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北京大学专利>正文

准双栅场效应晶体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4144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准双栅场效应晶体管,属于微电子半导体技术领域。该准双栅场效应晶体管包括:源、漏区、隔离区、体以及前、后栅,前栅为多晶硅,前栅与沟道区之间设有一层栅氧,后栅为掺杂的单晶硅,后栅与体直接固定连接,形成P-N结。与传统的FinFET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具有两个不同类型的控制栅,其中后栅(P-N结栅)用来耗尽沟道区,抑制泄漏电流;前栅用来在沟道区产生反型层,产生大的驱动电流。且本发明专利技术后栅与体直接连接,大大加强了器件的栅控能力,缓解了对隔离区宽度的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电子半导体
,具体涉及一种准双栅场效应晶体管
技术介绍
随着器件尺寸的不断缩小,器件的泄漏电流成为器件缩小的主要障碍。近几十年来,科研工作者不断提出新的技术和器件结构,比如SOI(Silicon-on-Insulator)技术,双栅器件,三栅器件,Ω栅器件,甚至是围栅器件。目的都是为了能减小器件的泄漏电流,增强器件的栅控能力。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双栅器件逐渐脱颖而出,被科学界普遍认为是最有可能被应用在工业界的器件之一。双栅器件具有非常完美的电学特性,例如很小的泄漏电流,很大的驱动电流以及非常理想的亚阈特性。而FinFET一直被认识实现双栅结构的最有效的方式(X.Huang,W.-C.Lee,C.Kuo,D.Hisamoto,L.Chang,J.Kedzierski,E.Anderson,H.Takeuchi,Y.-K.Choi,K.Asano,V.Subramanian,T.-J.King,J.Bokor,C.Hu,“Sub-50nm P-channel FinFET,”IEEE Trans.Electron Devices,vol.48,pp.880-886,May 2001.)。参考图1,FinFET场效应晶体管包括源、漏区3、隔离区6、体4以及两个对称的控制栅,源、漏区3与体4之间设有隔离区6,前栅1和后栅5均为多晶硅,前栅1与体4、后栅5与体4之间均设有栅氧2。对于FinFET,为了有效抑制其泄漏电流,隔离区(fin)的宽度必须不断的减小,但fin的宽度如非常小,会造成FinFET的寄生串联电阻很大,使其驱动电流有所损失。例如对于10纳米的FinFET,为了抑制其泄漏电流,其fin的宽度不能大于5纳米,这在工艺上是很难实现的。而且随着器件尺寸的减小,器件的热电子效应变得越来越严重,栅氧的可靠性问题因此变得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器件的大规模集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了上述FinFET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缺陷,提供一种准双栅场效应晶体管,既可以得到很低的泄漏电流和很高的驱动电流的电学特性,器件的热电子效应又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从而更有利于大规模集成。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为缓解了对隔离区宽度的限制。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一种准双栅场效应晶体管,包括源、漏区、体以及前、后栅,源、漏区与体之间设有隔离区,其特征在于前栅为多晶硅,前栅与体之间设有栅氧,后栅为掺杂的单晶硅,后栅与体固定连接,形成P-N结。体的宽度可控制在前、后栅长度的3/5~1范围。隔离区的宽度可为前、后栅的长度的2~4倍。隔离区的长度可控制在前、后栅的长度的1~1.5倍。源漏区掺杂浓度可为大于1×1020cm-3,掺杂效果为N+。体掺杂浓度可控制在1×1013cm-3~1×1017cm-3之间,掺杂效果为P-。隔离区掺杂浓度可大于1×1019cm-3,掺杂效果为N+。前、后栅掺杂浓度可高于1×1020cm-3,掺杂效果为P+。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不同于传统的FinFET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两个控制栅采用不同的结构,其中后栅为掺杂的单晶硅,实现了控制栅与体直接连接,大大加强了器件的栅控能力,缓解了对隔离区宽度的限制,而且由于此控制栅提供了热传导的途径,器件的热电子效应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另一方面,由于前栅为普通的多晶硅栅,可以得到很高的驱动电流,从而容易实现低漏电,高驱动的良好性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出详细描述。图1为传统双栅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准双栅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示意图。1---前栅 2—栅氧 3—源、漏区 4---体 5---后栅 6---隔离区图3为两个不同的控制栅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具体实施实例参考图2,本专利技术准双栅场效应晶体管包括源区3、漏区3、隔离区6、体4以及前栅1、后栅5,源、漏区3与体4之间设有隔离区6,前栅1为多晶硅,前栅1与体4之间设有一层栅氧2,后栅5为掺杂的单晶硅,后栅5与体4直接连接,形成P-N结。由于后栅与体之间连接,体的宽度可控制在前、后栅长度的3/5~1范围,隔离区的宽度也可为前、后栅的长度的2~4倍,隔离区的长度可控制在前、后栅的长度的1~1.5倍。本专利技术的设计参数如下以前、后栅长度为15nm的准双栅场效应晶体管为例,其中体的长度为15nm,体的宽度为12nm,体掺杂杂质为硼,形成P-掺杂效果,掺杂浓度为1×1013cm-3~1×1017cm-3之间;隔离区的宽度为30nm;隔离区的长度为20nm,隔离区掺杂浓度可大于1×1019cm-3,掺杂效果为N+;源漏区长度为80nm,源漏区的宽度为200nm,源漏区掺杂形成N+区,掺杂浓度为大于1×1020cm-3。前、后栅掺杂浓度可高于1×1020cm-3,掺杂效果为P+。前栅与体之间设置的栅氧,栅氧厚度为1nm。根据上述准双栅场效应晶体管的设计参数,采用4英寸400微米厚的N型<100>单抛光单晶硅片,电阻率2-4Ωcm,制备准双栅场效应晶体管的工艺过程及参数如下1、硅片清洗后进行氧化,二氧化硅的厚度为30-40nm,淀积100-150nm氮化硅刻蚀凹槽,凹槽的宽度为40nm,注入杂质硼,形成背栅N+区,退火后,形成1.0×1020厘米-3,且离单晶硅表面30nm;进行阈值调整注入磷,注入深度为30nm,形成浓度为1×1015cm-3的体轻掺杂区;这两个不同的掺杂形成本专利技术器件的特色栅控结构——p-n结;2、栅氧化1纳米,淀积多晶硅160nm,掺杂杂质硼,退火后达到P+栅控区;3、化学抛光磨平至氮化硅;腐蚀氮化硅,清洗干净;4、注入杂质磷,退火后达到1.0×1020cm-3N+区,形成器件的源漏区;5、淀积钝化层,开接触孔,金属布线;6、淀积保护层,封装。与传统的FinFET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两个不同类型的控制栅,图3给出了两个不同的控制栅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个不同的栅的不同作用,其中后栅(P-N结栅)用来耗尽沟道区,抑制泄漏电流;前栅用来在沟道区产生反型层,产生大的驱动电流。模拟中采用流体动力学和量子效应模型;复合模型采用了SRH、Auger、Band2band和Avalanche模型;迁移率模型采用了doping Dependence、Highfield saturation、Enormal和PhuMob模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准双栅场效应晶体管,包括:源、漏区、体以及前、后栅,源、漏区与体之间设有隔离区,其特征在于:前栅为多晶硅,前栅与体之间通过栅氧连接,后栅为掺杂的单晶硅,后栅与体固定连接,形成P-N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准双栅场效应晶体管,包括源、漏区、体以及前、后栅,源、漏区与体之间设有隔离区,其特征在于前栅为多晶硅,前栅与体之间通过栅氧连接,后栅为掺杂的单晶硅,后栅与体固定连接,形成P-N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准双栅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体的宽度控制在前、后栅长度的3/5~1范围。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准双栅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隔离区的宽度为前、后栅的长度的2~4倍。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准双栅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隔离区的长度控制在前、后栅的长度的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刚黄如张兴王阳元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