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1616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    管状壳体,该管状壳体装接到同轴连接器的端部,以便围绕该同轴连接器的芯部的中心自由地旋转,该壳体在与该同轴连接器侧的相对的端部处具有用于插入同轴阴连接器的开口,该壳体的内周表面具有平表面,该平表面垂直于轴向方向,并且还具有锥形表面,该锥形表面从该平表面延伸,该锥形表面的直径在该开口附近变小,并朝向该同轴连接器侧端部变大,至少两个突出部设置在该锥形表面的一部分中,该突出部从直径方向向内突伸,同时沿轴向方向延伸;    至少两个大致弧形的可移动夹紧件,该可移动夹紧件在其内周表面上具有螺纹槽,该螺纹槽与同轴阴连接器的螺纹部分接合,该可移动夹紧件布置在该壳体的内侧,以便每一可移动夹紧件的一个端面与该壳体中的该平表面直接接触,并且该可移动夹紧件的外周表面与该壳体的在该突出部之间的内周表面直接接触;和    膨胀弹簧,该膨胀弹簧装接到该壳体的同轴电缆侧端部上并施加作用力,以便朝向设置在该壳体的内周表面上的该平表面对该可移动夹紧件施压。(*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同轴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容易安装的同轴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用于例如有线电视设备等的同轴电缆中,同轴电缆通过使用同轴连接器来连接。同轴连接器的最常规的形式是称为高频C15连接器,并且其包括旋入插座的插销。这种形式的旋入系统式同轴连接器通常通过多次旋转设置在该连接器上的螺母来连接,对于每一连接器必须重复这一操作,这导致较差的可操作性。需要大量的时间用于连接大量的连接器,并且当连接器安装在较窄的空间处时,例如在串联单元的情况下,对于完成该操作的人员来说具有相当大的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在考虑到上述问题的情况下作出的,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容易安装的同轴连接器。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同轴连接器包括:管状壳体,该管状壳体装接到同轴连接器的一端部,以便围绕该同轴连接器的芯部的中心自由地旋转。该壳体在与该同轴连接器侧的相对的端部处具有用于插入同轴阴连接器的开口。该壳体的内周表面具有平表面,该平表面垂直于轴向方向,并且还具有锥形表面,该锥形表面从该平表面延伸。该锥形表面的直径在该开口附近较小,并朝向该同轴连接器侧端部变大。另外,至少两个突出部设置在该锥形表面的一部分中,并且该突出部从直径方向向内突伸,同时沿轴向方向延伸。至少两个大致弧形的可移动夹紧件在其内周表面上具有螺纹槽,该螺纹槽与同轴阴连接器的螺纹部分接合。该可移动夹紧件布置在该壳体的内侧,以便每一可移动夹紧件的一个端面与该壳体中的该平表面直接接触,并且该可移动夹紧件的外周表面与该壳体的在该突出部之间的内周表面直接接触。膨胀弹簧装接到该壳体的同轴电缆侧端部上并施加作用力,以便朝向设置在该壳体的内周表面上的该平表面对该可移动夹紧件施压。-->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外部形状;图2(a)-2(c)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截面图,其分别示出了在即将安装到同轴阴连接器之前、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完成之后的状态;图3(a)是用于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壳体的结构平面图,图3(b)和3(c)是以不同直角方向所示的侧截面图;和图4(a)是用于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可移动夹紧件的结构平面图,图4(b)是该夹紧件的侧视图,图4(c)是该夹紧件的侧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外部形状。如图1所示,两个可移动的夹紧件2装接到壳体1的内表面上,该内表面构造成同轴阳连接器MC的外侧导体,其中设置在该壳体1的内表面上的突出部3处于夹紧件之间。同轴连接器的中心导体4包括同轴电缆5的抽取芯,并且中心导体4设置在壳体1的中心处。填隙环10和壳体自支承金属装配件7在同轴电缆5的端部处装接到(以下将描述的)连接器金属装接装配件上,并连接到壳体1上。操作者通过保持壳体1、将壳体以特定方式插入同轴阴连接器、以及将该壳体1旋转大致一圈,以便使可移动的夹紧件2稳固地夹紧同轴阴连接器的螺纹部分,从而使该同轴连接器连接到未示出的同轴阴连接器FC上。即,该同轴连接器的连接由推和旋转的两个动作来完成。为了拆卸同轴连接器,操作者沿相反方向旋转壳体1,由此使同轴阴连接器的螺纹部分与可移动夹紧件2的螺纹槽脱开,并且随后继续旋转壳体1,由此操作者可将壳体从同轴阴连接器FC上拆卸下来。图2(a)、2(b)、2(c)分别示出了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同轴连接器在即将安装到同轴阴连接器之前、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完成之后的状态。在图2(a)示出的未安装的状态中,在壳体1内侧的可移动夹紧件2由于螺旋弹簧8的伸胀力被推向该图的右侧,并且该可移动夹紧件2的外表面与壳体1的内表面直接接触。壳体1的内表面在其开口端处具有与轴向方向垂直的平表面以及从该平表面延伸的锥形内周表面。因此,可移动夹紧件2的外表面和未示出的左侧端面与壳体1的该开口端平表面和锥形内周表面直接接触。-->以下将描述用于将壳体1装接到同轴电缆5上的结构。金属装接装配件6在一个端部处具有凸缘,并且该装配件6是圆柱形的,其端部厚度较小并且逐渐变宽,以便将它的与凸缘相对的一侧容易地插入同轴电缆的电介质层和外导体之间;将金属装接装配件6与金属组装装配件7和壳体支承金属装配件9一起插入同轴电缆5的端部,并且填隙环10从同轴电缆5的外表层之上将金属装接装配件6固定地紧固就位。随后,螺旋弹簧8抵靠到面对轴向方向的环状槽中,该环状槽设置在壳体支承金属装配件9中,可移动夹紧件2插入内侧,并且壳体1被压向该图的右侧,以便可移动夹紧件2推压螺旋弹簧8;沿壳体1的内周表面的、在该图右侧处的螺纹槽与设置在壳体支承金属装配件9的外周上的螺纹部分接合,由此固定该连接部分。当在工厂制造时,壳体1可通过适合于大规模生产而不是填隙等的结构装接到壳体支承金属装配件9上。其结果为,壳体1与壳体支承金属装配件9以这样的方式装接到一起,即该壳体可围绕金属装接装配件6和金属组装装配件7自由地旋转。接着,在图2(b)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的安装过程的状态中,(该图所示的)同轴阴连接器FC的右端部与(该图所示的)可移动夹紧件2的左端部直接接触,并将它们压向该图的右侧,由此将可移动夹紧件2推入壳体1。这时,该两个可移动夹紧件2沿壳体1的内周的锥形表面移动,将它们彼此推离;将同轴阴连接器FC插入可移动夹紧件2之间,并且同轴阴连接器FC的多个螺纹与设置在可移动夹紧件2的内周上的螺纹槽接合。这时,可移动夹紧件2顺序地移过同轴阴连接器FC的螺纹部分,每次的移动都向该图的左侧行进。螺旋弹簧8抵靠在可移动夹紧件2上,以便朝向该图的左侧施加推进力。当壳体1旋转大约一圈时,同轴连接器如图2(c)所示地完全地装接。即,当壳体1在如图2(b)所示的状态下旋转时,通过由螺旋弹簧8的伸胀力产生的作用力将该壳体压向该图的左侧,并且压靠壳体1的内周表面的可移动夹紧件2一起旋转。其结果为,当可移动夹紧件2沿着使得该可移动夹紧件2上的螺纹槽与同轴阴连接器FC的螺纹接合的方向旋转时,可移动夹紧件2在壳体1的内侧朝向开口行进,直到该可移动夹紧件2停止在壳体1的内周壁和同轴阴连接器FC的外周壁之间。-->因此,同轴阳连接器MC与同轴阴连接器FC稳固地固定并连接到一起。图3(a)-3(c)详细地示出了壳体1的结构。壳体1的一个端部1a收缩并在其中具有一开口;平表面1e围绕该开口设置在内周表面上,并垂直于轴向方向。壳体的另一端部1b的周边具有六角螺母的形状。(对应于图1中的附图标记3的)一对突出部1c设置在端部1a的内周上,并沿轴向方向延伸;锥形表面1d设置在不设有突出部1c的内周表面上。螺纹槽设置在壳体1的另一端部1b的内周表面上。图4(a)-4(c)详细地示出了可移动夹紧件2的结构。可移动夹紧件2包括一对具有类似半圆的弧形形状的部件;每一部件的外周大致是圆柱形的,在一个端部附近具有锥度。螺纹槽设置在可移动夹紧件的内周表面,并与同轴阴连接器的螺纹突起接合。当可移动夹紧件2装接到壳体1时,如图4(a)和4(b)所示,在壳体1的内周上的突出部1c插入该可移动夹紧件2之间。如上所述,同轴阳连接器的壳体的内周表面具有朝向内侧延伸的锥形形状,并且在可移动夹紧件的内周表面上的螺纹槽与同轴阴连接器的螺纹突起接合。在壳体中的弹簧的伸胀力将可移动夹紧件压靠在壳体的内周表面上。因此,可移动夹紧件可通过壳体的较小范围的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管状壳体,该管状壳体装接到同轴连接器的端部,以便围绕该同轴连接器的芯部的中心自由地旋转,该壳体在与该同轴连接器侧的相对的端部处具有用于插入同轴阴连接器的开口,该壳体的内周表面具有平表面,该平表面垂直于轴向方向,并且还具有锥形表面,该锥形表面从该平表面延伸,该锥形表面的直径在该开口附近变小,并朝向该同轴连接器侧端部变大,至少两个突出部设置在该锥形表面的一部分中,该突出部从直径方向向内突伸,同时沿轴向方向延伸;至少两个大致弧形的可移动夹紧件,该可移动夹紧件在其内周表面上具有螺纹槽,该螺纹槽与同轴阴连接器的螺纹部分接合,该可移动夹紧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平真
申请(专利权)人:宇吕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