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632705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原子灰研磨领域,其公开了一种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包括混料斗、设置在混料斗的上侧的第一进料管、设置在混料斗的下侧的研磨机、将原液输送至研磨机的第二进料管;所述研磨机的出料端设有第一机泵、设置在第一机泵上的U形结构的出料管道,所述出料管道延伸至混料斗内,所述出料管道与混料斗之间设有固定支架;本方案可实现阻止U形结构的输送管摇晃,输送至器皿的原子灰不会滴漏和洒出,避免生产浪费,方便日常维护。方便日常维护。方便日常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原子灰研磨领域,特别是一种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原子灰俗称腻子,又称不饱和聚酯树脂腻子,是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嵌填材料,能很好地附着在物体表面,并在干燥过程中不产生裂纹。
[0003]原子灰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原子灰进行研磨,研磨后的原子灰变得细腻,颗粒也随之小,提高原子灰的使用质量,研磨原子灰需要用到研磨机,研磨机的具体结构可参考专利申请号201922107679.5的技术方案,其公开了一种原子灰精准配料研磨设备,涉及原子灰生产
,包括机架,机架的一端侧壁插设并固定连接有搅拌桶,搅拌桶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出料口,搅拌桶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进料斗,搅拌桶中设置有磨盘装置,磨盘装置包括副磨盘,副磨盘的一端侧壁与进料斗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搅拌桶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定位架,定位架的一端侧壁转动连接有主磨盘,进料斗的一侧侧壁设置有动力装置,搅拌桶的一端侧壁设置有搅拌装置。
[0004]上述该方案,搅拌桶对桶内的原子灰进行研磨,并从搅拌桶底部的出料口排出,若将原子灰输送至位于搅拌桶上侧的器皿,需要机泵和U形结构的输送管进行输送,U形结构的输送管的一端延伸至器皿内,但由于输送管的结构以及机泵产生的振动,使输送管摇晃,容易造成滴漏和洒出,造成生产浪费。
[0005]所以,本技术方案解决问题,如何实现阻止U形结构的输送管摇晃,输送至器皿的原子灰不会滴漏和洒出,避免生产浪费,同时方便日常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实现阻止U形结构的输送管摇晃,输送至器皿的原子灰不会滴漏和洒出,避免生产浪费,方便日常维护。
[0007]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包括混料斗、设置在混料斗的上侧的第一进料管、设置在混料斗的下侧的研磨机、将原液输送至研磨机的第二进料管;所述研磨机的出料端设有第一机泵、设置在第一机泵上的U形结构的出料管道,所述出料管道延伸至混料斗内,所述出料管道与混料斗之间设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的一端与出料管道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支架的另一端设有U形结构的第一固定块、位于第一固定块内侧的第一缓冲层、第一螺栓,所述混料斗的边沿与第一缓冲层贴合,所述第一螺栓贯穿第一固定块、第一缓冲层、混料斗,以使第一固定块与混料斗相对固定。
[0008]在上述的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中,所述混料斗的外壁设有U结构的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一端向下延伸至第二固定块的内侧,且与第二固定块贴合。
[0009]在上述的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中,所述第一螺栓的螺帽端贴合混料斗的内壁;所述第一螺栓的螺杆端贯穿第一固定块、第一缓冲层、混料斗、第二固定块,且与第二固定块螺纹连接。
[0010]在上述的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中,所述出料管道的中部为水平布置;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可开合的管卡,所述管卡套设出料管道的中部,所述管卡与第一固定块分设在固定支架的两端。
[0011]在上述的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中,所述管卡与出料管道之间设有第二缓冲层。
[0012]在上述的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中,所述第二进料管位于混料斗的上侧,且分设第一进料管的两侧;所述第一进料管上设有可在两侧第二进料管之间往复摆动的料筒、与第一进料管固定连接的定位盘;所述料筒的上端呈敞口布置、下端设有与研磨机连通的软管;所述第二进料管、料筒、定位盘、混料斗由上至下依次布置;当料筒摆动至一侧第二进料管的正下方时,所述料筒通过一插销与定位盘可插拔连接。
[0013]在上述的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中,所述第一进料管与料筒之间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为转动端、定位端,所述转动端与支撑杆转动配合,所述定位端与料筒可拆卸连接。
[0014]在上述的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中,所述定位端设有位于料筒的外侧的定位套、与定位套螺纹配合的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贯穿定位套的一侧,并将料筒抵紧在定位套的内壁上。
[0015]在上述的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中,所述软管为金属波纹管。
[0016]在上述的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中,所述混料斗的底部设有输出管道、位于输出管道上的第一阀门、与输出管道的中部连通的回流管道、位于回流管道上的第二阀门与第二机泵。
[0017]本技术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0018]本方案通过设置固定支架,利用固定支架将出料管道固定在混料斗上,避免出料管道在混料斗内晃动,混料斗利用自身较大的重量增大出料管道的晃动阻力;固定支架与混料斗、出料管道分别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混料斗的边沿插入U形结构的第一固定块内,混料斗边沿的内外两侧以及上表面,均贴合第一缓冲层布置,第一缓冲层起到填充缝隙、减震缓冲的作用,第一螺栓贯穿第一固定块、第一缓冲层、混料斗的边沿进行相对固定,形成了可减震缓冲且牢固的连接效果,方便日常维护,最终实现阻止U形结构的输送管摇晃,输送至器皿的原子灰不会滴漏和洒出,避免生产浪费。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图1的A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料筒、支撑杆、第一进料管、定位盘的装配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混料斗的俯视图。
[0023]附图标记:1、第一进料管;2、第二进料管;3、料筒;4、定位套;5、第二螺栓;6、软管;7、研磨机;8、第一机泵;9、出料管道;10、混料斗;11、输出管道;12、第二阀门;13、第二机泵;14、回流管道;15、定位盘;16、支撑杆;17、插销;18、固定支架;19、第一固定块;20、第二固定块;21、第一螺栓;22、第一缓冲层;23、第二缓冲层;24、管卡;25、第一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
[0025]实施例1:
[0026]如图1

4所示,一种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包括混料斗10、设置在混料斗10的上侧的第一进料管1、设置在混料斗10的下侧的研磨机7、将原液输送至研磨机7的第二进料管2;所述研磨机7的出料端设有第一机泵8、设置在第一机泵8上的U形结构的出料管道9,所述出料管道9延伸至混料斗10内,所述出料管道9与混料斗10之间设有固定支架18;所述固定支架18的一端与出料管道9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支架18的另一端设有U形结构的第一固定块19、位于第一固定块19内侧的第一缓冲层22、第一螺栓21,所述混料斗10的边沿与第一缓冲层22贴合,所述第一螺栓21贯穿第一固定块19、第一缓冲层22、混料斗10,以使第一固定块19与混料斗10相对固定。
[0027]其实施效果为,通过设置固定支架18,利用固定支架18将出料管道9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包括混料斗、设置在混料斗的上侧的第一进料管、设置在混料斗的下侧的研磨机、将原液输送至研磨机的第二进料管;所述研磨机的出料端设有第一机泵、设置在第一机泵上的U形结构的出料管道,所述出料管道延伸至混料斗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管道与混料斗之间设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的一端与出料管道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支架的另一端设有U形结构的第一固定块、位于第一固定块内侧的第一缓冲层、第一螺栓,所述混料斗的边沿与第一缓冲层贴合,所述第一螺栓贯穿第一固定块、第一缓冲层、混料斗,以使第一固定块与混料斗相对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斗的外壁设有U结构的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一端向下延伸至第二固定块的内侧,且与第二固定块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栓的螺帽端贴合混料斗的内壁;所述第一螺栓的螺杆端贯穿第一固定块、第一缓冲层、混料斗、第二固定块,且与第二固定块螺纹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管道的中部为水平布置;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可开合的管卡,所述管卡套设出料管道的中部,所述管卡与第一固定块分设在固定支架的两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原子灰研磨出料复合系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芳
申请(专利权)人:英德市荣昌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