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3989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不产生电介质层的剥离、裂纹或缺欠等不良现象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设置在前面基板(3)上的覆盖由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构成的显示电极的第1电介质层(7),以及设置在背面基板上的覆盖数据电极的第2电介质层,第1电介质层(7)和/或上述第2电介质层的周边具有0以上的曲率半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作为显示设备已知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通过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的紫外线,激励荧光体,使其发光,如此进行图像显示。采用如此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与液晶面板相比,由于是能够高速显示,视场角宽,容易大型化,属自发光型等,所以显示质量高。因此,在平板显示器中,最近特别引人注目,作为在人集中的场所的显示装置或在家庭欣赏大画面的影像的显示装置,而用于各种用途。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按大致区分,驱动方式的有AC型和DC型,在放电方式中有面放电型和对置放电型。由于高精细化、大画面化及结构的简易性,以3电极结构,面放电型的AC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成为主流。AC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由前面板和背面板构成。在前面板,在玻璃基板即前面基板上,设置由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构成的显示电极,覆盖其地形成第1电介质层。另外,背面板,在玻璃基板即背面基板上,至少形成与显示电极正交的多个数据电极和覆盖其的第2电介质层。通过对置配置前面板和背面板,在显示电极和数据电极的交叉部形成放电单元,并且在放电单元内具有荧光体层。在如此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构成中,第1电介质层和/或第2电介质层的形成工序,例如,在2001 FPD科技大全(株式会社电子ジヤ一ナル,2000年10月25日,P594~P597)中进行了介绍。该形成工序,例如,是在通过用丝网印刷法或模涂法等涂布含有低熔点玻璃材料粉末的膏状电介质材料后,进行干燥,然后,进行烧结的方法。但是,在上述构成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在对显示电极或数据电极外加驱动电压时,发生耐电压不良,有时不能进行良好的图像显示。这些耐电压不良,是由在第1电介质层和/或第2电介质层产生的剥离或裂纹或缺欠造成的。这些剥离、裂纹或缺欠等的发生,认为是由以下主要原因造成的。即,认为由于在覆盖各电极地形成在基板上的第1电介质层或第2电介质层的周边部,存在具有角部的区域。在如此的情况下,例如,在这些形成工序中的烧结工序中,因作为前面基板或背面基板的玻璃基板与电介质层的热膨胀差,在具有这些角的区域,发生应力集中。结果,以角部为起点,在电介质层产生剥离或裂纹、缺欠等。另外,在烧结时,即使在不产生剥离或裂纹、缺欠等的情况下,在烧结后,由于角部形成应力集中的状态,所以因外部的振动或撞击等,以角部为起点,产生剥离或裂纹、缺欠等。结果,产生电介质层的耐电压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针对上述状况而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具有剥离、裂纹或缺欠等不良发生少的电介质层,实现能够进行良好图像显示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本专利技术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设置在前面基板上的覆盖由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构成的显示电极的第1电介质层、设置在背面基板上的覆盖数据电极的第2电介质层;第1电介质层和/或第2电介质层的周边具有0以上的曲率半径。通过此构成,能够实现具有剥离、裂纹或缺欠等不良发生少的电介质层的、能够进行良好图像显示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概略构成的剖面斜视图。图2是表示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面板的构成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面板的其他构成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以往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面板的构成的俯视图。图5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第1电介质层的角部详细情况的例子的俯视图。图5B是表示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第1电介质层的角部详细情况的另一例子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第1电介质层的角部和密封材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概略构成的剖面斜视图。如图1所示,PDP1由前面板2和背面板9构成。前面板2,例如在透明且绝缘性的玻璃基板等前面基板3上,具有由扫描电极4和维持电极5构成的显示电极6、覆盖其的第1电介质层7、进而覆盖其的由MgO膜构成的保护膜8。此处,扫描电极4及维持电极5,以确保透光性和降低电阻为目的,例如,形成为在透明电极4a、5a上叠层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母线电极4b、5b的结构。另外,第1电介质层7,通过利用丝网印刷法或模涂法,涂布含有低熔点玻璃材料粉末的膏状电介质材料,或在各自的基板上复制粘贴形成在复制薄膜的由片状的电介质材料构成的前体材料层,然后烧结的方法形成。此外,背面板9,例如在绝缘性的玻璃基板等背面基板10上,形成数据电极11、覆盖其的第2电介质层12。另外,在第2电介质层12上,形成与数据电极11平行的隔壁13,在第2电介质层12的表面和隔壁13的侧面,具有荧光体层14R、14G、14B。此处,第2电介质层12,与第1电介质层7同样,通过利用丝网印刷法或模涂法涂布含有低熔点玻璃材料粉末的膏状电介质材料,或在各自的基板上复制粘贴形成在复制薄膜的由片状的电介质材料构成的前体材料层,然后烧结的方法形成。前面板2和背面板9,以显示电极6和数据电极11正交的方式,夹持放电空间地对置配置,利用形成在周边部的密封材密封。另外,在放电空间15,作为放电气体,封入氦、氖、氩、氙中的至少一种稀有气体。此外,放电空间15,由隔壁13分开,显示电极6和数据电极11的交叉部的放电空间15,作为放电单元16工作。下面,举例说明形成在前面板2上的第1电介质层7。图2是表示PDP1的前面板2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为了简化,只示出前面板3和第1电介质层7。此处,所谓的第1电介质层7的角部,是指在第1电介质层7为图2所示的形状的时候,图中A所示的4个角,另外,在第1电介质层7为多角的时候,指所有的角部分。作为一例,在图3中,用图中A表示六角形时的角部。在本专利技术中,如图2、图3所示,形成第1电介质层7的周边具有0以外的曲率半径的构成。此时,如图4所示,第1电介质层7的角部A形成为角,与顶点即曲率半径为0时相比,能够缓和、抑制因与前面基板3的热膨胀差而产生的在角部的应力集中。结果,能够抑制以角部为起点而产生的第1电介质层的剥离、裂纹、缺欠等不良的发生。此处,所谓的第1电介质层7的周边具有0以外的曲率半径,是指与在第1电介质层7的周边不存在顶点是同一意思,即角部A形成具有圆角的形状。对此,在存在顶点的时候,在周边部存在曲率半径为0的地方。第1电介质层7,在基板上通过涂布或粘贴含有第1电介质层7的前体即低熔点玻璃粉末等的膏状材料、或抗蚀剂材料,形成前体层后,再经过烧结工序而形成。因此,角部A的圆角,也可以在前面基板3上形成用于形成第1电介质层7的前体层的阶段,以具有圆角的方式形成。此外,也可以在前面基板3上形成前体层后,不立即使具有圆角,而是在其后,例如,利用在干燥工序或烧结工序的膏的流动性等,以具有圆角的方式形成。即,第1电介质层7的角部A,只要至少在烧结工序中以及烧结工序后的最终形状中,具有圆角即可,由此能够缓和、抑制起因于热膨胀差的应力的发生,能够得到本专利技术的效果。下面,说明第1电介质层7的形成方法。作为第1电介质层7的形成方法,首先,介绍采用膏状的电介质材料时的情况。该方法,是通过丝网印刷等,在前面基板3上,涂布含有作为第1电介质层7的前体材料的低熔点玻璃材料的粉末、粘接树脂及溶剂的膏状电介质材料,然后,干燥该电介质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在前面基板上的覆盖由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构成的显示电极的第1电介质层、以及设置在背面基板上的覆盖数据电极的第2电介质层,上述第1电介质层和/或上述第2电介质层的周边具有0以上的曲率半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3-1-17 009474/2003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在前面基板上的覆盖由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构成的显示电极的第1电介质层、以及设置在背面基板上的覆盖数据电极的第2电介质层,上述第1电介质层和/或上述第2电介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谷守男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