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铜镶嵌结构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12331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在半导体底材上制作铜镶嵌(damascene)结构的方法。首先,形成介电层于半导体底材上。并蚀刻介电层,以形成开口图案于介电层中,而曝露出部份半导体底材。接着,进行氮化程序以便在开口图案的表面形成氮化表层,以防止后续铜原子的扩散效应。然后,进行化学电镀反应以形成铜层于半导体底材上,且填充于开口图案中。再对半导体底材进行化学机械研磨程序,以移除位于介电层上表面的部份铜层,且定义铜镶嵌结构于开口图案中。随后,形成铜金属矽化层于铜镶嵌结构上表面,而防止铜原子发生扩散效应。(*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制程中制作铜镶嵌结构的方法,特别是一种可免除传统制程中阻障层化(barrier)与抗扩散层(anti-diffusion)的特别是随着集成电路尺寸持续的缩小,使得传统金属线的布局方式面临着导电性不佳、容易产生断路等问题。为了克服相关的困难,在目前的集成电路制程中,已朝着多重金属内连线发展。并且,为了解决在多重层中制作金属内连线的困难,镶嵌制程(damascene process)的相关技术,受到广泛研究与发展,以便进一步解决微影解析度、曝光聚焦(FOCuS)、影像传递等问题。更者,为了解决传统制程中铝金属容易发生的电致迁移、尖峰现象、与导电性不佳等问题,在新一代的集成电路设计中,大量的采用了铜金属材料来制作单一镶嵌结构(Single damascene)与双重镶嵌结构(dual damascene),而在半导体底材上精准的定义出多重金属内连线。请参照附图说明图1,此图显示了当前制作铜连线结构的方法。其中,首先提供一半导体底材10,且在半导体底材10上,已事先制作了各种材料层与各式功能元件(未显示于图中)。接着,形成介电层12于半导体底材10上。再使用微影蚀刻制程,在介电层12上形成开口图案,以曝露出半导体底材10表面上的连接区域。然后,形成诸如TaN材料的阻障层14于开口图案侧壁与所曝露的半导体底材10上表面,以防止后续制作的铜层与介电层12间发生扩散现象而造成尖峰效应。随后,藉着使用化学电镀(electrical chemical plating;ECp)制程,可沉积铜层16于半导体底材10、介电层12、与阻障层14上,且填充于上述开口中。随后,如图1所示,使用化学机械研磨(CMP)制程,移除位于介电层12上方的部份铜层16,以定义位于开口中的铜镶嵌结构18。接着,可形成一氮化矽层(SiN)20于铜镶嵌结构18与介电层12的上表面。一般来说,此氮化矽层20除了可在后续制程中,作为蚀刻停止层使用外,亦可用来防止铜镶嵌结构18中的铜原子发生扩散现象。特别是由于铜原子在氧化物中的入侵与扩散能力极强,是以当介电层12使用氧化材料构成时,经常会造成铜镶嵌结构18中的铜原子沿着周围介电材料的接面产生扩散现象。止外,除了使用氮化矽材料来作为抗扩散层(anti-diffusion)外,亦可应用碳化矽材料来产生抗扩散与蚀刻停止层的功能。因此,在目前的半导体底材制程中,在定义出铜镶嵌结构18后,会先形成上述的氮化矽层20或碳化矽层,再继续相关的制程。如图4所示,在沉积氮化矽层20后,可再沉积介电层22于氮化矽层20上表面,并依序蚀刻介电层22与氮化矽层20,而形成接触孔以曝露出部份铜镶嵌结构18。然后,再重复上述相关步骤,依序形成阻障层24与作为层间连线(via)使用的铜镶嵌结构26于介电层22之中,并且同样沉积氮化矽层28于介电层22、铜镶嵌结构26的上表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形成于上述开口图案表面的TaN阻障层14与24,往往会使铜镶嵌结构18与26的阻值升高,而降低了导电性。特别是当元件尺寸不断缩小时,由于所制作的铜金属连线尺寸亦大幅减少,因此由阻障层所导致的电性下降便更加凸显。另外,对不同金属层间的氮化矽层20与28而言,其偏高的介电系数也使得元件间的寄生电容变得更为严重,而导致元件间电讯传递速率下降,并导致集成电路操作性能变差。如何缩减上述阻障层与抗扩散层的厚度,来提升电路元件效能,甚或完全取消阻障层与抗扩散层的制作,已成为当前半导体制程中相当重要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镶嵌结构的相关制程,其中籍着氮化开口图案的侧壁,并且在铜镶嵌结构表面形成矽化物,可达到防止铜原子扩散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揭露了一种制作铜镶嵌结构的方法。首先,形成介电层于半导体底材上。并蚀刻介电层,以形成开口图案于介电层中,而曝露出部份半导体底材。接着,进行氮化程序以便在开口图案的表面上形成氮化表层,以防止后续铜原子的扩散效应。其中,上述氮化程序是在高压环境中通入氮气(N2)、NH3、或N2O,并进行无特定方向(less directional)的电浆处理,而在该介电层的侧壁上,形成该氮化表层。然后,进行化学电镀反应以形成铜层于半导体底材上,且填充于开口图案中。再对半导体底材进行化学机械研磨程序,以移除位于介电层上表面的部份铜层,且定义铜镶嵌结构于开口图案中。随后,形成铜金属矽化层于铜镶嵌结构上表面,而防止铜原子发生扩散效应。其中,形成上述铜金属矽化层是在温度约300至400℃,且充满SiH4的环境中进行热回火(anneal)程序,而使该铜镶嵌结构与矽原子发生反应,并在该铜镶嵌结构的表面,形成该铜金属矽化层。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来制作铜镶嵌结构,具有相当多的好处。首先,由于使用铜金属矽化物来取代传统制程中的氮化矽、碳化矽等抗扩散层(anti-diffusionlayer),是以上述由于氮化矽、碳化矽膜层其高介电系数所导致的电容问题,可充分的解决。亦即,藉着使用本专利技术方法,于化学机械研磨程序后,制作铜金属矽化物于铜镶嵌结构表面,便可有效的防止铜原子扩散。是以,传统制程中的氮化矽、碳化矽层,可以较薄的厚度来沉积,而降低寄生电容的发生。并且,当制程允许时,甚至可取消氮化矽、碳化矽层的制程,而完全藉着铜金属矽化物来取代。其次,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可经由氮化程序,而使开口图案侧壁氮化,并产生防止铜原子扩散效果。是以可取代传统制程中诸如TaN材料的阻障层。如此,将可免除传统阻障层造成铜镶嵌结构阻值上升的问题。因此,藉着本专利技术氮化侧壁的应用,传统阻障层将可以较薄的厚度来沉积,而提高后续铜镶嵌结构的导电特性。并且,当制程允许时,甚至可取消阻障层的制程,而完全以氮化开口表层的方法来取代。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照图4,首先提供一具<100>晶向的单晶矽底材50。一般而言,其它种类的半导体材料,诸如砷化镓(gallium arsenide)、锗(germanium)或是位于绝缘层上的矽底材(silicon on insulator,SOI)皆可作为此处的半导体底材50使用。另外,由于半导体底材表面的特性对本专利技术而言,并不会造成特别的影响,是以其晶向亦可选择<110>或<111>。接着可在半导体底材50上形成第一介电层52,以产生绝缘作用。此处要说明的是在形成第一介电层52以前,半导体底材50上已制作了集成电路所需的各式主动元件、被动元件、与周围电路等等。换言之,在此半导体底材50的表面上,已具有各式所需的功能层与材料层。至于上述的第一介电层52,在较佳的实施例中,可选择诸如BD、CORAL、SiLK、Flare、HSQ、Nanoglass等具有低介电值(K值)的材料来制作。接着,可藉由传统微影技术,对第一介电层52进行蚀刻程序,而定义开口图案54于其中,并曝露出部份半导体底材50的上表面。一般而言,在定义上述开口图案54时,可先在第一介电层52上形成光阻层,并转移光罩上开口图案至光阻层中。接着,再利用光阻层作为蚀刻罩幂,对第一介电层52进行蚀刻程序,而定义开口图案54于其中。在图案定义完后,可将光阻层移除,而形成如图4中所示的结构。然后,可对开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作铜镶嵌结构的方法,该方法至少包括下列步骤: 形成介电层于该半导体底材上; 蚀刻该介电层,以形成开口图案于该介电层中,并曝露出部份该半导体底材; 进行氮化程序以便在该开口图案的表面形成氮化表层,以防止后续铜原子的扩散效应; 进行化学电镀(ECP)反应以形成铜层于该半导体底材上,且填充于该开口图案中; 对该半导体底材进行化学机械研磨程序,以移除位于该介电层上表面的部份该铜层,且定义铜镶嵌结构于该开口图案中;且 形成铜金属矽化层于该铜镶嵌结构上表面,而防止铜原子发生扩散效应。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制作铜镶嵌结构的方法,该方法至少包括下列步骤形成介电层于该半导体底材上;蚀刻该介电层,以形成开口图案于该介电层中,并曝露出部份该半导体底材;进行氮化程序以便在该开口图案的表面形成氮化表层,以防止后续铜原子的扩散效应;进行化学电镀(ECP)反应以形成铜层于该半导体底材上,且填充于该开口图案中;对该半导体底材进行化学机械研磨程序,以移除位于该介电层上表面的部份该铜层,且定义铜镶嵌结构于该开口图案中;且形成铜金属矽化层于该铜镶嵌结构上表面,而防止铜原子发生扩散效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铜镶嵌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介电层的材料可选择BD、CORAL、SiLK、Flare、HS Q、Nanoglass或其任意组合。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铜镶嵌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氮化程序是在高压环境中通入氮气(N2)、NH3、或N2O,并进行无特定方向的电浆处理,而在该介电层的侧壁上,形成该氮化表层。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铜镶嵌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氮化表层具有约100至200埃的厚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铜镶嵌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上述铜金属矽化层是在温度约300至400℃,且充满SiH4的环境中进行热回火程序,而使该铜镶嵌结构与矽原子发生反应,并在该铜镶嵌结构的表面,形成该铜金属矽化层。6.一种制作铜镶嵌结构的方法,该方法至少包括下列步骤形成介电层于该半导体底材上;蚀刻该介电层,以形成开口图案于该介电层中,并曝露出部份该半导体底材;进行氮化程序以便在该开口图案的表面上形成氮化表层,以防止后续铜原子的扩散效应;进行化学电镀(ECP)反应以形成铜层于该半导体底材上,且填充于该开口图案中;且对该半导体底材进行化学机械研磨程序,以移除依于该介电层上表面的部份该铜层,且定义铜镶嵌结构于该开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勋明余振华梁孟松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