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气体循环功能的真空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5856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9 2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气体循环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气体循环功能的真空发生器,所述真空发生器本体上设有进气口、排气口和真空口,所述排气口后端连接有集气腔,所述进气口上设有主进气口和辅进气口,所述主进气口连接外界,所述辅进气口连接集气腔输出端,所述辅进气口与集气腔输出端之间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靠近辅进气口处依次设有气动单向阀和增压阀,通过设置连接管连接辅进气口和集气腔同时配合单向阀,可以实现排出废气的循环利用,通过设置在连接管上的排气通孔,可以在不需要进行废气循环利用时将废气及时排出集气腔,密封端盖可以方便将过滤网取出后及时更换。换。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气体循环功能的真空发生器


[0001]本技术涉及气体循环利用
,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气体循环功能的真空发生器。

技术介绍

[0002]真空发生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喷管高速喷射压缩空气,在喷管出口形成射流,产生卷吸流动。在卷吸作用下,使得喷管出口周围的空气不断地被抽吸走,使吸附腔内的压力降至大气压以下,形成一定真空度,现有技术中往往直接将真空发生器排出的压缩空气排放掉,一方面,压缩空气的排放声音较大在车间内产生影响恶劣的噪音干扰,另一方面,通过动力能源产生的压缩空气直接排放掉会浪费能源,如果能将这些直接排放的压缩空气再次利用起来,将会大大减少能源消耗,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噪音问题。
[0003]因此,需要一种具有气体循环功能的真空发生器,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气体循环功能的真空发生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排出的废气直接排放至外界浪费掉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气体循环功能的真空发生器,包括真空发生器本体,所述真空发生器本体上设有进气口、排气口和真空口,所述排气口后端连接有集气腔,所述进气口上设有主进气口和辅进气口,所述主进气口连接外界,所述辅进气口连接集气腔输出端,所述辅进气口与集气腔输出端之间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靠近辅进气口处依次设有气动单向阀和增压阀。
[0006]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上设有多个排气通孔,所述连接管上还滑动连接有气管罩,所述气管罩和连接管接触面为形成密封配合,所述气管罩尺寸可以覆盖所有排气通孔。
[0007]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进气口与辅进气口之间呈“卜”形设置。
[0008]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气腔上端设有密封端盖,所述密封端盖下端通过连杆连接有过滤网。
[0009]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气腔内壁上设有隔音棉。
[0010]如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具有气体循环功能的真空发生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1、本技术通过设置连接管连接辅进气口和集气腔同时配合单向阀,可以实现排出废气的循环利用。
[0012]2、通过设置在连接管上的排气通孔,可以在不需要进行废气循环利用时将废气及时排出集气腔,密封端盖可以方便将过滤网取出后及时更换。
附图说明
[0013]图1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具有气体循环功能的真空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具有气体循环功能的真空发生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5]元件标号说明
[0016]1‑
真空发生器本体;2

进气口;3

排气口;4

真空口;5

集气腔;6

隔音棉;201

主进气口;202

辅进气口;501

连接管;502

气动单向阀;503

增压阀;504

密封端盖;505

连杆;506

过滤网;507

排气通孔;508

气管罩。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18]请参阅图1至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19]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气体循环功能的真空发生器,包括真空发生器本体1,真空发生器本体1上设有进气口2、排气口3和真空口4,排气口3后端连接有集气腔5,进气口2上设有主进气口201和辅进气口202,主进气口201连接外界,所述辅进气口202连接集气腔5输出端,辅进气口202与集气腔5输出端之间设有连接管501,连接管501靠近辅进气口202处依次设有气动单向阀502和增压阀503。
[0020]集气腔5上端设有密封端盖504,密封端盖504下端通过连杆505连接有过滤网506,主进气口201与辅进气口202之间呈“卜”形设置,辅进气口202在主进气口201端朝向排气口3方向,连接管501上设有多个排气通孔507,连接管501上还滑动连接有气管罩508,气管罩508和连接管501接触面为密封配合,可以为橡胶材质等,集气腔5内壁上设有隔音棉6。
[0021]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在正常启动真空发生器本体1后,气动单向阀502和增压阀503处于关闭状态,气管罩508移动至远离排气通孔507一端,当气体通过真空发生器本体1后,产生的废气进入集气腔5内,通过集气腔5内的隔音棉6对产生的噪音进行一定降噪处理,然后通过集气腔5输出端的连接管501排出,在连接管501上的排气通孔507将降噪处理后的废气排出连接管501;
[0022]当需要对气体进行循环利用时,将气动单向阀502和增压阀503打开,气管罩508移动至排气通孔507上,且覆盖排气通孔507,当气体通过真空发生器本体1后产生的废气经过降噪处理后,沿连接管501流动后,通过气动单向阀502进入辅进气口202后,再进入真空发生器本体1进行使用,当需要增大主进气口201处的气体流量时,通过增压阀503加大循环系
统中废气的流动速度,配合主进气口201实现气体流量的增大,过滤网506可以将真空发生器本体1工作过程中吸入的杂质过滤,通过密封端盖504及时将过滤网506取出进行更换。
[0023]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设置连接管连接辅进气口和集气腔同时配合单向阀,可以实现排出废气的循环利用,通过设置在连接管上的排气通孔,可以在不需要进行废气循环利用时将废气及时排出集气腔,密封端盖可以方便将过滤网取出后及时更换。所以,本技术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0024]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气体循环功能的真空发生器,包括真空发生器本体,所述真空发生器本体上设有进气口、排气口和真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后端连接有集气腔,所述进气口上设有主进气口和辅进气口,所述主进气口连接外界,所述辅进气口连接集气腔输出端,所述辅进气口与集气腔输出端之间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靠近辅进气口处依次设有气动单向阀和增压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气体循环功能的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上设有多个排气通孔,所述连接管上还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有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湘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