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散热片,其是由截面呈匚形的散热鳍片相互连接组合而成的,该等散热鳍片具有一本体,该本体两侧相对开设有一折边,其特征在于:该折边在靠近本体之一端开设有一限位孔,在折边在远离该限位孔之一侧延伸形成有至少一扣接部,该扣接部其远离限位孔一端之两侧开设有可与该限位孔配合之定位凸边,该等定位凸边之间具有一扣接凹槽,该扣接凹槽其表面略低于折边之外表面;在该扣接凹槽上开设有一扣接孔,该扣接凹槽远离本体之一端具有一扣接卡钩,该扣接卡钩与扣接孔对应扣合。(*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主要涉及一种散热片,尤其是由多个散热鳍片相互连接组合而成的散热片。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铜材的导热效果优于铝材,然而传统的散热片多半是由铝材制成,主要原因在于成本与制造技术的双重考虑。在制造技术方面,铝制的散热片是利用铝挤型技术制成,其制造方便,产能高,故以往具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但随着使用散热片设备对散热效能的要求不断提高,铝挤型散热片出现了技术瓶颈,以电脑中央处理器(CPU)使用的散热片为例,因新一代处理器的工作频率已经超过1GHz以上,其产生的热能也相对骤升,因而对散热片的散热效能的要求相对提高很多,但铝制散热片受制于铝挤型技术,在鳍片排列的密度上受到较大的限制,故无法通过增加鳍片数量来扩充散热面积。针对以上情况,设计人员后来设计出一种铜材制成的散热片,如中国专利号为02204787.5所揭露的一种组合式散热片,请参阅图1所示,其是由多个截面呈“ㄈ”形的散热鳍片7相互连接组合而成。该散热鳍片7是由铜片制成,其两侧垂直延伸出第一、第二侧边71、72,其上分别于两端开设有一凹口711、721,并分别于该凹口711、721前缘延伸形成一凸片712、722,该等凸片712、722分别对应于相邻散热鳍片7之第一、第二侧边71、72上的凹口711、721;且该等凸片712、722上分别以冲压方式于相对内侧面形成突出的凸点713、723。又如图2所示,当多个散热鳍片7、8逐一套接时,一散热鳍片7之第一、第二侧边71、72上的凸片712、722分别对应插入相邻散热鳍片8的凹口811、821内,其凸片712、722相对内侧面上的凸点713、723亦通过相邻散热鳍片8上的凹口811、821,并被其端缘所挡止,而各散热鳍片7、8即利用其上的凹口811、821、凸片712、722及其上的凸点713、723相互插楔挡止,进而构成结合。但是这种结合方式其稳固度显然是十分薄弱的,如图3所示,当散热片两端遭受相对方向扳动时,应力集中处的散热鳍片7其一端凸片712会脱离相邻散热鳍片8的凹口811,而在一端脱离的状况下,另一端凸片722亦会很容易脱离相邻散热鳍片8的凹口821,从而造成该散热片肢解分离。此外,上述散热片在有限的空间内,并不能有效增加散热片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大小,因此,其散热效果不是很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所述的现有的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式散热片,其散热鳍片相互连接紧密,具有较高的扣接稳固性,并且可以获得较大的表面积。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该组合式散热片是由若干截面呈ㄈ形的散热鳍片相互连接组合而成的,该等散热鳍片具有一本体,该本体两侧相对开设有一折边,该折边在靠近本体之一端开设有一限位孔,在折边在远离该限位孔之—侧延伸形成有至少一扣接部,该扣接部其远离限位孔一端之两侧开设有可与该限位孔配合之定位凸边,该等定位凸边之间具有一扣接凹槽,该扣接凹槽其表面略低于折边之外表面;在该扣接凹槽上开设有一扣接孔,该扣接凹槽远离本体之一端具有一扣接卡钩,该扣接卡钩与扣接孔对应扣合。本技术还可进一步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所述二折边呈平行状态设置,且与本体呈垂直状态;所述散热鳍片可为铜材质制成,也可为红铜材质制成,所述扣接凹槽与该等定位凸边通过一倾斜面连接,且扣接凹槽略低于折边外表面之高度为该折边自身厚度。因此,藉由本技术之组合式散热片,各散热鳍片相互组合连接时,其扣接卡钩与相邻的散热鳍片之扣接孔紧密配合,而且其定位凸边与相邻散热鳍片之限位孔吻合加强限位,各散热鳍片相互之间连接紧密,不易脱离,具有较高的扣接稳固性;再者,各散热鳍片相互组合之后,相互连接之扣合部会产生一凹陷曲面,随着组合之散热鳍片数量增多,如此,本散热片可获取较大的与空气接触之表面积,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中图1是现有散热片立体图;图2是现有散热片组合剖面图;图3是现有散热片遭受外力扳动时的动作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组合式散热片之散热鳍片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组合式散热片组合之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所示,为本技术组合式散热片之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2可为铜材质制成,尤其是以红铜材质最佳,其截面大致呈“ㄈ”形结构,该散热鳍片2其具有一本体20,该本体20两侧相对均开设有一折边21,于本实施例中,该二折边21呈平行状态设置,且该折边21与本体20呈垂直状态;该折边21在靠近本体20之一端开设有一限位孔22,在折边21在远离该限位孔22之一侧延伸形成有至少一扣接部210,该扣接部210其远离限位孔22一端之两侧开设有可与该限位孔22吻合定位之定位凸边211,该等定位凸边211之间具有一扣接凹槽212,该扣接凹槽212其表面略低于折边21外表面,于本实施例中,该扣接凹槽212与该等定位凸边211通过一倾斜面过渡连接,且该扣接凹槽212略低于折边21外表面之高度为该折边21自身厚度;在该扣接凹槽212开设有一扣接孔213,该扣接凹槽212远离本体20之一端具有一扣接卡钩214,该扣接卡钩214可与扣接孔213对应扣合。请参阅图5所示,为本技术组合式散热片,其是由若干散热鳍片相互连接组合而成的,组合时,将第一散热鳍片3其定位凸边211置于第二散热鳍片4的限位孔22内,通过相互吻合限定第一散热鳍片3的位置,同时,令第一散热鳍片3其扣接卡钩214置于相邻的第二散热鳍片4之扣接孔213内,并与之紧密扣合。根据以上所述,采用本技术之散热片,由于各散热鳍片相互组合连接时,其扣接卡钩与相邻的散热鳍片之扣接孔紧密配合,而且其定位凸边与相邻散热鳍片之限位孔吻合加强限位,因此,各散热鳍片相互之间连接紧密,不易脱离,具有较高的扣接稳固性;再者,由于各散热鳍片相互组合之后,相互连接之扣合部会产生一凹陷曲面,随着组合之散热鳍片数量增多,该曲面表面积相当可观,如此,本散热片可获取较大的与空气接触之表面积,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上述所揭示的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为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依照本技术所阐述的技术特征方案,所作的其它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涵盖在本技术之权利要求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散热片,其是由截面呈ㄈ形的散热鳍片相互连接组合而成的,该等散热鳍片具有一本体,该本体两侧相对开设有一折边,其特征在于该折边在靠近本体之一端开设有一限位孔,在折边在远离该限位孔之一侧延伸形成有至少一扣接部,该扣接部其远离限位孔一端之两侧开设有可与该限位孔配合之定位凸边,该等定位凸边之间具有一扣接凹槽,该扣接凹槽其表面略低于折边之外表面;在该扣接凹槽上开设有一扣接孔,该扣接凹槽远离本体之一端具有一扣接卡钩,该扣接卡钩与扣接孔对应扣合。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德军,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