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1022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缆结构,其主要包括线缆本体及外部套模,线缆本体的一端通过机械加压而呈一椭圆形雏形,当在该端以应力消除(Strain Relief)合模成型外部套模时,可使外部套模扁平化,从而可增加应用时的广泛性及方便性,并可增加线缆本体与外部套模间的塑料间摩擦力。(*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线缆结构,特别是指一种体积较小、具有较好粘着力和稳固性的线缆结构。电气装置和电气装置、或电气系统与其周边设备间的讯号传输,大都是借缆线组成品(Cable Assembly)的连接来实现的。而缆线组成品则主要是由若干导线所构成的圆形线缆本体及连接在线缆本体一端的连接器所组成。由于这种缆线组成品是用于外部连接,故易受外力作用的影响(例如插拔、碰触等),为使缆线组成品不致因插拔而破坏其组装结构的完整性,以增长其使用寿命,目前是在圆形线缆本体一端以应变消除(Strain Relief)成型方式塑模,再在塑模后所形成的外部套模上连结一连接器,借塑料间的粘着力,防止合模后轴向作用力而造成线缆本体与外部套模间的脱落。现有圆形线缆本体1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其为由若干导线所组成的管状体,其两端剖面呈圆形。应用时,在线缆本体1的连接端11以合模方式形成有外部套模12(请参图2A、图2B),再在外部套模12上设一连接器(未图示)而成为一缆线组成品,从而可作为讯号传输的媒介。上述外部套模12外表面122上开设有若干透空的槽道123,以防止应力集中并增加外部套模12的挠曲度。而线缆本体11是以应变消除成型方式塑模,经过塑模而成的外部套模12的接触面121与圆形线缆本体11间虽仅具极小的干涉力,但其间也具有塑料间的粘着力,所以外部套模12与线缆本体11间不会由于一小作用力即出现轴向脱离的现象。然而上述现有线缆结构于应用时,仍有如下缺点(一)体积较大缆线组成品由于受线缆本体1的连接端11其圆形直径的限制(图2B),进而影响设于该连接端11的外部套模12与连接器的整体大小,而无法薄扁化。(二)作用力无法加大由于外部套模12的接触面121与线缆本体11间主要是以应变消除成型塑模时所得的塑料间粘着力来紧密结合,当对外部套模12施予一约略10磅的轴向作用力或施力时间较长时,外部套模12则会出现轴向脱离的现象。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后缆线组成品整体厚度较小、且可增加线缆本体与外部套模间的干涉力的线缆本体连接端的改良结构。本技术线缆结构是指一种应用在电气装置和电气装置、或电气系统与其周边设备间讯号传输的线缆结构,此线缆结构主要是先通过机械加压将线缆本体的圆形连接端压变形,再在变形后的连接端进行合模与应变消除成型的制程。首先,圆形线缆本体一端通过施压加工方式产生形变而呈一椭圆形结构;当该端以应变消除成型塑模,在线缆本体一端形成外部套模时,即可使外部套模扁平化,从而可增加线缆本体与外部套模间的塑料间摩擦力。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不但可使组装后的缆线组成品整体厚度减小,而且可增加线缆本体与外部套模间的干涉力与塑料间的粘着力与稳固性,从而使其应用更广泛、更方便。图1是现有线缆结构合模前的立体分解图。图2A是现有线缆结构合模后的外观图。图2B是图2A沿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合模前的立体分解图图4A是本技术合模后的外观图。图4B是图4A沿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外观图。请参阅图3所示,线缆本体2是由若干导线所组成的管状体,其一端为将施以合模的连接端21。此连接端21是以机械加工于圆形线缆本体2一端,使圆形连接端加压变形为椭圆形。应用时,在连接端21通过机械加压形成椭圆形时,随即在该椭圆形的外表面上通过合模方式形成外部套模22(请同时参阅图4A、图4B),而在连接端21未合模的位置则略有弹性回复,再在外部套模22的前端面224连结一连接器3(请参图5)而成为一缆线组成品,用以作为讯号传输的媒介。另在外部套模22外表面222上开设有若干贯通至内面221的槽道223,借该透空槽道223以防止使用时的应力集中,并可增加外部套模22的挠曲度。请参图4A及图4B所示,由于线缆本体2的连接端21是先以一作用力使其变形为扁平状的椭圆形,故当合模并以应变消除成型方式作用时,连接端21的椭圆形表面与外部套模22间是产生有一大干涉力(或称径向应力,即形变的反作用力),而可使整体塑料间的粘着力增加。另外,有关本技术线缆结构合模后的拉力测试试验如下所示,其测试日期为86年10月21日,而测试条件为20磅/60分钟外部套模次数作用时间 位移量 结果1 60分钟 10公厘 通过2 58分钟 脱离3 2分钟脱离环扣次数作用时间 位移量 结果1 60分钟 2.4公厘 通过2 60分钟 1.9公厘 通过3 60分钟 0.0公厘 通过外部套模+环扣次数作用时间 位移量 结果1 60分钟 2.4公厘 通过2 60分钟 1.9公厘 通过3 60分钟 0.0公厘 通过由上述测试数据表可知,当以一20磅的拉力作用在该外部套模22上,需持续作用约60分钟才能使该外部套模22从其与线缆本体2的合模位置轴向位移10公厘;而当外部套模22结合一环扣(未图示)后,其几乎无轴向脱离线缆本体2的现象。所以本技术在圆形线缆本体2的连接端21施以椭圆形的设计,能增加线缆本体2的连接端21与外部套模22间组装的稳固性,从而降低轴向脱离的机率。另外由于连接端21扁平化,故合模后外部套模22的厚度可不大于线缆本体2的直径,这样不仅更为美观、更具市场竞争力,而且可使配用的连接器3相对扁平化(请参图5),从而减少所占空间。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结构,其一端与至少一连接器相连接,该线缆结构包括一呈圆形管状线缆本体;及形成于线缆本体连接端周环面外部,并与连接端紧密结合的套模;其特征在于线缆本体至少一端设有呈扁平状的连接端;外部套模上开设有若干槽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外部套模上的若干槽道贯通至外部套模的内面。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缆结构,其特征在于线缆本体的扁平连接端为椭圆扁平状。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线缆结构,其主要包括线缆本体及外部套模,线缆本体的一端通过机械加压而呈一椭圆形雏形,当在该端以应力消除(Strain Relief)合模成型外部套模时,可使外部套模扁平化,从而可增加应用时的广泛性及方便性,并可增加线缆本体与外部套模间的塑料间摩擦力。文档编号H01R13/58GK2358580SQ9824703公开日2000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1998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1998年11月25日专利技术者骆志强, 郭洲荣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结构,其一端与至少一连接器相连接,该线缆结构包括:一呈圆形管状线缆本体;及形成于线缆本体连接端周环面外部,并与连接端紧密结合的套模;其特征在于:线缆本体至少一端设有呈扁平状的连接端;外部套模上开设有若干槽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志强郭洲荣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