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尾翼升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6522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6: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尾翼升降机构,包括:底座,底座安装至车身;传动轴,传动轴穿设于底座一侧;动力臂,动力臂下端通过刚性连接传动轴的端部;传动臂,传动臂通过铆钉固定动力臂的上端;支撑座,支撑座上端安装尾翼,下端通过铆钉分别连接主支撑臂和辅助支撑臂,主支撑臂下端铆接底座,辅助支撑臂下端铆接底座,且主支撑臂中段通过铆钉连接传动臂的上端;以及缓冲垫,缓冲垫固定于底座后端,用于支撑动力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电机带动传动轴运动,动力臂带动传动臂运行,再带动主支撑臂,与辅助支撑臂配合,形成四连杆机构,从而带动安装尾翼的底座进行升降,实现尾翼的打开运行,机构简单、控制方便、运行稳定。运行稳定。运行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尾翼升降机构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电动尾翼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动尾翼升降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尾翼属于空气动力套件中的一部分。汽车尾翼的作用,就是在汽车高速行驶时,使空气阻力形成向下的压力,尽量抵消升力,有效控制气流下压力,使风阻系数相应减小,增加汽车高速行驶的稳定性。由于尾翼能降低汽车的空气阻力,因此高速汽车加装尾翼对节省燃油也有一定的帮助。现实中车主不喜欢安装高位尾翼,大部分车主选择安装电动尾翼,因为其可以根据汽车的速度来控制电动尾翼的升起和下降以及电动尾翼板组件的展开和收起。电动尾翼完全升起时,电动尾翼板组件展开,提供向下的压力增加了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从而增强整车的稳定性。然而,电动尾翼展开和收起时,常常会受到路况和风力的影响发生抖动的现象,电动尾翼存在不稳定性。
[0003]因此,一种能够稳定升降电动尾翼的机构亟待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电动尾翼升降机构,用于避免以往电动尾翼展开和收起时,常常会受到路况和风力的影响发生抖动,存在不稳定性的麻烦。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尾翼升降机构,包括:
[0006]底座,底座安装至车身;
[0007]传动轴,传动轴穿设于底座一侧;
[0008]动力臂,动力臂下端通过刚性连接传动轴的端部;
[0009]传动臂,传动臂通过铆钉固定动力臂的上端;
[0010]支撑座,支撑座上端安装尾翼,下端通过铆钉分别连接主支撑臂和辅助支撑臂,主支撑臂下端铆接底座,辅助支撑臂下端铆接底座,且主支撑臂中段通过铆钉连接传动臂的上端;以及
[0011]缓冲垫,缓冲垫固定于底座后端,用于支撑动力臂。
[0012]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传动轴与动力臂通过花键过盈配合。
[0013]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传动轴由具有微动开关的电机驱动正反转。
[0014]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传动轴与底座之间通过轴套配合。
[0015]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传动臂、主支撑臂、及辅助支撑臂都设有内凹的加强筋。
[0016]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传动臂宽度由两端向内逐渐减小。
[0017]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底座前端设有限位轴孔,用于安装限位轴,限位轴与缓冲垫分别设于动力臂的前后两端。
[0018]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缓冲垫设置为橡胶缓冲垫。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0020]通过电机带动传动轴运动,动力臂带动传动臂运行,再带动主支撑臂,与辅助支撑臂配合,形成四连杆机构,从而带动安装尾翼的底座进行升降,实现尾翼的打开运行,机构简单、控制方便、运行稳定。
[0021]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2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尾翼升降机构立体图。
[0024]附图标记
[0025]底座10,传动轴20,动力臂30,传动臂40,支撑座50,主支撑臂60,辅助支撑臂70,缓冲垫80,轴套90,限位轴孔100。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0027]请参考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尾翼升降机构立体图。如图所示,一种电动尾翼升降机构,包括:底座10,底座10安装至车身;传动轴20,传动轴20穿设于底座10一侧;动力臂30,动力臂30下端通过刚性连接传动轴20的端部;传动臂40,传动臂40通过铆钉固定动力臂30的上端;支撑座50,支撑座50上端安装尾翼,下端通过铆钉分别连接主支撑臂60和辅助支撑臂70,主支撑臂60下端铆接底座10,辅助支撑臂70下端铆接底座10,且主支撑臂60中段通过铆钉连接传动臂40的上端;以及缓冲垫80,缓冲垫80固定于底座10后端,用于支撑动力臂30。
[0028]在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底座10安装在车身上,通过四连杆机构支撑固定支撑座50,继而完成尾翼的安装,并由此实现电动升降。具体而言,传动轴20一端连接驱动组件,另一端穿设于底座10,并在其端部刚性连接动力臂30的下端,以此完成联动,将传动轴20的旋转运动传动至动力臂30,继而摆动动力臂30。以此同时,支撑座50通过主支撑臂60和辅助支撑臂70铆接于底座10,成四连杆机构状,可以实现自由的摆动升降。而动力臂30的上端连接着主支撑臂60的中段,由此一来,便能将传动轴20的动力传递给四连杆机构,继而完成支撑座50的升降,实现尾翼的升降打开运行,机构简单、控制方便。并且利用缓冲垫80在后端支撑动力臂30,大大加强了汽车尾翼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0029]优选一实施方式中,传动轴20与动力臂40通过花键过盈配合,刚性连接,无任何相对运行,转动运行起来更为稳定,而且花键配合,安装拆卸方便,效率较高。
[0030]进一步地,传动轴20由具有微动开关的电机驱动正反转,方便实现电动尾翼的展开和收起。
[0031]另外,传动轴20与底座10之间通过轴套90配合,运行转动起来较为顺畅,减小噪音的产生。
[0032]本技术的传动臂40、主支撑臂60、及辅助支撑臂70都设有内凹的加强筋,旨在提高强度,保证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优选地,传动臂40宽度由两端向内逐渐减小,提供足够的形变需求,便于装配。
[0033]底座10前端设有限位轴孔100,用于安装限位轴,限位轴与缓冲垫80分别设于动力臂40的前后两端,当动力臂30带动传动臂40旋转过死点位置时被限位轴挡住,这样尾翼就不会因为机械死点的因素在支撑座50受向下的压力而关闭,可以保证尾翼在汽车高速行驶的过程中不会跌落。缓冲垫80设置为橡胶缓冲垫,加强缓冲性。
[0034]本技术在升起的初期,动力臂30逆时针旋转,传动臂40拖住主支撑臂60向上运动。当整体机构运行至三分之一行程时,支撑座50上升的总行程大于传动臂40顶端,从而传动臂40即有转动又有平动,此时电机扭矩因为角度原因也足以支撑尾翼升起。
[0035]传动臂40跟着传动轴20旋转和平动,使支撑座50运行至最高点,此时的传动轴20和传动臂40正处于死点位置,此时继续运行过死点,受到底座10的限位限制,使得机械不能继续运行,但是目前机械传动臂已过机械死点,从现在来讲,机械闭合的途径只有一种,电机反转,带动传动轴回到机械死点前的位置,否则在死点范围内,无论支撑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尾翼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安装至车身;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穿设于所述底座一侧;动力臂,所述动力臂下端通过刚性连接所述传动轴的端部;传动臂,所述传动臂通过铆钉固定所述动力臂的上端;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端安装尾翼,下端通过铆钉分别连接主支撑臂和辅助支撑臂,所述主支撑臂下端铆接所述底座,所述辅助支撑臂下端铆接所述底座,且所述主支撑臂中段通过铆钉连接所述传动臂的上端;以及缓冲垫,所述缓冲垫固定于所述底座后端,用于支撑所述动力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尾翼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传动轴与所述动力臂通过花键过盈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尾翼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贲华伍建崔世强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启达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