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3934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能够得到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以及使用该正极材料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能够得到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高放电容量,并且显现良好的充放电循环特性。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的特征为:其含有能够吸留、放出锂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层状含锂的复合氧化物)、Li↓[3]PO↓[4]等的磷酸锂化合物和Al↓[2]O↓[3],优选在正极活性物质的附近配置磷酸锂化合物和Al↓[2]O↓[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使用该正极材料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移动电话、便携式个人计算机、PDA等移动信息终端的小型·轻量化正快速发展,作为这些设备的驱动电源,以能够吸留、放出金属锂或锂离子的合金或者碳材料等为负极活性物质,以化学式:LiMO2(M是过渡金属)表示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作为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正被广泛利用。近年,对于这样的非水电解质电池,有更加高容量化、高能量密度化的要求。作为上述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代表,可列举出锂钻复合氧化物(LiCoO2)。在将钴酸锂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用作正极活性物质,将碳材料等用作负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一般采用的充电终止电压是4.1~4.2V。在该情况下,正极活性物质仅仅利用了其理论容量的50~60%。因此,如果进一步提高充电终止电压,则能够提高正极的容量(利用率),并能够提高该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但是,虽然具体情况还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如果提高电池的充电终止电压,则容易产生LiCoO2的结构劣化以及正极表面电解液的分解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含有能够吸留、放出锂的正极活性物质、磷酸锂化合物和Al↓[2]O↓[3]。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6-9-13 2006-247872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含有能够吸留、放出锂的正极活性物质、磷酸锂化合物和Al2O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是以锂和过渡金属为主体的复合氧化物。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心池用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是层状含锂的复合氧化物。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磷酸锂化合物是以LixPOy(1≤x≤4,1≤y≤4)表示的化合物。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磷酸锂化合物是Li3PO4。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磷酸锂化合物和Al2O3附着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磷酸锂化合物和Al2O3的合计量相对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在10重量%以下。-->8.一种非水电解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板谷昌治户出晋吾千贺贵信中村宏
申请(专利权)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