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装置、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80212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热管理系统领域,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汇流板(1)和多个并行延伸的换热管(2),所述汇流板(1)内形成有冷媒流道(11)并具有与该冷媒流道(11)连通的多个安装槽(12),各个所述换热管(2)的端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槽(12)内以使得形成于该换热管(2)内的冷媒通道(21)连通所述冷媒流道(1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装置将各个换热管的端部连接于汇流板的安装槽内,无需在汇流板上配置与各个换热管连接的分流管,可避免因连接位置不平整导致的无法与被换热部件良好接触的问题,有效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和换热效率。和换热效率。和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装置、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热管理系统,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在此基础上,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该换热装置的动力电池和具有该动力电池的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0002]动力电池系统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通常需要搭载冷却装置为电池系统降温;由于电池在低温条件下充电电流小、易析锂,因此又通常需要搭载加热装置。为了使电池系统在安全适合的环境下高效运行,设置有效的冷却和加热装置成为整个电池系统管理技术中的重要一环。
[0003]在现有的电池热管理技术中,可以利用冷媒直冷散热与加热装置(热管理装置),其通过使得冷媒在流过换热板时发生气液两相变换而吸热或散热,以对电池包进行冷却或加热。然而,该散热与加热装置通常由两根汇流管和在该两根汇流管之间延伸的多根换热管组成,两端的汇流管占用空间较多,且无法与电池直接接触,无法对电池系统进行加热或冷却,造成热量或冷量损失,降低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换热装置热量或冷量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换热装置,该换热装置具有较高的空间利用率,在靠近汇流板的位置处也能够与电池接触而实现热交换,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汇流板和多个并行延伸的换热管,所述汇流板内形成有冷媒流道并具有与该冷媒流道连通的多个安装槽,各个所述换热管的端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槽内以使得形成于该换热管内的冷媒通道连通所述冷媒流道。
[0006]优选地,所述汇流板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上板体和下板体,该上板体和下板体彼此相对的表面上分别形成有流道槽以贴合形成为所述冷媒流道,并且/或者,所述换热管的端部夹持在该上板体和下板体之间。
[0007]优选地,所述汇流板具有端板部以及分别连接于该端板部的两端的第一支板部和第二支板部,所述端板部上连接有冷媒接头,所述第一支板部和第二支板部分别设有所述安装槽,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该第一支板部和第二支板部。
[0008]优选地,所述冷媒接头具有气相口和液相口,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板部内的所述冷媒流道连通所述气相口,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板部内的所述冷媒流道连通所述液相口。
[0009]优选地,多个所述换热管在所述汇流板上连接为多组,所述冷媒流道包括主流道段和将该主流道段分别对应连通至各组所述换热管的多个支流道段。
[0010]优选地,所述冷媒流道包括连通相邻两个所述安装槽的串联流道段,所述冷媒流道形成为使得同组内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管串联连通。
[0011]优选地,所述主流道段延伸至相应的所述第一支板部或第二支板部的长度方向的
中间位置。
[0012]优选地,所述换热管为内部形成有多个所述冷媒通道的口琴管。
[0013]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动力电池,该动力电池包括上述换热装置。
[0014]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具有上述动力电池。
[00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换热装置将各个换热管的端部连接于汇流板的安装槽内,无需在汇流板上配置与各个换热管连接的分流管,可避免因连接位置不平整导致的无法与被换热部件良好接触的问题,有效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和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中换热装置的爆炸图;
[0018]图3是图1中换热装置的换热管与安装槽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图1中换热装置的汇流板(下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图1中换热装置的俯视图,其中移除了冷媒接头;
[0021]图6是图1中换热装置的冷媒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
汇流板;1a

上板体;1b

下板体;1c

流道槽;11

冷媒流道;11a

主流道段;11b

支流道段;11c

串联流道段;12

安装槽;13

端板部;14

第一支板部;15

第二支板部;2

换热管;21

冷媒通道;3

冷媒接头;31

气相口;32

液相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5]参照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包括汇流板1和多个换热管2,汇流板1内形成有冷媒流道11,并在表面上形成有安装槽12,该安装槽12与冷媒流道11连通;换热管2具有冷媒通道21(如图3所示),并在端部分别连接于安装槽12内,以与汇流板1内的冷媒流道11连通。
[0026]由此,该换热装置可以安装为与如电池模块相互接触,当向汇流板1内的冷媒流道11内通入冷媒时,该冷媒可被通入换热管2内,并通过在该换热管2内发生气液相变而吸收或释放热量,达到冷却或加热电池模块的目的。
[0027]其中,与传统换热装置相比,本技术的换热装置能够有效提升空间利用率和换热效率,并便于具有安全可靠、质轻、成本低等优点。具体地,传统的冷板冷却系统内部流道复杂,当整个冷板尺寸较大时,对冷板成型及焊接的工艺控制要求较高,零部件生产不良率较高,且冷媒直冷作为冷却介质时,流道内部压强大,整车行驶过程中振动等因素影响容易使冷板结构失效,流道使用口琴管结构更加可靠。
[0028]而在本技术的换热装置中,各个换热管2在端部连接于汇流板1的安装槽12内,无需在汇流板1上配置与各个换热管连接的分流管,可避免因连接位置不平整导致的无法与被换热部件良好接触的问题,有效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和换热效率。相对于板式换热装置,本技术的换热装置在同等冷却效果下重量可减少40%左右,模具成本也更低,空腔
承受压力更大,可靠性更高。
[0029]可以理解的是,尽管本技术称之为换热管2,但该换热管2不限于圆管状,只要其内部具有用于冷媒流动的冷媒通道并能够插装于相应的汇流板1上即可。例如,在如图3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换热管2形成为扁平的口琴管,其内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冷媒通道21。如图示地,该多个冷媒通道21可以通过在管道内设置一个或多个在两端部之间延伸的隔离筋而形成,由此在换热管2内构成多个连通其两端的冷媒通道21,不仅可以利用隔离筋加强结构强度,提高其承受冷媒相变导致的气压变化,还可以使冷媒在换热管2内更均匀地分布,便于换热更加充分,进一步保证较高的热交换效率。
[0030]另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汇流板(1)和多个并行延伸的换热管(2),所述汇流板(1)内形成有冷媒流道(11)并具有与该冷媒流道(11)连通的多个安装槽(12),各个所述换热管(2)的端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槽(12)内以使得形成于该换热管(2)内的冷媒通道(21)连通所述冷媒流道(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板(1)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上板体(1a)和下板体(1b),该上板体(1a)和下板体(1b)彼此相对的表面上分别形成有流道槽(1c)以贴合形成为所述冷媒流道(11),并且/或者,所述换热管(2)的端部夹持在该上板体(1a)和下板体(1b)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板(1)具有端板部(13)以及分别连接于该端板部(13)的两端的第一支板部(14)和第二支板部(15),所述端板部(13)上连接有冷媒接头(3),所述第一支板部(14)和第二支板部(15)分别设有所述安装槽(12),所述换热管(2)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该第一支板部(14)和第二支板部(1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接头(3)具有气相口(31)和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和平刁义伟张勇许巍刘云鹏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