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器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7940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37
本公开涉及一种转向器及车辆,该转向器包括壳体(1)、转动件(2)、轴承(3)及压紧件(4),壳体(1)的内表面上形成有限位部(11)和铆压槽(12),转动件(2)可转动地位于壳体(1)内,轴承(3)套设在转动件(2)上,且轴承(3)的外圈与壳体(1)的内表面接触,压紧件(4)套设在转动件(2)上,压紧件(4)包括压紧部(41)和形变部(42),压紧部(41)远离形变部(42)的一端用于将轴承(3)压紧在限位部(11)上,形变部(42)用于在铆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形变并形成卡入铆压槽(12)的凸起(4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压紧件能够发生塑性形变固定于壳体并对轴承起到支撑作用,压紧件形变所需的铆压力小,操作强度低。度低。度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器及车辆


[0001]本公开涉及转向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转向器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辆的转向器的转动件上,通常都会设置有轴承来使得转动件能够与转向器的壳体发生相对转动,为了将轴承压紧固定在壳体上,通常会设置轴承垫圈。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对壳体的旋转铆压变形来固定轴承垫圈,在对壳体的旋转铆压过程中,施加在壳体上的铆压力较大,壳体容易在铆压力作用下产生裂纹等缺陷,影响转向器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器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转向器,该转向器包括:
[0005]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上形成有限位部和铆压槽;
[0006]转动件,可转动地位于所述壳体内;
[0007]轴承,套设在所述转动件上,且所述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接触;
[0008]压紧件,套设在所述转动件上,所述压紧件包括压紧部和形变部,所述压紧部远离所述形变部的一端用于将所述轴承压紧在所述限位部上,所述形变部用于在铆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形变并形成卡入所述铆压槽的凸起。
[0009]可选地,所述形变部在其径向上的壁厚小于所述压紧部在其径向上壁厚。
[0010]可选地,沿从所述压紧部到远离所述轴承的方向,所述形变部在其径向上的壁厚逐渐减小。
[0011]可选地,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多个所述铆压槽,多个所述铆压槽沿所述压紧件的周向间隔设置。
[0012]可选地,所述压紧件为压紧螺塞,所述压紧件的外圆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0013]可选地,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之间涂设有紧固胶。
[0014]可选地,所述压紧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多个角块,多个所述角块沿所述压紧部的周向排布,所述角块用于与扭力工具上的角槽卡接。
[0015]可选地,所述角块靠近所述轴承的一端形成有用于避让所述轴承的避让槽。
[0016]可选地,所述压紧件由硬度在HRC20~HRC40之间的材料制成。
[0017]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器。
[00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形变部施加铆压力的过程中,铆压槽能够避让形变部,使得形变部容易发生形变,且在形变部变形的过程中不会对壳体造成挤压,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壳体因受到挤压力而产生裂纹。此外,在施加铆压力时,可以只对形变部对应于壳体的铆压槽的部分施加铆压力,使形变部对应于壳体的铆压槽的位置发生塑性形变,形变部需要发生塑性形变的部分的体积较小,操作人员对形变部施加的铆压力也能够相应地减小,这
样一方面能够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操作过程中因铆压力过大而对压紧件、壳体等造成损伤。
[0019]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0]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1]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转向器的局部剖面图;
[0022]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23]图3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转向器的局部剖面图(与图1的剖切方向不同);
[0024]图4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转向器的压紧件的立体图;
[0025]图5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转向器的压紧件的侧视图;
[0026]图6是沿图5中“B

B”线进行剖切的截面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
壳体;11

限位部;12

铆压槽;13

内螺纹;2

转动件;3

轴承;4

压紧件;41

压紧部;42

形变部;43

凸起;44

外螺纹;45

角块;46

避让槽;5

丝杠;6

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0030]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相关零部件轮廓的内、外。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另外,在参考附图的描述中,不同附图中的同一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0031]如图1至图6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转向器,该转向器包括壳体1、转动件2、轴承3以及压紧件4,壳体1的内表面上形成有限位部11和铆压槽12,转动件2可转动地位于壳体1内,轴承3套设在转动件2上,且轴承3的外圈与壳体1的内表面接触,压紧件4套设在转动件2上,压紧件4包括压紧部41和形变部42,压紧部41远离形变部42的一端用于将轴承3压紧在限位部11上,形变部42用于在铆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形变并形成卡入铆压槽12的凸起43。
[0032]在上述的转向器中,如图1至图3所示,轴承3和压紧件4均套设在转动件2上,且压紧件4的压紧部41抵顶于轴承3,由于壳体1上形成有铆压槽12,在固定压紧件4时,操作人员可以仅向形变部42上对应于壳体1的铆压槽12的位置施加铆压力,使得形变部42上对应于壳体1的铆压槽12的位置发生塑性形变并形成凸起43,凸起43能够卡入壳体1的铆压槽12内,对压紧件4起到限位作用,避免压紧件4发生移动或转动,使得压紧件4相对于壳体1能够保持在固定位置,从而稳定地对轴承3起到抵顶限位作用。压紧件4固定于壳体1并和轴承3抵顶,在压紧件4的抵顶作用下,轴承3能够稳定夹持在壳体1的限位部11和压紧件4之间,从而避免轴承3在工作过程中发生轴向移动,保证转向器的稳定工作。
[003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形变部42施加铆压力的过程中,铆压槽12能够避让形变部42,使得形变部42容易发生形变,且在形变部42变形的过程中不会对壳体1造成挤压,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壳体1因受到挤压力而产生裂纹。此外,在施加铆压力时,可以只对形变部42对应于壳体1的铆压槽12的部分施加铆压力,使形变部42对应于壳体1的铆压槽12的位置发生塑性形变,形变部42需要发生塑性形变的部分的体积较小,操作人员对形变部42施加的铆压力也能够相应地减小,这样一方面能够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操作过程中因铆压力过大而对压紧件4、壳体1等造成损伤。
[0034]为了便于形变部42发生形变,可选地,如图2和图6所示,形变部42在其径向上的壁厚D1小于压紧部41在其径向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内表面上形成有限位部(11)和铆压槽(12);转动件(2),可转动地位于所述壳体(1)内;轴承(3),套设在所述转动件(2)上,且所述轴承(3)的外圈与所述壳体(1)的内表面接触;压紧件(4),套设在所述转动件(2)上,所述压紧件(4)包括压紧部(41)和形变部(42),所述压紧部(41)远离所述形变部(42)的一端用于将所述轴承(3)压紧在所述限位部(11)上,所述形变部(42)用于在铆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形变并形成卡入所述铆压槽(12)的凸起(4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部(42)在其径向上的壁厚(D1)小于所述压紧部(41)在其径向上壁厚(D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沿从所述压紧部(41)到远离所述轴承(3)的方向,所述形变部(42)在其径向上的壁厚逐渐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形成有多个所述铆压槽(12),多个所述铆压槽(12)沿所述压紧件(4)的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艳茜何鹏林波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