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94014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介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第二基板包括有交错的第一导电线与共同电极,而交错区外的第一导电线位于第二基板与像素电极之间,并且被像素电极在第二基板的投影所覆盖,以及开关元件分别与第一导电线和第二导电线连接,另外,介电层介于像素电极和第二基板之间,并覆盖第一导电线、共同电极线、和第二导电线。由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可以防止因寄生电容大小不同而造成的亮度不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晶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平面显示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根据驱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二大类:被动式驱动及主动式驱动技术。被动式驱动是由行列矩阵式的扫描电极和数据电极,直接运用与扫描信号同步的方式,由外部电压来驱动各像素内的液晶。但是,当画面密度愈高时,扫描线数就愈多,这将造成显示对比值的降低。而主动矩阵的驱动方式是运用薄膜晶体管或金属绝缘层金属二极管,利用扫描法来选择任意一个像素(pixel)的开与关。因此,得到良好的显示画质和清晰度。传统的液晶显示器大多是如图1所示将源极线60置于像素电极3的正下方。理想地,虽然源极线和像素电极间会产生寄生电容,但是当相邻的像素电极和源极线的重叠部分相等时,寄生电容也会相同,因此供给各个像素电极的电压仍然相同,各个像素的亮度理想状态下应是均匀的(参考图1a)。然而,实际上源极线60和像素电极3的重叠部分却常常会因为制作过程的缺陷而未对准(misalign)(参考图1b),使得相邻的像素电极与源极线之间的重叠区域左右不相同,因而产生不同大小的寄生电容。-->因此当面板上的电压变化经由寄生电容影响到显示电极电压的正确性时,就会产生亮度不均(Mura)的现象,进而影响图像显示的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为改善上述现有液晶显示装置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以及介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第二基板包括多个像素电极、多个第一导电线、多个第二导电线、多个共同电极线、多个开关元件、以及介电层。第二基板的第一导电线与共同电极在一交错区交错,而交错区外的第一导电线位于第二基板与像素电极之间,并且被像素电极在第二基板的投影所覆盖。另外,第二基板上的开关元件分别与第一导电线和第二导电线连接。介电层介于像素电极和第二基板之间,并覆盖第一导电线、共同电极线、和第二导电线。由此,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得到相同大小的寄生电容,从而防止因寄生电容大小的不同而造成的亮度不均。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导电线与第一导电线可以任意排列,优选地,为互相垂直。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导电线与共同电极线可任意排列,优选地,为互相平行。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导电线被像素电极的投影所覆盖,优选地,同一第一导电线被相邻的所述像素电极所覆盖。上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同一第一导电线被相邻的所述像素电极所覆盖的面积大小没有限制,优选地,为长度相同或面积相同。-->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还包含多个第三导电线,其在第二基板的投影与相邻像素电极间的间隙在第二基板的投影相重叠。优选地,第三导电线投影大于相邻像素电极间的间隙的投影。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第三导电线的材质可为任何常用的导电材质,优选地,为铬或其它具有遮光效果的导电材质。由此,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多了一导电线帮助电流传输,同时又不会占据额外的光穿透面积。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可为薄膜晶体管(TFT)或他等效的开关元件,其共同电极可为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或其它常用的导电物质,其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可为玻璃或其它常用的物质。附图说明图1a和图1b是常用液晶显示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俯视图;以及图3是图2的侧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第一基板1         第二基板2        像素电极3第一导电线4       第二导电线5      共同电极线6第三导电线7       介电层10         薄膜晶体管11源极线60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2,图2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优选实施例的俯视图。同时,请参阅图3,图3是图2的侧视图。图中显示的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第一基板1、一第二基板2,以及一液晶层,液晶层介于第一基板1与第二基板2之间,其中,第二基板包括有多个-->像素电极3、多个第一导电线4、多个第二导电线5、多个共同电极线6、多个第三导电线7、多个薄膜晶体管11、以及介电层10。其中,第一导线为数据线,用以传送数据电压至薄膜晶体管11的源极。第二导线为扫瞄线,用以传送扫瞄信号至薄膜晶体管11的栅极。第三导电线7为辅助电容用电极线及共同电极线,设置于像素电极的下方。所述第一导线基本上沿着像素电极的边缘配置,但在像素电极的中间部位交错至邻近像素电极。而第一导电线在交错区之外,全部被像素电极所覆盖,且像素电极与第一导电线间夹置有一介电层。在第二基板2上,第一导电线4与第二导电线5垂直,第二导电线5与共同电极线6平行,而薄膜晶体管(TFT)11则分别与第一导电线4和第二导电线5连接。然而,为了解决常用液晶装置中因源极线和像素电极未对准(misalign),相邻像素间的源极线和像素电极重叠面积不相同,造成寄生电容不相同,从而产生的亮度不均(Mura)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特别将第二基板上的第一导电线4与共同电极6交错,交错区外的同一第一导电线4位于第二基板2与像素电极3之间,并且被相邻的像素电极3完全覆盖,且相邻的像素电极3所覆盖的第一导电线4面积相同。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导电线4被像素电极3完全覆盖。由此,本专利技术的每个像素电极均可获到相同的寄生电容,使亮度均匀。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导电线4除了在交错区以外之处,源极线完全被像素电极3覆盖或完全被相邻的像素电极3所覆盖。这样,由于制作过程中未对准所导致的因为源极线与像素电极重叠面积差异所引起的寄生电容差异值,特别是相邻像素电极的寄生电容差异值,可以降到最低。因为寄生电容差异值降低,所以通过电流或电压时,相邻像素电极间的电压差异可以降到最低,从而均匀化像素电极的亮度。这种效果,在源极线与相邻像素电极下重叠面积及长度相等时(例如本优选实施例),更加明显。-->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三导电线7为遮光的材质,其在第二基板2的投影和相邻像素电极3之间隙的投影相重叠,或略大一点。这样,第三导电线可作为像素电极3之间隙的黑色遮光层,同时又不会减少额外的光穿透面积。因此,本液晶显示装置除了可多一额外的导电线帮助电流传输,同时又不会减少液晶面板的开口率。另外,介电层10位于第二基板2与像素电极3之间,且第一导电线4、共同电极线6、第二导电线5和第三导电线7被介电层10所覆盖。共同电极6为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所述第一基板1和第二基板2为玻璃。上述实施例仅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专利技术所主张之权利范围自应以权利要求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第一基板(1);一第二基板(2),所述第二基板(2)具有多个像素电极(3)、多个第一导电线(4)、多个第二导电线(5)、多个共同电极线(6)、多个开关元件(7)以及一介电层(10);其中,所述共同电 极(6)在该第二基板(2)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导电线(4)在该第二基板(2)的投影在一交错区交错,所述开关元件(11)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线(4)和所述第二导电线(5)连接,所述介电层(10)位于所述第二基板(2)与所述像素电极(3)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导电线(4)、所述共同电极线(6)、和所述第二导电线(5)被所述介电层(10)所覆盖;以及一液晶层(20),夹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与所述第二基板(2)之间;其中,该交错区外的所述第一导电线(4)夹置于所述第二基板(2 )与所述像素电极(3)之间,所述第一导电线(4)被所述像素电极3在所述第二基板2的投影所覆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第一基板(1);一第二基板(2),所述第二基板(2)具有多个像素电极(3)、多个第一导电线(4)、多个第二导电线(5)、多个共同电极线(6)、多个开关元件(7)以及一介电层(10);其中,所述共同电极(6)在该第二基板(2)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导电线(4)在该第二基板(2)的投影在一交错区交错,所述开关元件(11)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线(4)和所述第二导电线(5)连接,所述介电层(10)位于所述第二基板(2)与所述像素电极(3)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导电线(4)、所述共同电极线(6)、和所述第二导电线(5)被所述介电层(10)所覆盖;以及一液晶层(20),夹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与所述第二基板(2)之间;其中,该交错区外的所述第一导电线(4)夹置于所述第二基板(2)与所述像素电极(3)之间,所述第一导电线(4)被所述像素电极3在所述第二基板2的投影所覆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导电线(5)与所述第一导电线(4)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导电线(5)与所述共同电极线(6)平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锡烈
申请(专利权)人:广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