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后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27101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可不导致车辆重量的增加而充分吸收输入至车体后部的冲击负荷。车体后部结构包括:左右一对后侧框架(2),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地板面板(3),在配置后座椅的前部区域,结合一对后侧框架(2)。后地板面板(3)的后部区域包含具有上壁及下壁(12)的双层面板结构体(14)。后地板面板(3)的后部区域较后侧框架(2)更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后侧框架(2)的各后端部包括向车宽方向内侧朝车辆前方侧倾斜的倾斜支撑部(20)。双层面板结构体(14)结合于各后侧框架(2)的倾斜支撑部(20)。撑部(20)。撑部(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体后部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的车体后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关于汽车的车体后部,将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侧框架(rear side frame)配置于车体左右的侧部,将后地板面板(rear floor panel)支撑于左右的后侧框架。另外,在左右的后侧框架的后端部,安装有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保险杠梁(rear bumper beam)。
[0003]近年来,提出了下述车体后部结构,即:在从车体后方对车辆输入了冲击负荷时,可通过后保险杠梁的变形或压坏来吸收所述冲击负荷的能量(例如专利参照文献1)。
[0004]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体后部结构中,在内部配置有用于向后保险杠梁传递负荷的芯材的后地板面板结合于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后侧框架。采用所述车体后部结构的车辆若从车体后方输入冲击负荷,则通过支撑于后侧框架的后保险杠梁的折曲变形或压坏来吸收所输入的冲击。
[0005][现有技术文献][0006][专利文献][0007][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

861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一对后侧框架,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地板面板,在配置后座椅的前部区域,结合一对所述后侧框架,所述后地板面板的后部区域由具有上壁及下壁的双层面板结构体构成,并且较一对所述后侧框架更向车辆后方侧延伸,一对所述后侧框架的各后端部包括:倾斜支撑部,向车宽方向内侧朝车辆前方侧倾斜,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结合于各所述后侧框架的所述倾斜支撑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具有将所述上壁与所述下壁的左右的侧缘部连结的侧壁,并且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的形状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在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的后部,遍及全宽连续地或非连续地结合有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具有:倾斜前壁,将所述上壁与所述下壁连结,且沿着各所述后侧框架的所述倾斜支撑部延伸,向后方朝下倾斜,各所述后侧框架的所述倾斜支撑部结合于所述倾斜前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具有将所述下壁的前缘部连结于所述上壁的前壁、及将所述上壁与所述下壁的后缘部连结的后壁,总体构成箱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在所述箱结构内配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补强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辺康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