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谭元生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阀控铅酸蓄电池的双重密封结构极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0539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阀控铅酸蓄电池用双重密封结构极柱,主要由黄铜芯、铅基合金座、套筒、卡环、密封圈A、密封圈B、树脂胶体和极性色胶共8个部分构成,一方面在铅基合金座与套筒,套筒与电池盖之间先后设置密封圈B、密封圈A共两道防线,另一方面又在铅基合金座、卡环和套筒与电池盖之间设有树脂胶体,使其不仅对金属接触面结合性好,附着力强,同时对塑料接触面又能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由此实现了双重密封,从而阻止了漏酸、渗液情况的发生,避免了蓄电池因电解液泄漏而干枯,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可靠性,确保了产品质量。(*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属于阀控铅酸蓄电池用极柱的改进,确切地说,它是一种阀控铅酸蓄电池用双重密封结构极柱。
技术介绍
目前,已知的阀控铅酸蓄电池用极柱有两种一种是纯铅极柱,另一种是嵌铜极柱。它们,虽然被广泛采用,但是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就是有色金属极柱与塑料电池盖相互衔接密封时,由于金属表面腐蚀,其体积密度发生变化,致使密封欠严,引起电解液渗漏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上述已有技术,在专利号为ZL99237368.9的《密封铅酸电池用嵌铜极柱》文献中有记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而设计制作的一种用于阀控铅酸蓄电池,且具有双重密封结构的极柱。本技术在结构上由黄同芯、铅基合金座,套筒、卡环、密封圈A、密封圈B、树脂胶体和极生色胶(正极为红色,负极为黑色)共8个部分构成。本技术所述的双重密封结构,特征之一是铅基合金座底部与套筒之间设有密封圈B,为第一道防线。其作用是使极柱与蓄电池极度板紧密接触,阻止电解液渗入,防止腐蚀极柱。特征之二是树脂胶体底部和套筒与电池盖之间设有密封圈A,为第二道防线。其作用是使其三者之间相互紧密接触,严密阻止电解液渗入与外漏。特征之三是黄铜芯下半部位处设有凹槽,与其相配合衔接的铅基合金座内壁处设有凸筋。其作用是使黄铜芯和铅基合金座接触更为牢靠,以减小接触电阻,增强极柱的导电性。特征之四是铅基合金座与其内壁上凸筋相对应的外壁部位处设有凹槽,且该凹槽与树脂胶体之间设有卡环。其作用是使树脂胶体与铅基合金座和套筒衔接更为牢靠紧密,进一步有效地阻止电解液的渗入。特征之五是铅基合金座上半部分的外壁部位、卡环的外侧和套筒上半部分的外壁部位与电池盖安装极柱部位之间设有树脂胶体。该树脂胶体为自行配置的ABS密封胶。它不仅对金属接触面结合性好,附着力强,而对塑料接触面又能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由此可见塑料电池盖、树脂胶体和铅基合金座、卡环及套筒更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加上设置了密封圈A和密封圈B,由此实现了双重密封。从而阻止了漏酸、渗液情况的发生,避免了蓄电池因电解液泄漏而干枯,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可靠性,确保了产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其中1是黄铜芯,2是铅基合金座,3是套筒,4是卡环,5是密封圈A,6是密封圈B,7是树脂胶体,8是极性色胶。而且,黄铜芯下半部位处设有凹槽9,同时与其相配合衔接的铅基合金座内壁处设有凸筋,铅基合金座与其内壁上的凸筋相对的外壁部位处设有凹槽。此外,10是与本技术中树脂胶体、密封圈A及套筒相衔接的电池盖,11是电池盖与壳体相衔接用白色密封胶。具体实施方式图一给出了本技术最佳实施例。其安装程序为先下后上,先内后外进行,成为一个整体。最后再与电池盖密封,涂上极性色胶而成。此外,本技术也可以按上述规则装配完毕后,一次注塑成型,再与电池盖密封。权利要求1.阀控铅酸蓄电池用双重密封结构极柱,主要由黄铜芯(1)、铅基合金座(2)、套筒(3)、卡环(4)、密封圈A(5)、密封圈B(6)、树脂胶体(7)、极性色胶(8)构成,其特征在于铅基合金座底部与套筒之间设有密封圈B及树脂胶体底部和套筒与电池盖之间设有密封圈A;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密封结构极柱,其特征在于铅基合金座上半部分的外壁部位、卡环的外侧和套筒上半部分的外壁部位与电池盖安装极柱部位之间设有树脂胶体;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密封结构极柱,其特征在于黄铜芯下半部分处设有凹槽,与其相配合衔接的铅基合金座内壁处设有凸筋,铅基合金座与其内壁上凸筋相对应的外壁部位处设有凹槽。专利摘要阀控铅酸蓄电池用双重密封结构极柱,主要由黄铜芯、铅基合金座、套筒、卡环、密封圈A、密封圈B、树脂胶体和极性色胶共8个部分构成,一方面在铅基合金座与套筒,套筒与电池盖之间先后设置密封圈B、密封圈A共两道防线,另一方面又在铅基合金座、卡环和套筒与电池盖之间设有树脂胶体,使其不仅对金属接触面结合性好,附着力强,同时对塑料接触面又能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由此实现了双重密封,从而阻止了漏酸、渗液情况的发生,避免了蓄电池因电解液泄漏而干枯,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可靠性,确保了产品质量。文档编号H01M2/30GK2544417SQ0222958公开日2003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02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29日专利技术者谭元生, 李传新 申请人:谭元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阀控铅酸蓄电池用双重密封结构极柱,主要由黄铜芯(1)、铅基合金座(2)、套筒(3)、卡环(4)、密封圈A(5)、密封圈B(6)、树脂胶体(7)、极性色胶(8)构成,其特征在于:铅基合金座底部与套筒之间设有密封圈B及树脂胶体底部和套筒与电池盖之间设有密封圈A。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元生李传新
申请(专利权)人:谭元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