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3803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的发光元件。尤其是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的白色发光元件。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发光效率高的发光元。尤其是提供一种发光效率高的白色发光元件。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具有包含第一发光物质的第一发光层、和与第一发光层接触而设置的且包含第二发光物质的第二发光层的发光元件中,将第一发光层分成位于阳极侧的层和位于阴极侧的层。此时,对位于阳极侧的层使用空穴传输性的宿主材料,而对位于阴极侧的层使用电子传输性的宿主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流激发型发光元件。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所述 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对于利用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的发光元件的研究 开发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这些发光元件的基本结构是在一对电极之间夹有包 含发光物质的层。通过对该元件施加电压,可以获得来自发光物质的发光。利用电致发光的发光元件根据其发光物质是有机化合物还是无机化合物, 而分为两大类。在发光物质为有机化合物的情况下,通过对发光元件施加电压,将来自一 对电极的电子及空穴分别注入到包含发光物质的层中,由此通过电流。然后, 通过这些载流子(电子及空穴)复合,使发光物质形成激发态,并且在该激发 态回到基态时发光。由于这样的机理,这种发光元件被称为电流激发型发光元件。像这样,使用有机化合物作为发光物质的电流激发型发光元件可以制造成 薄型且轻量的,并且可以用低电压驱动,所以被认为适合用作下一代的平板显 示元件。另外,响应速度极快也是其特征之一,若应用到显示器中,还具有可 以实现高图像质量的优点。而且,由于这些发光元件可以形成为膜状,所以能够容易地获得大面积的 面发光。这意味着容易获得以白炽灯或LED为代表的点光源、或以荧光灯为代 表的线光源所难以获得的"面光源"。因此,作为可应用于照明等的面光源的 利用价值也很高。然而,尽管这些发光元件可以根据发光物质的种类提供各种发光颜色,但 在考虑应用到平板显示器或照明时,对呈现白色光的发光元件的开发是重要 的。这不仅仅是因为通过将彩色滤光片组合到白色发光元件上,可以实现全彩 色显示,还因为白色光是在照明中需求最高的发光颜色。通过对多种呈现不同发光颜色的有机化合物进行组合,可以获得具有宽光 谱的发光或白色发光。然而,上述的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和使用寿命是主要问 题,对于白色发光元件也是一样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应用特定的物质来改善白色 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和使用寿命。但是若考虑到实际使用,则可以说措施还是 不充分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7-20149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的发光元件。尤其 是提供--种使用寿命长的白色发光元件。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 发光效率高的发光元件。尤其是提供一种发光效率高的白色发光元件。再者,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通过将本专利技术的发光元件应用到发光装置或电子设备中,而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发光装置或电子设备。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 还在于提供一种耗电量低的发光装置或电子设备。通过在阳极和阴极之间设置包含第一发光物质的第一发光层,还设置包含 第二发光物质的第二发光层并与所述第一发光层接触,可以制造可获得来自第 -发光物质的发光和来自第二发光物质的发光双方的发光元件。本专利技术人进行了反复的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利用如下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在上述元件结构中,将第一发光层分成位于阳极侧的层和位于阴极侧的层的两 个层,在前述位于阳极侧的层中,使其含有第一有机化合物和第一发光物质, 在前述位于阴极侧的层中,使其含有与第一有机化合物不同的第二有机化合物 和第一发光物质,并且在与第一发光层接触而设置的第二发光层中,使其不仅 含有第二发光物质,还包含第三有机化合物。而且,由于与第一发光层接触而设置的第二发光层不仅含有第二发光物 质,还包含第三有机化合物,所以可以控制载流子的传输性。据此,第二发光 层既可以设置在第一发光层的阳极侧,又可以设置在阴极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之一是这样一种发光元件,即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具有 第-一发光层和与前述第一发光层的阳极侧接触而设置的第二发光层,前述第一 发光层由位于阳极恻的层和位于阴极侧的层构成,前述位于阳极侧的层包含第 一有机化合物和第一发光物质,前述位于阴极侧的层包含第二有机化合物和前述第一发光物质,前述第二发光层包含第三有机化合物和第二发光物质,并且 可以获得来自前述第一发光物质的发光和来自前述第二发光物质的发光。在此情况下,第一发光层中的载流子的复合区域优选位于第一发光层内 部,而不是位于第一发光层的界面。因此,前述位于阳极侧的层优选具有空穴 传输性,而前述位于阴极侧的层优选具有电子传输性。另外,在此情况下,由 于第二发光层设置在第一发光层的阳极侧,所以第一发光层也具有传输空穴的 功能。因此,第二发光层优选具有空穴传输性。在此,在上述结构中,由于第一有机化合物、第二有机化合物、以及第三 有机化合物控制各个层中的载流子的传输性,所以优选为所谓的宿主材料。因 此,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之一是这样一种发光元件,即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具有第一发 光层和与前述第一发光层的阳极侧接触而设置的第二发光层,前述第一发光层 由位于阳极侧的层和位于阴极侧的层构成,前述位于阳极侧的层包含第 一 有机 化合物和第一发光物质,前述位于阳极侧的层中的前述第一有机化合物的含量为50重量%以上、99. 9重量%以下,前述位于阴极侧的层包含第二有机化合物 和前述第一发光物质,前述位于阴极侧的层中的前述第二有机化合物的含量为 50重量%以上、99. 9重量%以下,前述第二发光层包含第三有机化合物和第二 发光物质,前述第二发光层中的前述第三有机化合物的含量为50重量%以上、 99. 9重量%以下。在此情况下,第一发光层中的载流子的复合区域优选位于第一发光层内 部,而不是位于第一发光层的界面。由此,前述第一有机化合物优选具有空穴 传输性,而前述第二有机化合物优选具有电子传输性。另外,在此情况下,由 于第二发光层设置在第一发光层的阳极侧,所以第一发光层也具有传输空穴的 功能。由此,前述第三有机化合物优选具有空穴传输性。在此,在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发光元件中,前述位于阳极侧的层和前述位于阴极 侧的层的界面是空穴和电子双方的密度高的区域。由此,包含在前述位于阳极 侧的层中的第一有机化合物、和包含在前述位于阴极侧的层中的第二有机化合 物,优选为对于氧化和还原双方稳定,所以优选都是3环以上、6环以下的稠 合芳香化合物。其中,蒽衍生物是稳定的,所以尤其合适。另外,如上述结构那样在第一发光层的阳极侧设置第二发光层的情况下, 空穴从第二发光层注入到第一发光层中。由此,为了顺利注入空穴,包含在第 一发光层的位于阳极侧的层中的第一有机化合物和包含在第二发光层中的第三有机化合物优选为相同物质。在上文中对在第一发光层的阳极侧设置有第二发光层的结构进行了说明。 然而,如上所述那样,也可以在第一发光层的阴极侧设置第二发光层。由此,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之一是这样一种发光元件,即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包括 第一发光层和与前述第一发光层的阴极侧接触而设置的第二发光层,前述第一 发光层由位于阳极侧的层和位于阴极侧的层构成,前述位于阳极侧的层包含第 -有机化合物和第一发光物质,前述位于阴极侧的层包含第二有机化合物和前 述第-发光物质,前述第二发光层包含第三有机化合物和第二发光物质,并且 可获得来自前述第 -发光物质的发光和来自前述第二发光物质的发光。在此情况下,第一发光层中的载流子的复合区域优选位于第一发光层内 部,而不是位于第一发光层的界面。由此,前述位于阳极侧的层优选具有空穴 传输性,而前述位于阴极侧的层优选具有电子传输性。另外,在此情况下,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阳极; 阴极; 设置于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包含第一有机化合物和第一发光物质的第一层; 设置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阴极之间、包含第二有机化合物和所述第一发光物质的第二层;以及 设 置于所述第二层和所述阴极之间、包含第三有机化合物和第二发光物质的第三层, 其中,所述第一有机化合物与所述第二有机化合物不同, 所述第一有机化合物与所述第三有机化合物不同。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洼孝洋濑尾哲史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