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枕式轨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84641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道床病害整治领域,其公开了一种无枕式轨道系统,其包括至少一段以薄型轨枕进行失效整治的病害段,使得钢轨在该病害段内支撑连接在薄型轨枕上,并且薄型轨枕的至少部分嵌设于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顶面开设的安装槽口中,且该薄型轨枕的嵌设厚度不大于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内最顶层道床钢筋与该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顶面间的间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无枕式轨道系统,其通过薄型轨枕结构能够对钢轨结构失效点处的快速填补,可在不破坏直埋垫板结构原有的道床钢筋的情况下还能确保轨道结构整治后的结构强度,大幅缩短无枕式轨道系统的失效整治周期,降低施工成本,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用前景和推广价值。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枕式轨道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道床病害整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枕式轨道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产业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结构的设计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便包括利用无枕式整体道床设置轨道结构的轨道交通形式。
[0003]在无枕式整体道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产品主要是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其具有良好的减振降噪效果。随着无枕式整体道床使用时间年限的增加,道床结构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问题和不足,导致无枕式整体道床失效,进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主要问题形式有轨下净空不足和扣件状态异常等。
[0004]常规的无枕式整体道床的整治系统主要是将对应的失效路段进行凿除,然后重新布置钢筋、浇注混凝土,或对道床空洞位置进行钻孔、注浆填充抬升等,在较长时间的定型后形成修补后的轨道系统。此类方法在整治过程中会对应破坏道床结构的钢筋,导致道床结构本身强度受损,降低道床的使用寿命;而混凝土的浇注需要较长时间的冷却凝固,严重延长轨道系统的整治时间,使得轨道系统无法在天窗点内完成整治工作,影响轨道系统的整体运营;而道床孔洞位置的钻孔、注浆填充抬升等工序又较为复杂,并且需要严格控制注浆填充抬升的高度,大大增加了现有轨道系统的整治工作的繁琐程度和整治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枕式轨道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无枕式轨道系统失效整治工作繁琐、整治周期长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无枕式轨道系统,包括至少一段以薄型轨枕进行失效整治的病害段,使得钢轨在该病害段内支撑连接于所述薄型轨枕上;
[0007]所述薄型轨枕的至少部分嵌设于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顶面开设的安装槽口中,且该薄型轨枕的嵌设厚度不大于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内最顶层道床钢筋与该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顶面的间距。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薄型轨枕的尺寸规格根据不同病害段的病害参数和/或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的规格参数确定,并具有多种类型可选。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薄型轨枕包括厚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埋设部和调高部;
[0010]所述埋设部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口内,用于连接所述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所述调高部突出于所述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的顶面,用于实现所述钢轨高度的调整。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薄型轨枕背离所述埋设部的一侧成对设置有轨枕挡肩。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薄型轨枕的底部突出设置有若干连接件,用于在该薄型轨枕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口后匹配连接对应的道床钢筋。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为轨枕钢筋;该轨枕钢筋的一端预埋在所述薄型轨枕内,另一端突出于所述薄型轨枕的端面。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轨枕钢筋的端部设置有弯折结构,且至少部分所述轨枕钢筋以其端部的弯折结构挂设于对应的道床钢筋上。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高部的厚度为5mm~55mm,且所述调高部的厚度等级分为5mm、15mm、25mm、35mm、45mm、55mm六级可选。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薄型轨枕以钢筋混凝土成型而成,其埋设部厚度为40mm~60mm。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薄型轨枕以复合材料制作而成,其埋设部的厚度为20mm~40mm。
[0018]上述改进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19]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1)本技术的无枕式轨道系统,其通过将失效点处设置薄型轨枕结构,利用薄型轨枕中埋设部和调高部的对应设置,并根据钢轨结构的失效情况和对应沉降情况等,进行各部位尺寸的优选设计,实现无枕式轨道系统的失效整治,避免了对整个垫板结构的更换以及失效整治时对直埋垫板内道床钢筋的破坏,保证了无枕式轨道系统失效整治后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0021](2)本技术的无枕式轨道系统,其通过轨枕主体上轨枕钢筋与直埋垫板上道床钢筋的对应设置,使得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失效整治时,轨枕主体与直埋垫板之间可以实现稳定连接,保证薄型轨枕设置后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避免预埋套管的歪斜,提升薄型轨枕设置的精度;
[0022](3)本技术的无枕式轨道系统,其通过对薄型轨枕的尺寸和材质进行优选,使得薄型轨枕在设置后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应用,并能够实现薄型轨枕对病害段的快速匹配整治,节省了安装时间,有效降低无枕式轨道系统的失效整治成本;
[0023](4)本技术的无枕式轨道系统,其结构简单,设置简便,相较于现有的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的整治方式而言,能够保证轨道结构整治后的结构强度、设置精度、使用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幅缩短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的失效整治周期,降低施工的成本,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无枕式轨道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薄型轨枕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本技术其中一种实施例中薄型轨枕在直埋垫板上的安装示意图;
[0027]图4是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中薄型轨枕在直埋垫板上的安装示意图;
[0028]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
[0029]1、薄型轨枕;101、轨枕主体;102、轨枕挡肩;103、轨枕钢筋;104、预埋套管;
[0030]2、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201、道床板体;202、道床钢筋;
[0031]3、钢轨;4、扣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枕式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段以薄型轨枕进行失效整治的病害段,使得钢轨在该病害段内支撑连接于所述薄型轨枕上;所述薄型轨枕的至少部分嵌设于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顶面开设的安装槽口中,且该薄型轨枕的嵌设厚度不大于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内最顶层道床钢筋与该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顶面的间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枕式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型轨枕的尺寸规格根据不同病害段的病害参数和/或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的规格参数确定,并具有多种类型可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枕式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型轨枕包括厚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埋设部和调高部;所述埋设部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口内,用于连接所述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所述调高部突出于所述无枕式道床直埋垫板的顶面,用于实现所述钢轨高度的调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枕式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型轨枕背离所述埋设部的一侧成对设置有轨枕挡肩。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枕式轨道系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钢马红超赵勇曾飞王春阳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坤能轨道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