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卡前桥空气悬架的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9704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重卡前桥空气悬架的安装结构,包括前桥和2个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气弹簧总成、导向臂总成、横梁和横向推力杆;单个所述空气弹簧总成的上支架通过立板与对应侧的车架纵梁的腹板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架通过下连接板与前桥的上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前支架的上端与对应侧的车架纵梁腹板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导向臂的后端与对应侧的所述下支架的竖向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2个上支架的下支座连接,所述横向推力杆的右端与横梁的右端铰接,横向推力杆的左端与设置在左侧的所述下支架的竖向连接板连接。采用本申请的安装结构,结构简化、重量轻,车辆的横向稳定性和防侧倾能力提高。车辆的横向稳定性和防侧倾能力提高。车辆的横向稳定性和防侧倾能力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卡前桥空气悬架的安装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特别是一种重卡前桥空气悬架的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重卡的前桥是指前轮车桥,通常前桥的上方设置有发动机,所以在前桥位置设置空气悬架所能利用的空间非常有限,空气悬架的安装结构设计复杂。如附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空气弹簧设置在车架纵梁的正下方,空气弹簧的上部与车架纵梁的下翼板连接,下部通过下支架与前桥连接;减振器的上部与车架纵梁的腹板连接,下部与上述下支架连接;空气悬架两侧的前部均设置有导向杆和推力杆,单侧的导向杆设置2个,2个导向杆的前端均通过第一前支架与车架纵梁连接,导向杆的后端与上述下支架连接,推力杆包括横向杆和竖向杆,横向杆的后端与下支架连接,竖向杆的上端通过第二前支架与车架纵梁连接,竖向杆的下端与横向杆的前端铰接;空气弹簧的横向推力杆的左端与设置在左侧的下支架连接,其右端与设置在右侧的车架纵梁连接,由于发动机设置在前桥的上方,所述横向推力杆的右端只能向斜后方设置使横向推力杆不与发动机干涉。上述结构复杂,零部件多,整个空气悬架的重量大,不利于整车轻量化,同时,空气弹簧受车架横梁的位置限制,2个空气弹簧的横向间距受限,对车辆的防侧倾效果差,横向推力杆的轴向与前桥的轴向之间夹角大,载荷方向与横向推力杆的轴向不一致,横向推力杆的承载能力差,对前桥的横向位移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重卡前桥空气悬架的安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前桥空气悬架结构复杂、防侧倾和横向稳定效果差、重量大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有:
[0005]一种重卡前桥空气悬架的安装结构,包括前桥和2个车架纵梁,2个车架纵梁设置在车辆的左右两侧,所述前桥设置在2个车架纵梁的下方,其创新点在于:还包括空气弹簧总成、导向臂总成、横梁和横向推力杆;所述空气弹簧总成有2个,2个空气弹簧总成分别设置在2个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2个空气弹簧总成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导向臂总成有2个,2个导向臂总成左右对称设置,导向臂总成设置在前桥的前侧;
[0006]所述空气弹簧总成包括空气弹簧、减振器、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包括顶板和下支座,所述顶板和下支座之间通过立板连接;所述下支架包括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通过竖向连接板连接;所述空气弹簧设置在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所述空气弹簧的上端与所述顶板的下侧面连接,所述空气弹簧的下端与所述上连接板的顶面连接,所述减振器设置在上支架和下支架的后侧,所述减振器的上端与所述顶板铰接,所述减振器的下端与所述下连接板铰接;
[0007]所述导向臂总成包括前支架和导向臂;所述前支架的下端与导向臂的前端铰接;2个所述导向臂分别设置在2个车架纵梁的正下方;
[0008]单个所述空气弹簧总成的上支架通过立板与对应侧的车架纵梁的腹板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架通过下连接板与前桥的上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前支架的上端与对应侧的车架纵梁腹板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导向臂的后端与对应侧的所述下支架的竖向连接板固定连接;
[0009]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2个上支架的下支座连接,所述横向推力杆的右端与横梁的右端铰接,横向推力杆的左端与设置在左侧的所述下支架的竖向连接板连接。
[0010]作为优化,所述横梁和横向推力杆二者的中部均设置有下凹段。
[0011]作为优化,所述导向臂为长条板状结构体,所述导向臂的前部为平板段,所述导向臂的后部为立板段,所述平板段的板面与所述立板段的板面相互垂直,所述平板段的虚拟轴线与立板段的虚拟轴线共线,所述平板段与立板段之间为扭转成形的过渡段,所述平板段的前端设置有铰接部;所述导向臂通过所述铰接部与所述前支架铰接,所述导向臂的轴向沿车架纵梁的纵向设置。
[0012]作为优化,所述横梁包括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所述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之间通过2个平行设置的连接板连接,2个所述连接板沿车架纵梁的纵向分布,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分别与两个所述上支架连接,所述横向推力杆设置在2个所述连接板之间,横向推力杆的右端与所述右连接部铰接。
[0013]作为优化,所述横梁右端的前侧面或后侧面上设置有高度传感器。
[0014]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由于利用上支架和下支架将空气弹簧、减振器集成到一起,通过上支架和下支架分别与车架纵梁和前桥连接,减少了缓震部分的零部件数量和重量,而且由于空气弹簧的安装位置不受车架纵梁的跨距限制,2个空气弹簧之间横向间距可以根据车型做到尽量大,提高了空气悬架防侧倾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优化结构的导向臂代替现有技术的导向杆和稳定杆组合,在保证结构强度、承载能力以及车身稳定性的前提下,也极大简化了力传导和车身稳定部分的结构,降低了部件重量;再一方面,通过横梁将车架纵梁的实际连接位置降低,横向推力杆可通过横梁和下支架分别达到与车架纵梁和前桥连接的目的,不仅能避免与发动机干涉,使横向载荷与横向推力杆的轴向一致,提高横向推力杆的承载能力,同时横梁的设置还进一步提高了空气悬架的横向刚度,进一步提高空气悬架对车身的防侧倾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5]本技术的附图说明如下。
[0016]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图示意图;
[0018]图3为上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前桥;2、车架纵梁;3、横梁;4、横向推力杆;5、空气弹簧;6、减振器;7、上支架;8、下支架;9、前支架;10、导向臂;11、高度传感器;31、左连接部;32、右连接部;33、连接板;71、顶板;72、下支座;73、立板;81、上连接板;82、下连接板;83、竖向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3]如附图2所示的重卡前桥空气悬架的安装结构,包括前桥1和2个车架纵梁2,2个车架纵梁2设置在车辆的左右两侧,所述前桥1设置在2个车架纵梁2的下方,还包括空气弹簧总成、导向臂总成、横梁3和横向推力杆4;所述空气弹簧总成有2个,2个空气弹簧总成分别设置在2个所述车架纵梁2的外侧,2个空气弹簧总成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导向臂总成有2个,2个导向臂总成左右对称设置,导向臂总成设置在前桥1的前侧;
[0024]所述空气弹簧总成包括空气弹簧5、减振器6、上支架7和下支架8;如附图3所示,所述上支架7包括顶板71和下支座72,所述顶板71和下支座72之间通过立板73连接;如附图4所示,所述下支架8包括上连接板81和下连接板82,所述上连接板81和下连接板82之间通过竖向连接板83连接;所述空气弹簧5设置在上支架7和下支架8之间,所述空气弹簧5的上端与所述顶板81的下侧面连接,所述空气弹簧5的下端与所述上连接板81的顶面连接,所述减振器6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卡前桥空气悬架的安装结构,包括前桥(1)和2个车架纵梁(2),2个车架纵梁(2)设置在车辆的左右两侧,所述前桥(1)设置在2个车架纵梁(2)的下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气弹簧总成、导向臂总成、横梁(3)和横向推力杆(4);所述空气弹簧总成有2个,2个空气弹簧总成分别设置在2个所述车架纵梁(2)的外侧,2个空气弹簧总成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导向臂总成有2个,2个导向臂总成左右对称设置,导向臂总成设置在前桥(1)的前侧;所述空气弹簧总成包括空气弹簧(5)、减振器(6)、上支架(7)和下支架(8);所述上支架(7)包括顶板(71)和下支座(72),所述顶板(71)和下支座(72)之间通过立板(73)连接;所述下支架(8)包括上连接板(81)和下连接板(82),所述上连接板(81)和下连接板(82)之间通过竖向连接板(83)连接;所述空气弹簧(5)设置在上支架(7)和下支架(8)之间,所述空气弹簧(5)的上端与所述顶板(71)的下侧面连接,所述空气弹簧(5)的下端与所述上连接板(81)的顶面连接,所述减振器(6)设置在上支架(7)和下支架(8)的后侧,所述减振器(6)的上端与所述顶板(71)铰接,所述减振器(6)的下端与所述下连接板(82)铰接;所述导向臂总成包括前支架(9)和导向臂(10);所述前支架(9)的下端与导向臂(10)的前端铰接;2个所述导向臂(10)分别设置在2个车架纵梁(2)的正下方;单个所述空气弹簧总成的上支架(7)通过立板(73)与对应侧的车架纵梁(2)的腹板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架(8)通过下连接板(82)与前桥(1)的上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前支架(9)的上端与对应侧的车架纵梁(2)腹板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导向臂(10)的后端与对应侧的所述下支架(8)的竖向连接板(83)固定连接;所述横梁(3)的两端分别与2个上支架(7)的下支座(72)连接,所述横向推力杆(4)的右端与横梁(3)的右端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周左雄李闯李昌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红岩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