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载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2318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移载机构,包括底座;以及通过一沿X方向设置的第一直线模组装配于底座上的第一移载治具;第一移载治具包括:架体;位于架体上的沿Z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二直线模组;以及位于两个第二直线模组之间的用以承载产品的第一托载板;第一托载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直线模组的移动部结合固定;第一移载治具还包括有位于两个第二直线模组之间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轴向方向呈水平布置的驱动件;以及通过第一转向器与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一传动轴;第一传动轴的轴线在水平面内与驱动件的驱动轴的轴线垂直;第一传动轴被配置为用以驱动第二直线模组的移动部带动第一托载板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带动第一托载板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带动第一托载板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载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屏幕检测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移载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液晶显示器是一种借助于薄膜晶体驱动的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它主要是以电流刺激液晶分子产生点、线、面配合背部灯管构成画面。IPS、TFT、SLCD都属于LCD的子类,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是:在电场的作用下,利用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发生变化,使外光源透光率改变(调制),完成电一光变换,再利用R、G、B三基色信号的不同激励,通过红、绿、蓝三基色滤光膜,完成时域和空间域的彩色重显。
[0003]液晶显示器均需要通过mura检测来检测出是否存在亮度不均匀造成各种痕迹的现象,其中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在暗室中切换到黑色画面以及其他灰阶画面,然后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检测,因为有各式各样的制程瑕疵,所以液晶显示器就存在各种各样的mura。但是现有的mura检测设备占地面积大,高度过高,无法满足场地高度要求,且升降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移载机构,该移载机构解决了现有的设备占地面积大,装配高度过高,无法满足场地高度要求,且升降不稳定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移载机构,包括:
[0007]底座;以及
[0008]通过一沿X方向设置的第一直线模组装配于底座上的第一移载治具;
[0009]所述第一移载治具包括:
[0010]架体;
[0011]位于架体上的沿Z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二直线模组;以及
[0012]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直线模组之间的用以承载产品的第一托载板;
[0013]所述第一托载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直线模组的移动部结合固定;
[0014]所述第一移载治具还包括有位于两个第二直线模组之间的驱动机构;
[0015]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0016]驱动轴轴向方向呈水平布置的驱动件;以及
[0017]通过第一转向器与所述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一传动轴;
[0018]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轴线在水平面内与所述驱动件的驱动轴的轴线垂直;
[0019]所述第一传动轴被配置为用以驱动所述第二直线模组的移动部带动所述第一托载板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
[0020]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有两个第二传动轴,两个所述第二传动轴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两个端部通过第二转向器传动连接;
[0021]两个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线在平面内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轴线垂直;
[0022]所述第二传动轴被配置为用以驱动所述第二直线模组的移动部带动所述第一托载板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
[0023]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线在水平面内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轴线垂直。
[0024]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线在竖直平面内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轴线垂直。
[0025]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架体包括底壁以及两个形成于所述底壁两相对端部的侧壁;
[0026]两个第二直线模组以相对的形式分别配置在两个所述侧壁的内侧壁面上;
[0027]所述驱动件结合固定于所述底壁上。
[0028]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第二直线模组通过装配板与所述架体的侧壁结合固定,所述装配板与所述架体侧壁之间包括有调整组件;
[0029]所述调整组件包括与装配板结合固定的第一固定块;与架体的侧壁结合固定的第二固定块;以及连接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的调整螺栓。
[0030]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装配板与所述架体侧壁之间包括有沿Z方向排列设置的两组调整组件;两组调整组件位于装配板的同一边侧。
[0031]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底座上包括有框架;所述移载机构还包括有:
[0032]位于所述框架上的沿X方向设置的第三直线模组;以及
[0033]结合固定于所述第三直线模组的移动部上的第二托载板;
[0034]所述第二托载板位于所述第一移载治具的上方位置。
[0035]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第三直线模组位于所述框架顶部的一侧边缘,所述框架顶部的另一侧边缘上包括有导轨;所述第二托载板的一个端部结合固定于所述第三直线模组的移动部上,另一端部位于所述导轨上。
[0036]此外,优选地方案是,在所述第一直线模组的行程范围内,所述第一托载板可由所述框架顶部暴露出;
[0037]在所述第三直线模组的行程范围内,所述第二托载板包括有可使所述第一托载板由所述框架顶部暴露出的避让位置。
[003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39]本技术通过驱动轴轴向方向呈水平布置的驱动件带动与其驱动轴在水平面内垂直的第一传动轴转动,第一传动轴再带动第二直线模组的移动部沿Z方向往复运动,从而使第一托载板相对于架体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实现第一托载板的升降,再与第一直线模组相配合完成对产品的移载;通过上述的传动配合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整体结构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节省本移载机构所占用的空间,使得本技术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合理。而且为保证两个第二直线模组移动部的同步升降,本技术通过驱动机构与两个第二直线模组的配合,利用第一转向器使驱动件带动第一传动轴转动,第一传动轴驱动两个第二直线模组的移动部同步升降,使得第一托载板能够在两个第二直线模组之间水平升降,保持第一托载板的稳定。解决了现有的设备占地面积大,装配高度过高,无法满足场地高度要求,且升降不稳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4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41]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2]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移载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3是本技术的驱动机构与架体的装配示意图。
[0044]图4是本技术的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5是本技术的调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6是本技术的驱动机构与第二直线模组的配合示意图。
[0047]图7是本技术的驱动机构与第二直线模组的装配图。
[0048]图8是本技术的第二托载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50]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0051]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0052]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载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以及通过一沿X方向设置的第一直线模组装配于底座上的第一移载治具;所述第一移载治具包括:架体;位于架体上的沿Z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二直线模组;以及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直线模组之间的用以承载产品的第一托载板;所述第一托载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直线模组的移动部结合固定;所述第一移载治具还包括有位于两个第二直线模组之间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轴向方向呈水平布置的驱动件;以及通过第一转向器与所述驱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轴线在水平面内与所述驱动件的驱动轴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一传动轴被配置为用以驱动所述第二直线模组的移动部带动所述第一托载板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有两个第二传动轴,两个所述第二传动轴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两个端部通过第二转向器传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线在平面内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二传动轴被配置为用以驱动所述第二直线模组的移动部带动所述第一托载板在Z方向上往复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线在水平面内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轴线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轴线在竖直平面内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轴线垂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包括底壁以及两个形成于所述底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于伟刘坤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