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夹模具移动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3706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制鞋设备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装夹模具移动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有机架,所述机架内的上下两层均设置移动板、升降板和夹持爪。工作时,通过移动板的移动带动升降板和夹持爪水平地移动至指定的工位上方;通过升降板向下移动带动夹持爪下降至模具的两侧;通过棱形板的转动带动两夹持爪向升降板的中间移动即可实现将模具夹持。并且工作时机架的两层夹持爪可分别夹持两套模具,实现两套模具在各装置或区域之间的同步转移,此无需人工地转移模具的方式可避免搬运模具而导致烫伤等事故的发生,并且相比人工搬运的方式而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自动搬运的方式较快,可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夹模具移动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制鞋设备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装夹模具移动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无缝缝合技术的需求逐渐浮现。这些技术中,通过的热压方式对鞋面进行塑形,是一种常使用的方法。目前现有的热压成型设备中一般包括用于热压成型的热压装置和用于冷却完成热压的鞋面的冷压装置。操作时,将模具以及待加工的鞋面放置于热压装置的下热压板上,通过热压装置的上热压板下压至下热压板上的鞋面对鞋面进行热压塑形,之后再将完成热压塑形的鞋面放置于冷压装置进行冷却,完成冷却后即可获得完成热压塑形的鞋面。
[0003]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现有的热压设备往往需要配备至少两名工作人员,主要用于负责模具的搬运,例如将模具从热压装置搬运至冷压装置,或者将模具从收料区域搬运至放料区域,等装置或区域之间的位置搬运转移,其中收料区域为模具从冷压装置搬出用于收取完成热压的鞋面的位置,放料区域为将待热压的鞋面放置于模具上的区域。以上由人工搬运的操作过程速度均较慢,并且容易导致工作人员烫伤等事故的发生,因此间接的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装夹模具移动的装置。
[0005]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装夹模具移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有机架,所述机架内的上下两层均设置有:
[0007]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相对机架水平和竖直地移动;
[0008]夹持爪,所述夹持爪具有开口且呈C字型结构,所述升降板的两侧镜像地设置有夹持爪,且两所述夹持爪相对地沿同一直线移动;
[0009]移动板,所述机架内的上下两层还均设置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相对所述机架水平地移动,所述升降板连接至所述移动板,且相对所述移动板竖直地移动。
[0010]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机架的两侧均水平地固定有横向导杆,所述移动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横向导套,两所述横向导套适配穿套在两所述横向导杆。
[0011]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升降板上固定有竖向导杆,所述移动板上固定有竖向导套,两所述竖向导套适配穿套在两所述竖向导杆。
[0012]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升降板底部的两侧固定有固定板,两所述固定板之间的两端均固定有纵向导杆,所述升降板两侧设置的所述夹持爪分别固定至两连接板,两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均固定有纵向导套,两所述纵向导套适配穿套在两所述纵向导杆。
[0013]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移动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双向气缸,所述双向气缸的活塞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至所述机架的两端。
适配穿套在机架1两侧的所述横向导杆23,通过此结构可限制移动板2,使两移动板2仅可相对机架1沿横向导杆23的长度方向移动。移动板2的两侧上还均固定连接有双向气缸21,所述双向气缸21的活塞杆21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至所述机架1的两端。所述双向气缸21工作时,双向气缸21的缸体相对活塞杆211移动,以此实现控制所述移动板2 的移动。
[0029]继续参照附图1至3,所述升降板3上的两侧均固定有竖向导杆33,所述移动板2上的两侧均固定有竖向导套32,移动板2两侧的所述竖向导套32分别适配穿套在升降板3 两侧的所述竖向导杆33。通过此结构可限制升降板3,使升降板3仅可相对移动板2沿竖向导杆33竖直上下地移动。移动板2上的两侧还均固定有升降气缸31,所述升降气缸31 的活塞杆(示图未示)向下伸出至与升降板3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气缸3工作时,同一移动板上2的两升降气缸31的活塞杆同时伸出和缩回可带动升降板3向下或向上移动,以此实现控制所述升降板3的竖直上下移动动作。
[0030]参照附图4所示,所述升降板3底部的两侧固定有固定板45,两所述固定板45之间的两端均固定有纵向导杆43,升降板3两侧设置的所述夹持爪4分别固定至两连接板44,两所述连接板44的两端均固定有纵向导套42,两所述纵向导套42适配穿套在两所述纵向导杆43,通过此结构可限制所述夹持爪4,使所述夹持爪4仅可位于所述升降板3底部相对的沿纵向导杆43的长度方向直线地移动。
[0031]参照附图5和6所示,所述升降板3的底部下均连接有棱形板52,且升降板3上还固定有夹持电机51,所述夹持电机51通过传动机构驱动所述棱形板52转动。所述棱形板52在对应的两端均铰接有连杆53,两所述连杆53相对所述棱形板52的另一端分别与升降板3两侧的所述夹持爪4铰接,进一步的,连杆53相对棱形板52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44铰接。如附图7所示,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有固定轴56、轴套57和传动齿轮55,所述棱形板52和所述传动齿轮55均同轴心地固定至所述轴套57上,具体可锁入螺栓进行固定。所述固定轴56固定至所述升降板3,并且固定轴56穿过所述轴套57、棱形板52 和传动齿轮55,同时,所述轴套57内的上下两端还均嵌入并固定有轴承58,所述固定轴56 穿过所述轴承58。通过以上结构使固定于所述轴套57上的棱形板52和传动齿轮55均相对固定轴56转动。另外,所述夹持电机5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驱动齿轮54,所述驱动齿轮54与所述传动齿轮55啮合。
[0032]所述夹持电机51工作时,通过所述驱动齿轮54和传动齿轮55的传动带动所述轴套 57转动,使所述棱形板52转动。如附图2和5所示,当棱形板52顺时针转动时,通过所述连杆53拉动两所述夹持爪4向所述升降板3中间移动,实现升降板3两侧的夹持爪 4对模具6的夹持。再参照附图6所示,当棱形板52逆时针转动时,通过所述连杆53推动升降板3两侧的夹持爪4向升降板3两侧移动,实现两夹持爪4松开对模具6的夹持。
[0033]本技术应用于热压成型装置上时,可将所述机架1固定至热压成型设备的上方。工作时,通过所述移动板2的移动带动所述升降板3和夹持爪4水平地移动至指定的工位 (热压装置或冷压装置)上方;通过升降板3向下移动带动夹持爪4下降至模具6的两侧;通过棱形板52的转动带动两夹持爪4向升降板3的中间移动即可实现将模具6夹持。并且所述机架1的上下两层均设置有移动板2、升降板3和夹持爪4,因此可使两层的夹持爪4中,一层用于将热压装置上的模具6转移至冷压装置中,另一层用于将冷压装置中的模具转移至热压装置中;或者一层用于将模具7从放料区域夹持至热压装置,另一层用于将模具7从收料区域夹持至放料区域。通过以上方式可实现两套模具在各位置中的同步转移,此无需人工地
转移模具的方式可避免搬运模具而导致烫伤等事故的发生,并且相比人工搬运的方式而言,本技术自动搬运的方式较快,可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0034]上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技术保护范围的行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夹模具移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有机架,所述机架内的上下两层均设置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相对机架水平和竖直地移动;夹持爪,所述夹持爪具有开口且呈C字型结构,所述升降板的两侧镜像地设置有夹持爪,且两所述夹持爪相对地沿同一直线移动;移动板,所述机架内的上下两层还均设置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相对所述机架水平地移动,所述升降板连接至所述移动板,且相对所述移动板竖直地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夹模具移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的两侧均水平地固定有横向导杆,所述移动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横向导套,两所述横向导套适配穿套在两所述横向导杆。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夹模具移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板上固定有竖向导杆,所述移动板上固定有竖向导套,两所述竖向导套适配穿套在两所述竖向导杆。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夹模具移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板底部的两侧固定有固定板,两所述固定板之间的两端均固定有纵向导杆,所述升降板两侧设置的所述夹持爪分别固定至两连接板,两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均固定有纵向导套,两所述纵向导套适配穿套在两所述纵向导杆。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装夹模具移动的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建华张声强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市川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