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39089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机EL器件,该器件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它们按预定距离彼此分隔开并且相互面对;在第一基板的内表面上的子像素单元内形成具有薄膜晶体管的阵列元件;颜色转换部分,其置于第二基板的下方,并包括用于将蓝光转换成红(R)、绿(G)和蓝(B)三原色的红(R)、绿(G)和蓝(B)转换层;层叠膜,位于颜色转换部分的下方;第一电极,位于层叠膜的下方并包括有透明导电材料;有机EL层,位于第一电极下方的子像素单元中;第二电极,构图于有机EL层下方的子像素单元中;以及导电衬垫料,将子像素单元中的薄膜晶体管与第二电极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器件,尤其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在平板显示器件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一种自身发光型显示器件,与液晶显示器(LCD)件相比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和更宽的视角。有机EL器件由于不需要背光,因此与其它显示器件相比可以重量更轻、厚度更薄。与其它类型的平板显示器件相比,有机EL器件的能耗也更低。此外,有机EL器件可以在低直流DC电压的驱动下仍具有很快的响应速度。由于有机EL器件的所有部件都是由固体材料制成,其可以承受撞击。有机EL器件可以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其制造成本也较低。与制造LCD或PDP不同,有机EL器件仅采用淀积工艺和封装工艺制造。因此,制造EL器件的工序和采用的装置都十分简单。没有开关元件的无源矩阵型有机EL器件已被广泛应用。在无源矩阵型中,栅线(扫描线)与数据线(信号线)相交叉以限定子像素矩阵。栅线被连续驱动以驱动各子像素。为了提供所需的平均亮度,发射到达显示器的各子像素内的瞬时亮度必须具有更高的值以产生总的平均亮度。在有源矩阵型中,各子像素中分别设置有作为开关元件的薄膜晶体管。施加到子像素的电压使存储电容充电,以便电压可以维持到施加下一帧信号,从而不论栅线的数量多少,连续地驱动有机EL器件以显示图像。因此,在有源矩阵型中,即使外加电流低,也能够获得均衡的亮度。因此,有机EL器件具有低能耗、高分辨率以及大尺寸屏幕容量的优点。现参照附图对这种有源矩阵型有机EL器件进行描述。图1是现有技术的底部发射型有机EL器件的截面图。其中单元像素区包括红(R)、绿(G)和蓝(B)子像素。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底部发射型有机EL器件包括彼此面对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30,用密封图案40密封。第一基板10包括透明基板1、形成在透明基板1上的各子像素内的薄膜晶体管T、与薄膜晶体管T相连的第一电极12、与薄膜晶体管T相连并对应于薄膜晶体管T上的第一电极12设置的有机EL层14以及形成于有机EL层14之上的第二电极16。有机EL层14含有发射材料用于发射红(R)、绿(G)和蓝(B)颜色的光。第一和第二电极12和16向有机EL层14提供电场。第二电极16通过密封图案40与第二基板30分隔开。第二基板30的内表面上充满用于防止外面的湿气泄漏的吸湿剂(未示出),并用半透明胶带固定(未示出)。在现有技术的底部发射型结构中,第一电极12作为阳极,并且选用透明导电材料形成,而第二电极16作为阴极,选用具有低逸出功的金属材料形成。因而,有机EL层14具有叠层结构,其中空穴注入层14a、空穴传输层14b、发射层14c、电子传输层14d由接触第一电极12的空穴注入层14a开始依次层叠。在这里,发射层14c具有这样的结构,用于发射红(R)、绿(G)和蓝(B)颜色的发光材料对应各自的子像素依次设置。现有技术的有机EL器件在大面积下对具有高再现度的红(R)、绿(G)和蓝(B)像素精密构图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例如,由于形成有机EL层14的有机EL材料易溶解或受潮,不能通过湿蚀刻对其构图。因此,不能采用适于精密构图的光刻术对有机EL材料构图。低分子有机EL材料可通过在基板上安装精密构图的遮光掩模,然后单独形成R、G和B材料的方法进行构图。然而,这种方法在精确制造遮光掩模以获得预定分辨率标准的精密图案,以及在由于遮光掩模的张力偏差引起的高精确度和大面积下使用遮光掩模等方面都有局限。此外,已经对利用高分子有机EL材料注射头的另一像素构图方法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形成1000以下的无孔薄膜有困难。现有技术的有机EL器件的底部发射型结构通过将具有阵列器件和有机EL二极管的第一基板10粘接到第二基板30形成以实现独立封装。这样,有机EL显示器件的产量取决于阵列器件的产量和有机EL二极管的产量,因此,总产量受后者的工艺,即形成有机EL二极管的工序的限制。例如,即使阵列器件形成完好,如果在形成使用厚度约1000薄膜的有机EL层时,由于外来因素或者其它原因产生缺陷,那么将对有机EL器件造成缺陷。因此,有缺陷的有机EL层导致制造与缺陷的有机EL层相关联的无缺陷阵列元件的产量降低和材料成本增加。另外,虽然底部发射型结构由于封装具有高稳定性和高工艺自由度,但是在孔径比上也有局限性,底部发射型结构适合应用于高分辨率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机EL器件,其基本上克服了因现有技术的局限和缺点造成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机EL器件,其可通过在颜色转换部分和第一电极之间形成层叠膜保护第一电极和有机EL层免受从颜色转换部分排放的气体的损坏。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机EL器件的制造方法,其可通过在颜色转换部分和第一电极之间形成层叠膜保护第一电极和有机EL层免受从颜色转换部分排放的气体的损坏。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下面的说明中给出,其中一部分特征和优点可以从说明中明显得出或是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实践而得到。通过在文字说明部分、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特别指出的结构,可以实现和获得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它优点。为了实现这些和其它优点,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正如具体和概括描述的那样,一种有机EL器件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它们按预定距离彼此分隔开并且相互面对;分为多个子像素的阵列元件,该阵列元件包括形成于子像素中的薄膜晶体管;颜色转换部分,位于第二基板下方并包括用于将蓝光转换为红(R)、绿(G)和蓝(B)三原色的红(R)、绿(G)和蓝(B)转换层;层叠膜,位于颜色转换部分的下方;第一电极,位于层叠膜的下方并包括有透明导电材料;有机EL层,位于第一电极下方的子像素中;第二电极,位于有机EL层下方的子像素中;以及导电衬垫料,将薄膜晶体管与第二电极电连接。另一方面,一种有机EL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制备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各基板包括红(R)、绿(G)和蓝(B)子像素;在第一基板上的各子像素中形成具有开关元件的阵列元件;形成包括有红(R)、绿(G)和蓝(B)转换层的颜色转换层,黑矩阵层介于各子像素中的颜色转换层之间;在包括有颜色转换部分的第二基板的整个表面上形成层叠膜;在层叠膜下方形成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包括有透明导电材料;在第一电极下方形成有机EL层;在各子像素中的有机EL层的下方形成第二电极;通过导电衬垫料连接第一和第二基板;粘接第一和第二基板。应该意识到,以上对本专利技术的概述和下文的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都是为了进一步解释所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附图说明所包括的用于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并且作为本申请一个组成部分的附图表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连同说明书一起可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的底部发射型有机EL器件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典型实施例的双面板型有机EL器件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典型实施例的双面板型有机EL器件的截面示意图;以及图4是表示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典型实施例的有机EL器件的制造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要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例,在附图中表示了这些例子。图2是按照本专利技术一典型实施例的双面板型有机EL器件的截面示意图,其在颜色转换介质(CCM)中显示颜色。双面板型有机EL器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底部发射型有机EL器件的缺点。如图2所示,双面板型有机EL器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它们按预定距离彼此分隔开并且相互面对;分为多个子像素的阵列元件,该阵列元件包括形成于各子像素中的薄膜晶体管;颜色转换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之下,并包括用以将蓝光转换为红 (R)、绿(G)和蓝(B)三原色的红(R)、绿(G)和蓝(B)转换层;层叠膜,位于所述颜色转换部分之下;第一电极,位于所述层叠膜之下并包括有透明导电材料;有机电致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之下的子像素中;第二电 极,位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层之下的子像素中;以及导电衬垫料,用于将所述薄膜晶体管与第二电极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宰用
申请(专利权)人: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