在绝缘本体中呈平行错位方式排列,且其焊接端为平板状,与绝缘本体之间以燕尾槽方式相卡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遮蔽体在第一左侧面及第一右侧面设有卡台与卡孔,在第二左侧面及第二右侧面设有卡片,而绝缘本体在其左侧面及右侧面分别相对第一遮蔽体的第一左侧面及第一右侧面上的卡片处各设有卡槽。5.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用来与线缆连接以提供讯号传输,包括第一遮蔽体、绝缘本体、第二遮蔽体及数个端子,其特征是:第一遮蔽体设有第一上表面、一左侧面及一右侧面,其中第一上表面向前延伸形成第二上表面,在第二上表面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二左侧面及第二右侧面;绝缘本体设有数个端子收容室和对接面,其对应于第一遮蔽体的第二上表面、第二左侧面及第二右侧面处设有上表面、左侧面及右侧面;数个端子安装在绝缘本体的端子收容室内,设有接触端与焊接端;第二遮蔽体对应于第一遮蔽体的第一上表面、第一左侧面及第一右侧面分别设有底面、左侧面及右侧面,其中底面向后延伸形成一夹固线缆固接端的夹置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嵩荣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