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振子封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0709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晶体振子封装结构,其包括封装基座、谐振晶体片与顶盖。封装基座的顶部具有凹槽,封装基座的侧壁环绕凹槽。谐振晶体片包括边框区、U形连接区、谐振区与第一连接臂。U形连接区连接谐振区的边缘与边框区之间,U形连接区的凹口与互相垂直的两个内侧壁朝向谐振区,第一连接臂连接U形连接区与边框区之间,边框区设于封装基座的侧壁上。顶盖设于边框区上,以遮蔽凹槽、U形连接区、谐振区与第一连接臂。本发明专利技术形成U形连接区在边框区与谐振区之间,以避免外界机械性震动或瞬间冲击传递至谐振晶体片,并稳定谐振频率。并稳定谐振频率。并稳定谐振频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晶体振子封装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封装结构,且特别关于一种晶体振子封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石英元件具有稳定的压电特性,能够提供精准且宽广的参考频率、时脉控制、定时功能与过滤噪声等功能,此外,石英元件也能做为振动及压力等传感器,以及重要的光学元件;因此,对于电子产品而言,石英元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0003]图1为现有技术的石英振动器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石英振动器1由石英振动器元件10和作为覆盖石英振动器元件10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构成。石英振动器元件10由石英基板构成。在石英振动器元件10的上、下表面形成有激振电极13、14,且石英振动器元件10具有主振动部与包围主振动部的支撑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例如由诸如蓝板玻璃(blue plate glass)的通用玻璃制成。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在其外围分别具有外围形成的突起。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在突出部处结合到支撑部,从而将石英振动器元件10夹在其间。由于支撑部占石英振动器元件10的面积比例较高,导致外界机械性震动或瞬间冲击传递至主振动部,导致石英振动器1的振动频率不稳定。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在针对上述的困扰,提出一种晶体振子封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所产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晶体振子封装结构,其避免外界机械性震动或瞬间冲击传递至谐振晶体片,并稳定谐振频率。
[000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晶体振子封装结构,其包括一封装基座、一谐振晶体片与一顶盖。封装基座的顶部具有一凹槽,封装基座的侧壁环绕凹槽。谐振晶体片包括一边框区、至少一个U形连接区、一谐振区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臂。U形连接区连接谐振区的边缘与边框区之间,U形连接区的凹口(notch)与互相垂直的两个内侧壁朝向谐振区,第一连接臂连接U形连接区与边框区之间,边框区设于封装基座的侧壁上。顶盖设于边框区上,以遮蔽凹槽、U形连接区、谐振区与第一连接臂。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晶体振子封装结构还包括一第一电极层、一第二电极层、一第一密封环、一第二密封环与多个导电接垫。第一电极层设于第一连接臂、U形连接区与谐振区的底面,第一电极层电性连接谐振区。第二电极层设于第一连接臂、U形连接区与谐振区的顶面,第二电极层电性连接谐振区。第一密封环设于封装基座的侧壁与边框区之间,第二密封环设于边框区与顶盖之间,所有导电接垫设于封装基座的底面。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U形连接区包括一第二连接臂、一第三连接臂与一第四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连接谐振区的边缘。第三连接臂具有第三端与第四端,第三连接臂的第三端连接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第三连接臂垂直连接第二连接臂。第四连接臂具有第五端与第六端,第四连接臂的第五端连接第三连接臂
的第四端,第四连接臂的第六端连接第一连接臂,第四连接臂垂直连接第三连接臂与第一连接臂。凹口位于第二连接臂与第四连接臂之间,第三连接臂与第四连接臂具有朝向谐振区的内侧壁,第四连接臂与谐振区重叠一区域,此区域位于一第一直线与一第二直线之间,第一直线平行第二直线,第一直线重叠谐振区的边缘,第二直线重叠第一连接臂远离第四连接臂的侧边。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谐振区为长方形,第四连接臂平行长方形的长边,第一直线重叠长方形靠近第三连接臂的短边,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为D1,长边的长度为L,D1=L
×
C1,0<C1<1。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谐振区为长方形,第四连接臂平行长方形的短边,第一直线重叠长方形靠近第三连接臂的长边,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为D2,短边的长度为W,D2=W
×
C2,0<C2<1。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谐振区为椭圆形,第四连接臂平行椭圆形的长轴,第一直线重叠椭圆形最靠近第三连接臂的位置,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为D1,长轴的长度为L,D1=L
×
C1,0<C1<1。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谐振区为椭圆形,第四连接臂平行椭圆形的短轴,第一直线重叠椭圆形最靠近第三连接臂的位置,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为D2,短轴的长度为W,D2=W
×
C2,0<C2<1。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谐振区为圆形,第四连接臂平行圆形的直径,第一直线重叠圆形最靠近第三连接臂的位置,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为D,直径的长度为R,D=R
×
C,0<C<1。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U形连接区包括两个U形连接区,至少一个第一连接臂包括两个第一连接臂,两个第一连接臂分别连接两个U形连接区,两个U形连接区以谐振区为中心对称设置。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边框区、第一连接臂、U形连接区与谐振区为一体成型。
[0016]基于上述,晶体振子封装结构形成U形连接区在边框区与谐振区之间,且U形连接区的凹口与互相垂直的两个内侧壁朝向谐振区,以避免外界机械性震动或瞬间冲击传递至谐振区,并稳定谐振频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现有技术的石英振动器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晶体振子封装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晶体振子封装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0020]图4至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谐振晶体片的各种实施例的结构俯视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1

石英振动器;10

石英振动器元件;11

第一壳体;12

第二壳体;13

激振电极;14

激振电极;2

晶体振子封装结构;20

封装基座;200

凹槽;21

谐振晶体片;210

边框区;211

U形连接区;2111

第二连接臂;2112

第三连接臂;2113

第四连接臂;212

谐振区;213

第一连接臂;22

顶盖;23

第一电极层;24

第二电极层;25

第一密封环;26

第二密封环;27

导电接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将通过下文配合相关图式进一步加以解说。尽可能的,于图式与说明书中,相同标号代表相同或相似构件。于图式中,基于简化与方便标示,形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晶体振子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封装基座,其顶部具有一凹槽,所述封装基座的侧壁环绕所述凹槽;一谐振晶体片,包括一边框区、至少一个U形连接区、一谐振区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臂,其中所述至少一个U形连接区连接所述谐振区的边缘与所述边框区之间,所述至少一个U形连接区的凹口与互相垂直的两个内侧壁朝向所述谐振区,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臂连接所述至少一个U形连接区与所述边框区之间,所述边框区设于所述封装基座的所述侧壁上;以及一顶盖,设于所述边框区上,以遮蔽所述凹槽、所述至少一个U形连接区、所述谐振区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振子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电极层,设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臂、所述至少一个U形连接区与所述谐振区的底面,所述第一电极层电性连接所述谐振区;一第二电极层,设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臂、所述至少一个U形连接区与所述谐振区的顶面,所述第二电极层电性连接所述谐振区;一第一密封环,设于所述封装基座的所述侧壁与所述边框区之间;一第二密封环,设于所述边框区与所述顶盖之间;以及多个导电接垫,设于所述封装基座的底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振子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U形连接区包括:一第二连接臂,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谐振区的所述边缘;一第三连接臂,具有第三端与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三连接臂垂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以及一第四连接臂,具有第五端与第六端,所述第五端连接所述第四端,所述第六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四连接臂垂直连接所述第三连接臂与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凹口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四连接臂之间,所述第三连接臂与所述第四连接臂具有朝向所述谐振区的内侧壁,所述第四连接臂与所述谐振区重叠一区域,所述区域位于一第一直线与一第二直线之间,所述第一直线平行所述第二直线,所述第一直线重叠所述谐振区的所述边缘,所述第二直线重叠所述第一连接臂远离所述第四连接臂的侧边。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晶体振子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区为长方形,所述第四连接臂平行所述长方形的长边,所述第一直线重叠所述长方形靠近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子修郑莉慧罗韋晨林宗德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晶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