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3705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线束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束,旨在解决发泡线束的导线存在外漏的问题。该线束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线束本体、缠绕层和包覆层,通过在缠绕层远离线束本体的一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撑件,并将至少部分包覆层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支撑件之间的区域内,有利于线束本体在注塑模具内居中设置,从而在线束本体外侧形成较为均匀的包覆层,以避免线束本体外漏。以避免线束本体外漏。以避免线束本体外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束


[0001]本技术涉及线束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线束。

技术介绍

[0002]发泡线束是使用发泡材料包覆于在导线外,替代传统波纹管或缠绕层包覆物,形成的一体式线束。
[0003]发泡线束在生产时,首先将导线使用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或布基缠绕层花缠,然后放入发泡模具中注塑,使导线外侧包覆一层包覆层,包覆层的材料一般选用橡胶。为避免发泡线束的导线外漏,在发泡模具中设置卡线槽,并将卡线槽的底壁设置为凹凸不平,以实现在导线的外部形成包覆层。
[0004]然而,上述发泡线束的导线存在外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线束,旨在解决发泡线束的导线存在外漏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线束,包括线束本体,线束本体外侧包覆有缠绕层,缠绕层外侧包覆有包覆层;
[0007]缠绕层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撑件,多个第一支撑件间隔设置在缠绕层远离线束本体的一面上;
[0008]至少部分包覆层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支撑件之间的区域内。
[0009]本技术提供的线束,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线束本体、缠绕层和包覆层,通过在缠绕层远离线束本体的一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撑件,并将至少部分包覆层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支撑件之间的区域内,有利于线束本体在注塑模具内居中设置,从而在线束本体外侧形成较为均匀的包覆层,以避免线束本体外漏。
[0010]在上述的线束中,可选的是,第一支撑件为凸起部,凸起部至少部分表面为曲面。
[0011]这样设置有利于降低或避免线束本体的外漏风险;还有利于使注塑后所形成包覆层更加稳定可靠。
[0012]在上述的线束中,可选的是,还包括第二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为环状件,第二支撑件的内部形成有环状区,包覆有缠绕层的线束本体位于环状区内,第二支撑件与缠绕层的外部之间具有间隙;至少部分包覆层位于间隙内。
[0013]这样设置有利于缠绕层位于注塑模具内的居中位置,降低或避免线束本体的外漏风险;还可以提高缠绕层与第二支撑件之间的支撑强度与连接强度,进而提升注塑成型后的线束的使用性能。
[0014]在上述的线束中,可选的是,第二支撑件为多个,多个第二支撑件沿线束本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
[0015]这样设置可以在线束本体的整个延伸方向对线束本体进行有效支撑,从而保证在线束本体的整个延伸方向上在注塑模具内都可以居中设置,从而降低注塑成型后的线束存
在线束本体外漏的风险。
[0016]在上述的线束中,可选的是,线束本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干线和支线;
[0017]缠绕层螺旋缠绕在干线上,沿干线的延伸方向,相邻两圈缠绕层之间具有间隔;
[0018]和/或,缠绕层螺旋缠绕在支线上,沿支线的延伸方向,相邻两圈缠绕层之间至少部分重叠;
[0019]和/或,缠绕层螺旋缠绕在支线与干线的连接处,相邻两圈缠绕层之间至少部分重叠。
[0020]这样设置可以提高线束本体固定的可靠性,进而降低或避免线束本体的外漏风险。
[0021]在上述的线束中,可选的是,在干线上,相邻两个第二支撑件之间的间隔范围为100

150mm;
[0022]和/或,在支线上,相邻两个第二支撑件之间的间隔范围为200

300mm。
[0023]这样设置可以避免第二支撑件数量过少,导致漏线风险增大的问题;还可以避免第二支撑件数量过多,导致第二支撑件的材料成本和在注塑模具中布设时间成本增加的问题。
[0024]在上述的线束中,可选的是,第二支撑件包括开口,开口形成用于安装线束本体至第二支撑件的环状区内的安装口;开口处设置有封挡部,封挡部可开启地覆盖开口;这样设置不仅可以提高线束本体的装配效率,还可以提高线束本体的在注塑模具内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形成均匀的包覆层,降低或避免漏线风险。
[0025]第二支撑件的至少部分外壁面为平面,平面形成第二支撑件的支撑部。这样设置可以使得注塑成型后线束本体外部形成的包覆层更加均匀。
[0026]在上述的线束中,可选的是,第二支撑件的宽度范围为8

12mm;这样设置可以避免第二支撑件的宽度过小,导致线束本体的稳定性较差,还可以避免第二支撑件的宽度过大,增加第二支撑件的材料成本以及线束本体的安装难度。
[0027]和/或,第二支撑件的支撑部的厚度范围为2

3mm;这样设置可以避免支撑部的厚度过小或过大,导致线束本体难以处于注塑模具的居中位置,容易发生漏线风险。
[0028]和/或,第二支撑件的除支撑部的其余部分的厚度范围均为1

2mm。这样设置可以避免除支撑部的其余部分的厚度过小,导致注塑形成的包覆层过薄,容易发生漏线风险,还可以避免除支撑部的其余部分的厚度过大,导致注塑形成的包覆层过厚,不仅增加注塑材料的成本,还会降低线束的折弯性能。
[0029]在上述的线束中,可选的是,凸起部的凸起高度的范围为1.5

2.5mm。这样设置可以避免凸起部的凸起高度过小,导致注塑形成的包覆层过薄,容易发生漏线风险,还可以避免凸起部的凸起高度过大,导致注塑形成的包覆层过厚,不仅增加注塑材料的成本,还会降低线束的折弯性能。
[0030]在上述的线束中,可选的是,包覆层包括塑料层或橡胶层;这样设置有利于通过注塑工艺在线束本体外部形成稳定、可靠、无相互反应的包覆层,从而降低或避免线束本体的外漏风险,提高注塑成型的线束的使用性能。
[0031]和/或,缠绕层包括绝缘层。这样设置可以起到电气绝缘的作用,把线束本体的电流限制在线束本体内。
[0032]本技术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技术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00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线束的剖面图;
[003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线束的第二支撑件的正视图;
[003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线束的第二支撑件的左视图;
[003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线束的缠绕层(含第一支撑件)的正视图。
[0038]附图标记说明:
[0039]10

金属线;
[0040]20

绝缘层;
[0041]30

缠绕层;
[0042]40

第一支撑件;
[0043]50

第二支撑件;...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线束本体,所述线束本体外侧包覆有缠绕层,所述缠绕层外侧包覆有包覆层;所述缠绕层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撑件,多个所述第一支撑件间隔设置在所述缠绕层远离所述线束本体的一面上;至少部分所述包覆层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的区域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为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至少部分表面为曲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为环状件,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内部形成有环状区,包覆有缠绕层的所述线束本体位于所述环状区内,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缠绕层的外部之间具有间隙;至少部分所述包覆层位于所述间隙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支撑件沿所述线束本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本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干线和支线;所述缠绕层螺旋缠绕在所述干线上,沿所述干线的延伸方向,相邻两圈所述缠绕层之间具有间隔;和/或,所述缠绕层螺旋缠绕在所述支线上,沿所述支线的延伸方向,相邻两圈所述缠绕层之间至少部分重叠;和/或,所述缠绕层螺旋缠绕在所述支线与所述干线的连接处,相邻两圈所述缠绕层之间至少部分重叠。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岩贾小丽卢元辉李增增张鹏涛宋大伟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