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植入式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73483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基于植入式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在基板上自下而上依次沉积有硅化钛导电薄膜层,硅化钛导电纳米线层和电介质薄膜层。该薄膜可以采用磁控溅射沉积法或溶胶-凝胶法制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基于植入式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将硅化钛导电纳米线植入介质薄膜内部,充分利用纳米线电极的巨大边缘电场,可在极低的调制电压下获得很高的可调性,比没有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的调制电压有了大大下降,仅为一般情况下的1/6~1/10以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基于植入式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致密性好,缺陷少,损耗小。植入硅化钛导电纳米电极后的介电薄膜是一种高可调低损耗的高性能介电可调薄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自1991年Iijima合成纳米碳管以来, 一维纳米材料由于其新颖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在纳米器件中的潜在用途成为当今纳米技术的研究热 点。以纳米线为基础能达到普通半导体技术所不能达到的更高的器件密度,所 以,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和微电子装置的小型化,以纳米线为基础来制备纳米 电子和光电子器件引起了广泛注意。它们将在未来的集成电路、传感器、光探 测器、平面显示以及未来的纳米计算机等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就硅化物纳米 线而言,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相当重视,并开始了场发射、生物分子传感 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同时,随着器件小型化,边缘电场效应在电容器、MOS器件中变得尤为 重要,关于边缘电场的研究和应用也备受关注。所谓边缘电场,通常指的是电 极边缘引起的电场,由于产生在电极边缘,这些电场未必能被很好地利用,边 缘电场相对集中,是距离的函数。由于电场相对集中,若有效用于介电可调薄 膜,则可望用来提高介电可调薄膜的可调性,因而实验上常设计出共面电极、 叉指电极及各种复杂的电极结构以充分利用边缘电场来提高薄膜的可调性;而 边缘电场的大小随距离电极位置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位置敏感特性使其广泛应 用于化学探测传感器,由于基于边缘电场的这种传感器具有相对高的灵敏度, 使其基本取代了平行板式电容传感器。边缘电场还应用于高分辨率液晶相栅等 诸多方面,具有诱人的前景。铁电材料具有优良的介电、压电、铁电、热释电及介电非线性等特性,其 极化强度可随外加电场呈非线性变化的性质可用于制备微波可调元器件,如相 控阵天线上的移相器、振荡器、滤波器、延迟线等,应用前景十分乐观。就研 究体系而言,目前主要集中在钙钛矿相铁电材料,如钛酸锶钡(BST)与钛酸 锶铅(PST)系列等。随着现代器件发展的小型化和集成化,薄膜材料表现出 了它特有的优越性,因而薄膜材料的研究已经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但是,与陶 瓷材料相比,薄膜的性能还远未达到期望值,因此许多问题急待深入地研究和 解决。作为微波介电材料,为了在可调微波器件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材料应具有较高的优值(可调性能和介电损耗的比值)。因而,介电材料应具有如下性 能在微波频率下, 一方面,缺陷要少,介电损耗和漏电电流要小,且应该有 较低的介电常数;另一方面,在直流偏压电场下,介电常数的变化要大,有较 高的可调性能。进一步,考虑到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甚至微型化必然是今后的 发展方向,而这种发展趋势必将要求微型元器件适合在更低的电压下进行工 作。然而,通常介电可调薄膜的调制电压大都在25-100V之间,因而还有很 多的工作要做。显然,给出新思路和新方法,设计新型结构以解决微型器件的低电压工作 问题将成为制备高性能元器件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电压高可调及低损耗的基于植入式纳米线 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基于植入式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在基板上自下而上依次 沉积有硅化钛导电薄膜层,硅化钛导电纳米线层和电介质薄膜层。上述的基板可以是玻璃基板、单晶硅基板或多晶硅基板。所说的硅化钛导电层是由Ti5Si3晶相或TiSi2晶相,或Ti5Si3和TiSi2晶相 组成。硅化钛导电纳米线层是形态为硅化钛纳米线、纳米钉、纳米棒、纳米线 簇或火箭状纳米线的TiSi晶相或TiSi2晶相。电介质薄膜层为PbxSri_xTi03电介 质薄膜,x=0.1 0.9,或为BaySn.yTi03电介质薄膜,y=0.2 0.8。本专利技术的基于植入式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的制备方法,可以采用磁 控溅射沉积法或溶胶-凝胶法制备,以下对两种制备方法分别说明。方法1,基于植入式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的制备方法,采用磁控溅 射沉积法,步骤如下1) 按化学式PbxSr^Ti03, x=0.1 0.9,取粉末碳酸锶,氧化铅和二氧化钛, 球磨混合,其中氧化铅过量0.02%mol,然后压靶,烧结,制得靶材PbxSn.J103; 或按化学式BaySi^yTi03, y=0.2 0.8,取粉末碳酸锶,碳酸钡和二氧化钛,球磨 混合,然后压靶,烧结,制得靶材BaySrLyTi03;2) 清洗基板,以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基板上依次沉积硅化钛导电薄膜层和硅 化钛导电纳米线层;3) 用磁控溅射法在步骤2)制得的复合结构的硅化钛导电纳米线层上溅射 沉积介电薄膜PbxSrhTi03或BaySrLyTi03;溅射时反应室真空度保持在0.5 2 Pa,以氩气和氧气为溅射气氛,或以氩气为溅射气氛,氩气和氧气的流量分别为5 45sccm、 0 15sccm;4)溅射后的PbxSr!.xTi03或BaySiVyTiO3介电薄膜,在空气中于450 650。C热处理10min 60min。PbxSri.xTi03或BaySrLyTi03介电薄膜的厚度由溅射生长时间决定。 方法2,基于植入式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的制备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步骤如下1) 将醋酸铅和碳酸锶溶入乙酸,然后加水,水与乙酸的体积比为l: 7,使铅 的浓度为0.1 0.9mol/L,锶的浓度为0.9 0.1 mol/L,搅拌至全部溶解,得到 溶液甲;2) 将钛酸丁酯溶入乙二醇甲醚,使钛的浓度为lmol/L,搅拌,得到溶液乙;3) 将甲、乙两种溶液混合,搅拌至均匀,得到先驱体溶胶PbxSn.xTi03, x=0.1 0.9;4) 清洗基板,以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基板上依次沉积硅化钛导电薄膜层和硅 化钛导电纳米线层;5) 采用浸渍提拉或者旋涂甩胶方法在硅化钛纳米线电极层上镀先驱体溶 胶,自然风干后形成薄膜,然后在450 650。C热处理10min 60min。PbxSr,-xTi03介电薄膜的厚度由浸渍提拉速度,或旋涂甩胶速度决定。一般, 提拉速度控制在2cm/min 6cm/min,旋涂速度控制在300r/min 900r/min。 本专利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的有益的效果是1、 将硅化钛导电纳米线植入薄膜内部,充分利用纳米电极的巨大边缘电 场,可在极低的调制电压下获得很高的可调性具有纳米线底电极的 P、SiVxTi03薄膜能在极低的电压下(3V 4V)获得非常高的可调性(60% 70%),同样具有纳米线底电极的BaySrLyTi03薄膜能在极低的电压下(4V 7V)获得非常高的可调性(50% 60%),比没有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 的调制电压有了大大下降,仅为一般情况下的1/6 1/10以下。2、 硅化钛导电纳米线在介电薄膜溅射过程中使溅射的薄膜蓬松,从而在 介电薄膜晶化过程中释放应力,使薄膜能更好致密,缺陷少,损耗小。3、 植入硅化钛导电纳米电极后的介电薄膜是一种高可调低损耗的高性能 介电可调薄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是基于植入式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结构示意图;图2是电容和损耗随电压的变化曲线;其中(a)为沉积在硅化钛导电薄膜层上的Pbo.4StU6Ti03薄膜的电容和损耗随电压的变化曲线;(b)为沉积在硅化钛导电纳米线上的Pbo.4Sro.6Ti03薄膜的电容和损耗随电压的变化曲线。图3是PST表面形貌扫描图;其中(a)为沉积在硅化钛导电薄膜层上的Pb0.4Sro.6Ti03薄膜的表面形貌扫描图;(b)为沉积在硅化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基于植入式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其特征在于:在基板(1)上自下而上依次沉积有硅化钛导电薄膜层(2),硅化钛导电纳米线层(3)和电介质薄膜层(4)。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植入式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其特征在于在基板(1)上自下而上依次沉积有硅化钛导电薄膜层(2),硅化钛导电纳米线层(3)和电介质薄膜层(4)。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植入式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其特征在于基板(l)是玻璃基板、单晶硅基板或多晶硅基板。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植入式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其特 征在于硅化钛导薄膜电层(2)由是Ti5Si3晶相或TiSi2晶相,或Ti5Si3和TiSi2 晶相组成。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植入式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其特 征在于硅化钛导电纳米线层(3)是形态为硅化钛纳米线、纳米钉、纳米棒、纳 米线簇或火箭状纳米线的TiSi晶相或TiSi2晶相。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植入式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其特 征在于电介质薄膜层(4)为PbxSn.xTi03电介质薄膜,x =0.1 0.9,或为 BaySiVyTiCb电介质薄膜,y=0.2 0.8。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植入式纳米线电极的介电可调薄膜的制备 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 按化学式PbxSr^Ti03, x=0.1 0.9,取粉末碳酸锶,氧化铅和二氧化钛, 球磨混合,其中氧化铅过量0.02%mol,然后压靶,烧结,制得靶材PbxSr^Ti03; 或按化学式BaySiVyTi03, y=0.2 0.8,取粉末碳酸锶,碳酸钡和二氧化钛,球磨 混合,然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丕一胡安红翁文剑韩高荣赵高凌沈鸽宋晨路徐刚张溪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