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后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2710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可不导致车辆重量的增加而充分吸收输入至车体后部的冲击负荷。车体后部结构包括:左右一对后侧框架(2),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地板面板(3),在配置后座椅的前部区域,结合一对后侧框架(2)。后地板面板(3)的后部区域包含具有上壁及下壁(12)的双层面板结构体(14)。后地板面板(3)的后部区域较后侧框架(2)更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后侧框架(2)的各后端部包括向车宽方向内侧朝车辆前方侧倾斜的倾斜支撑部(20)。双层面板结构体(14)结合于各后侧框架(2)的倾斜支撑部(20)。撑部(20)。撑部(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体后部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的车体后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关于汽车的车体后部,将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侧框架(rear side frame)配置于车体左右的侧部,将后地板面板(rear floor panel)支撑于左右的后侧框架。另外,在左右的后侧框架的后端部,安装有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保险杠梁(rear bumper beam)。
[0003]近年来,提出了下述车体后部结构,即:在从车体后方对车辆输入了冲击负荷时,可通过后保险杠梁的变形或压坏来吸收所述冲击负荷的能量(例如专利参照文献1)。
[0004]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体后部结构中,在内部配置有用于向后保险杠梁传递负荷的芯材的后地板面板结合于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后侧框架。采用所述车体后部结构的车辆若从车体后方输入冲击负荷,则通过支撑于后侧框架的后保险杠梁的折曲变形或压坏来吸收所输入的冲击。
[0005][现有技术文献][0006][专利文献][0007][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

86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9]但是,所述以往的车体后部结构依赖于后保险杠梁的变形或压坏,因而在偏向车体后部的左右其中一侧输入了冲击负荷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后侧框架及后地板面板的冲击负荷附近部产生变形。因此,无法将车体后部的另一侧的区域有效运用于能量吸收。
[0010]而且,所述以往的车体后部结构中,左右的后侧框架延伸至车体的后端部,因而导致车辆重量增加。
[0011]因此,本专利技术欲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可不导致车辆重量的增加而充分吸收输入至车体后部的冲击负荷。
[0012][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3]本专利技术的车体后部结构为了解决所述问题,采用以下结构。
[0014]即,本专利技术的车体后部结构包括:左右一对后侧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后侧框架2),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地板面板(例如实施方式的后地板面板3),在配置后座椅的前部区域,结合一对所述后侧框架,所述后地板面板的后部区域包含具有上壁(例如实施方式的上壁11)及下壁(例如实施方式的下壁12)的双层面板结构体(例如实施方式的双层面板结构体14),并且较一对所述后侧框架更向车辆后方侧延伸,一对所述后侧框架的各后端部包括向车宽方向内侧朝车辆前方侧倾斜的倾斜支撑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倾斜支撑部20),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结合于各所述后侧框架的所述倾斜支撑部。
[0015]此时,具有上壁及下壁的双层面板结构体较左右的后侧框架更向后方侧延伸,因而若对车体后部的左右其中一侧输入冲击负荷,则所述负荷作为剪切方向的负荷而输入至双层面板结构体的上壁及下壁。此时,剪切负荷作用于双层面板结构体的上壁及下壁,所述剪切负荷对于输入冲击作为大的反作用力发挥作用,并且在面外变形时有效地吸收冲击负荷的能量。双层面板结构体分别结合于在左右的后侧框架的后端部的后方左右扩展的、大致八字的左右的倾斜支撑部,因而在偏向左右其中一侧对车体后部输入了冲击负荷的情况下,朝向另一侧而促进上壁与下壁的、车宽方向的广范围的剪切变形(面外变形)。此时,后地板面板的前部区域结合于刚性高的左右的后侧框架,因而落座于后座椅的乘客不易受到双层面板结构体的变形所致的影响。
[0016]而且,左右的各后侧框架并未延伸至车辆后端部,因而在偏向左右其中一侧对车体后部输入了冲击负荷的情况下,双层面板结构体的左右方向另一侧的变形不受另一个后侧框架妨碍。因此,可在双层面板结构体的左右的广范围内,吸收冲击负荷的能量。而且,所述结构中,作为刚性高的大型零件的后侧框架并未延伸至车辆后端部,因而可抑制车辆重量的增加。
[0017]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也可具有将所述上壁与所述下壁的左右的侧缘部连结的侧壁(例如实施方式的侧壁15),并且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的形状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在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的后部,遍及全宽连续地或非连续地结合有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梁(例如实施方式的保险杠梁7)。
[0018]此时,在与左右的侧壁一起形成矩形截面的上壁及下壁的后部结合有保险杠梁,因而可在双层面板结构体的车宽方向的广范围接住输入至保险杠梁的冲击负荷。因此,在输入冲击负荷时,可利用能量吸收量更多的保险杠梁的压坏而非弯曲变形来主要吸收冲击负荷的能量。因此,即便使保险杠梁树脂化或设为薄壁而轻量化,也可充分吸收冲击负荷的能量。
[0019]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也可具有:倾斜前壁(例如实施方式的倾斜前壁17),将所述上壁与所述下壁连结,且沿着各所述后侧框架的所述倾斜支撑部延伸,向后方朝下倾斜,各所述后侧框架的所述倾斜支撑部结合于所述倾斜前壁。
[0020]此时,双层面板结构体以向后方朝下倾斜的面积广的倾斜前壁支撑于后侧框架的后端部(倾斜支撑部)。因此,在从车体后部输入了冲击负荷时,可促进双层面板结构体的上壁及下壁的剪切变形。
[0021]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具有将所述下壁的前缘部连结于所述上壁的前壁(例如实施方式的前壁16)、及将所述上壁与所述下壁的后缘部连结的后壁(例如实施方式的后面板6),总体构成箱结构。
[0022]此时,双层面板结构体总体的强度提高,因而可促进对车体后部输入了冲击负荷时的、上壁及下壁的剪切变形。
[0023]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也可在所述箱结构内配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补强肋(例如实施方式的补强肋31)。
[0024]此时,可利用补强肋来抑制箱结构的局部变形,因而可实现双层面板结构体的广范围的能量吸收。
[0025]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理想的是由抗拉强度为1500MPa以上的钢板所形成。
[0026]此时,可进一步实现轻量化,并且在车体后部受到轻负荷的输入时可抑制车体的变形,且在车体后部受到冲击负荷时,可利用双层面板结构体吸收更大的能量。
[0027]关于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的所述上壁,也可将后缘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后缘部11e)的强度设定为低于其他部位的强度。
[0028]此时,在对车体后部输入了冲击负荷时,可使双层面板结构体从后部侧向前方侧依次变形。由此,可高效率地吸收冲击负荷的能量。
[0029]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的所述下壁也可具有开口(例如实施方式的开口30),并且较所述开口更靠后方侧区域(例如实施方式的后方侧区域12Ar)形成为较其他区域更为厚壁。
[0030]此时,在双层面板结构体的下壁设有开口,因而可将所述开口用作零件配置空间。而且,下壁的较开口更靠后方侧区域形成得较其他区域更为厚壁,因此在对车体后部输入了冲击负荷时,可避免下壁的车宽方向上的整个区域的剪切变形受开口妨碍。
[0031]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的所述上壁也可伸出至配置所述后座椅的区域。
[0032]此时,可将对车体后部输入了冲击负荷时上壁剪切变形的区域在车辆前后方向大幅度地延长。因此,可使输入冲击负荷时的能量吸收量增大。
[0033]也可在所述双层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一对后侧框架,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地板面板,在配置后座椅的前部区域,结合一对所述后侧框架,所述后地板面板的后部区域由具有上壁及下壁的双层面板结构体构成,并且较一对所述后侧框架更向车辆后方侧延伸,一对所述后侧框架的各后端部包括:倾斜支撑部,向车宽方向内侧朝车辆前方侧倾斜,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结合于各所述后侧框架的所述倾斜支撑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具有将所述上壁与所述下壁的左右的侧缘部连结的侧壁,并且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的形状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在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的后部,遍及全宽连续地或非连续地结合有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具有:倾斜前壁,将所述上壁与所述下壁连结,且沿着各所述后侧框架的所述倾斜支撑部延伸,向后方朝下倾斜,各所述后侧框架的所述倾斜支撑部结合于所述倾斜前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具有将所述下壁的前缘部连结于所述上壁的前壁、及将所述上壁与所述下壁的后缘部连结的后壁,总体构成箱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面板结构体在所述箱结构内配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补强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辺康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