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以及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包含使用高介电常数物质或铁电物质作为介电膜的电容器的半导体器件以及制造该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技术介绍
最近,使用高介电常数物质或铁电物质作为电容器的介电膜已经引起人们注意。然而,在简单地使用高介电常数物质及铁电物质作为电容器的介电膜时,介电膜中的氧在介电膜形成后的随后步骤中经常会被氢还原,因此电容器通常不能具有良好的电学特性。当层间绝缘膜等所包含的水到达电容器时,介电膜中的氧会被氢还原,因此电容器不能具有良好的电学特性。作为防止介电膜受到氢与水破坏的方法,有人提出了形成覆盖电容器的氧化铝膜的技术、以及在形成于电容器上的层间绝缘膜(iner-layer insulationfilm)上形成氧化铝膜的技术。氧化铝膜具有防止氢与水扩散的功能。因此,上述提出的技术可以阻止氢与水到达介电膜,由此可以防止介电膜受到氢与水的破坏。例如,专利参考文献1与2中提出了这些技术。下述参考文献公开了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介绍
。日本专利申请未审查公开号2002-176149的说明书。日本专利申请未审查公开号2003-197878的说明书。日本专利申请未审查公开号2003-100994的说明书。日本专利号3114710的说明书。日本专利申请未审查公开号2003-229542的说明书。然而,在简单地制造氧化铝膜中,难以确实可靠地防止介电膜受到氢和水的破坏。介电膜受到氢和水的破坏降低了制造产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且制造产量高的包括电容器的半导体器件以及制造该半导体器件的方法。根据本专利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晶体管,包含:形成在半导体衬底上的栅电极,且该半导体衬底与该栅电极之间形成有栅极绝缘膜;以及在该栅电极两侧的该半导体衬底内形成的源/漏扩散层; 第一绝缘膜,其形成在该半导体衬底与该晶体管上;第一 导电塞,其掩埋在形成的、下至该源/漏扩散层的第一接触孔内;电容器,其形成在该第一绝缘膜上,且该电容器包含下电极、形成在该下电极上的介电膜及形成在该介电膜上的上电极;第一氢扩散阻止膜,其形成在该第一绝缘膜上,覆盖该电容器,用于 阻止氢的扩散;第二绝缘膜,其形成在该第一氢扩散阻止膜上,该第二绝缘膜的表面被平坦化;第二氢扩散阻止膜,其形成在该第二绝缘膜上,用于防止氢的扩散;第二导电塞,其掩埋在形成的、下至该下电极或该上电极的第二接触孔内; 第三导电塞,其掩埋在形成的、下至该第一导电塞的第三接触孔内;以及互连件,其形成在该第二氢扩散阻止膜上,并连接至该第二导电塞或该第三导电塞。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4-6-28 2004-189365;JP 2004-11-15 2004-3304381.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晶体管,包含形成在半导体衬底上的栅电极,且该半导体衬底与该栅电极之间形成有栅极绝缘膜;以及在该栅电极两侧的该半导体衬底内形成的源/漏扩散层;第一绝缘膜,其形成在该半导体衬底与该晶体管上;第一导电塞,其掩埋在形成的、下至该源/漏扩散层的第一接触孔内;电容器,其形成在该第一绝缘膜上,且该电容器包含下电极、形成在该下电极上的介电膜及形成在该介电膜上的上电极;第一氢扩散阻止膜,其形成在该第一绝缘膜上,覆盖该电容器,用于阻止氢的扩散;第二绝缘膜,其形成在该第一氢扩散阻止膜上,该第二绝缘膜的表面被平坦化;第二氢扩散阻止膜,其形成在该第二绝缘膜上,用于防止氢的扩散;第二导电塞,其掩埋在形成的、下至该下电极或该上电极的第二接触孔内;第三导电塞,其掩埋在形成的、下至该第一导电塞的第三接触孔内;以及互连件,其形成在该第二氢扩散阻止膜上,并连接至该第二导电塞或该第三导电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该第二氢扩散阻止膜是层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该半导体器件还包括第三绝缘膜,其形成在该第二氢扩散阻止膜之上且位于该互连件之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该第二绝缘膜是无机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该无机膜为氧化硅膜。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该半导体器件还包括第三绝缘膜,其形成在该第一绝缘膜之上且位于该第一氢扩散阻止膜之下。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该半导体器件还包括直接形成在该第二接触孔内的该上电极或该下电极上的TiN膜;且其中,该第二导电塞被掩埋在形成有该TiN膜的该第二接触孔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该第二导电塞由钨形成。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该半导体器件还包括第三绝缘膜,其形成在该第二绝缘膜和该互连件上,该第三绝缘膜的表面被平坦化;第三氢扩散阻止膜,其形成在该第三绝缘膜上,用于防止氢的扩散;及形成在该第三氢扩散阻止膜上的另一互连件。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该第二氢扩散阻止膜包含金属氧化物膜。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该金属氧化物膜为氧化铝膜、氧化钛膜或氧化钽膜。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该第二氢扩散阻止膜包含氮化硅膜或氮氧化硅膜。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该介电膜为铁电膜或高介电常数膜。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该铁电膜为PbZr1-xTixO3膜、Pb1-XLaXZr1-YTiYO3膜、SrBi2(TaXNb1-X)2O9膜或Bi4Ti2O12膜。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该高介电常数膜为(BaSr)TiO3膜、SrTiO3膜或Ta2O5膜。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该第二氢扩散阻止膜的膜应力为5×108dyn/cm2或更小。17.一种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栅电极,且该半导体衬底与该栅电极之间形成有栅极绝缘膜;在该栅电极两侧的该半导体衬底内形成源/漏扩散层;在该半导体衬底、该栅电极与该源/漏扩散层上形成第一绝缘膜;在该第一绝缘膜内形成下至该源/漏扩散层的第一接触孔;在该第一接触孔内掩埋第一导电塞;在该第一绝缘膜上形成电容器,该电容器包含下电极、形成在该下电极上的介电膜及形成在该介电膜上的上电极;在该第一绝缘膜与该电容器上形成用于阻止氢扩散的第一氢扩散阻止膜;在该第一氢扩散阻止膜上形成第二绝缘膜;抛光该第二绝缘膜的表面,以平坦化该第二绝缘膜的该表面;在该第二绝缘膜上形成用于防止氢扩散的第二氢扩散阻止膜;在该第一氢扩散阻止膜、该第二绝缘膜及该第二氢扩散阻止膜内形成下至该下电极或该上电极的第二接触孔;在该第一氢扩散阻止膜、该第二绝缘膜及该第二氢扩散阻止膜内形成下至该第一导电塞的第三接触孔;在该第二接触孔内掩埋第二导电塞,并在该第三接触孔内掩埋第三导电塞;在该第二氢扩散阻止膜上形成与该第二导电塞或该第三导电塞接触的互连件。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其中在形成该第二绝缘膜的步骤之后且在形成该第二氢扩散阻止膜的步骤之前,还包括进行热处理的步骤。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其中在进行热处理的该步骤中,该热处理是在使用至少N2O气体产生的等离子气氛中进行。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其中在进行热处理的步骤之后且在形成该第二氢扩散阻止膜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使该第二绝缘膜暴露在使用至少N2O气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井孝一,菊池秀明,佐次田直也,尾崎康孝,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