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50501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PDP(101),其为了降低放电开始电压、维持放电电压以便提高发光效率,至少具有:夹着放电空间相向配置的一对衬底(110、111)、在其中至少一个衬底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窄幅的汇流电极(159、169)的多个显示电极对(104)、覆盖着显示电极对(104)形成的电介质层(107)、以及覆盖着电介质层(107)形成的保护膜(108);其中,电介质层(107)采用具有1.0×10↑[6]V/cm以上1.0×10↑[7]V/cm以下的绝缘耐压的细密的膜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并涉及PDP驱动时放电维持电压等的降低以及PDP使用寿命的延长。
技术介绍
作为薄型显示设备的一种有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以下,称为“PDP”),PDP有直流型(DC型)和交流型(AC型),AC型PDP在大型化方面具有很高的技术潜力,其中特别是表面放电型PDP因其寿命特性而备受关注。1.PDP的结构使用图11说明表面放电AC型PDP的结构,即在表面放电AC型PDP中,前面板702与背面板703夹着放电空间呈对峙的结构。如图11所示,前面板702在玻璃衬底710的放电空间一侧的主面上,由扫描(scan)电极705和维持(sustain)电极706所构成的显示电极对704、电介质层707、保护膜708依次层叠,扫描电极705和维持电极706夹着50μm~100μm的间隙D相向配置,各个扫描电极705和维持电极706由透明电极755、756和汇流电极709构成。该透明电极755、756的各个主面上配置了窄幅的、膜厚设定为5~6μm的金属材质的汇流电极709。汇流电极709通过例如印刷涂敷银膏进行层叠、并经过对其进行煅烧的厚膜工艺而设置。电介质层707是经过厚膜工艺将以铅系玻璃材料为主要成分的低熔点玻璃浆通过印刷法涂敷后进行煅烧而成的,其膜厚设定为约40μm。电介质层707的材料中所使用的铅系玻璃材料中,例如相对介电常数ε约为13。保护膜708的膜厚设定为数百nm,以高电绝缘性的MgO为主要成分。上述一个显示电极对704与构成背面板703的一个数据电极712立体交叉的区域称为放电单元,图11所示的区域相当于放电单元。在PDP的图像显示中起到直接作用的是显示电极对704,数据电极712是选择作为图像显示单位的放电单元用的电极,对图像显示中的发光并没有直接贡献。作为图像显示单位的放电单元以多个矩阵状配置,形成PDP。在PDP中配备众所周知的驱动电路或控制电路等,从而构成PDP装置。2.PDP的驱动方法通过由以下3个动作期间构成的地址/显示分离驱动方式对上述PDP进行驱动显示,即(1)将全部显示单元置为初始化状态的初始化期间;(2)为各个放电单元分配地址、选择与输入数据相对应的显示状态输入到各个单元中的数据写入期间;(3)使处于显示状态的放电单元显示发光的维持放电期间。在上述(3)维持放电期间内,在上述(2)写入期间内相应于输入数据而形成了壁电荷的放电单元中,在扫描电极705和维持电极706上分别施加彼此相位不同的、电极电压脉冲约为200V的矩形波电压。即,通过在上述成对的显示电极之间施加交流电压,在被写入了显示状态的放电单元中,每当有电压极性变化时就产生脉冲放电。由上述维持放电激发出氙气,从激发氙气发射出紫外光,该紫外光通过荧光体层715变换为可见光,进行图像显示。但是,在现有的PDP中,如上所述,汇流电极709和电介质层707通过包含煅烧工序的厚膜工艺而形成,该煅烧工序是500~600℃的高温处理,在煅烧完成后的汇流电极709中有时会残留膏中所含的粘合剂煅烧物。因此,在煅烧电介质层707时,在汇流电极709与电介质层707的接触部分容易产生气泡,在与该气泡产生区域相对应的电介质层707的区域中,其厚度变得比其它电介质层707的区域薄。另外,煅烧物的密度原本就比较低,所以电介质层707的绝缘耐压很小,约为2.5×105V/cm,因此,就会在绝缘耐压较低的电介质层707中产生厚度较薄的区域,PDP中的电介质层707的耐压低。这样一来,在上述PDP动作期间之中的初始化期间内施加高电压等时,电介质层707中就容易产生绝缘破坏。因此,在现有的PDP中,为了提高电介质层707的耐压,需要将电介质层707的膜厚设定为比较厚的40μm,其结果是,需要设定很高的放电开始电压、放电维持电压,存在难以提高发光效率的问题。针对这类问题,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多层膜结构的电介质层,其在通过真空蒸镀双重层叠了Cr、Cu的电极上,由直接覆盖的Al2O3构成的第1层、由含SiO280%的玻璃构成的第2层、以及由Al2O3构成的第3层,利用真空蒸镀法或者溅射法依次层叠而形成。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利用真空蒸镀法或者溅射法形成了薄膜的Al2O3膜被用作第1层、第3层,因此不会产生裂纹;另外,由于使用含SiO280%的玻璃作为第2层,能够以较薄的膜厚形成没有裂纹的电介质层。另外,在例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由在电极上通过CVD法、溅射、蒸镀的真空工艺形成的金属氧化物所构成的下层以及在该下层上形成的电介质玻璃所构成的上层所构成的电介质层。根据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印刷涂敷并加以煅烧而形成的Ag电极上涂覆电介质层时,首先在Ag电极的表面上利用CVD法覆盖由ZnO、ZrO2、MgO、TiO2、SiO2、Al2O3、Cr2O3等“在表面上生成氢氧基的金属氧化物”构成的厚度为0.1~10μm的层,然后在其上涂覆由电介质玻璃构成的电介质层,由此,即使电介质层形成得很薄,在PDP驱动时也不容易产生电介质层的绝缘破坏。另外,在这种PDP中,为了降低其放电开始电压、维持放电电压从而降低其电力消耗,只要在上述间隙D中配置细微的电极对即可。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在扫描电极与维持电极所包夹的间隙中配置辅助电极(触发电极)对,在各辅助电极的中央部设置翼部,以便使各辅助电极在各放电单元中具有从放电单元端部至中央部的宽广的面积。依照此种方式设置翼部后,放电会首先从各个翼部所包夹的间隙开始,因此,即使维持放电电压、放电开始电压很低也能够可靠地开始维持放电,能够改善维持放电时的放电效率。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其如图8所示,在放电单元800中,在构成主显示电极对802的扫描电极805和维持电极806的相向面上,形成包夹着比由扫描电极805和维持电极806所包夹的间隙G更狭窄的间隙g、面积阻抗比主显示电极对802高的副显示电极对801,并采用发光效率高的短脉冲作为施加电压脉冲,设定施加电压的电压值,使得当构成副显示电极对801的各副显示电极之间没有放电时在扫描电极805和维持电极806之间不放电,当各副显示电极之间正在放电时在扫描电极805和维持电极806之间进行放电。此外,图8是表示PDP的显示电极对的一部分的关键部位平面图,是从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背面板一侧观察所得的结果,双点划线所包围的区域相当于放电单元。通过如上所述构成并设定电压值以图能够控制放电延迟时间,减小放电延迟,即使降低放电开始电压也能够可靠地开始维持放电。专利文献1特开昭55-143754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3-7217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2001-236895号公报专利文献4特开平04-4542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中完全没有表示出该专利技术对耐压、放电开始电压、发光效率的贡献,另外,因其使用真空蒸镀法或者溅射法将3层互不相同的材料层叠而形成电介质层,所以,在形成各个层时需要不同的靶(target)材料或不同的成膜条件,导致成为复杂的薄膜工艺,难以实现可靠性好并且稳定的制造。进一步,使用含80%的SiO2的玻璃和Al2O3以真空蒸镀法或者溅射法形成的电介质层仍然是低密度、低绝缘耐压,因此,为了提高耐压必须加大电介质层的膜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一对衬底夹着放电空间相向配置,上述衬底的上述放电空间一侧主面上延伸出带状的电极,在上述衬底的放电空间一侧主面上以覆盖上述电极的方式层叠电介质层,其中:上述两个衬底中的至少一个电介质层具备1.0×10↑[6]V/cm以上、1.0×10↑[7]V/cm以下的绝缘耐压。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4-8-17 237716/2004;JP 2005-3-29 095737/2005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一对衬底夹着放电空间相向配置,上述衬底的上述放电空间一侧主面上延伸出带状的电极,在上述衬底的放电空间一侧主面上以覆盖上述电极的方式层叠电介质层,其中上述两个衬底中的至少一个电介质层具备1.0×106V/cm以上、1.0×107V/cm以下的绝缘耐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上述电介质层含有Si原子和O原子,是利用化学汽相沉积法形成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上述化学汽相沉积法是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化学汽相沉积法。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上述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ε在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5的范围内。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上述电介质层的膜厚d在1μm以上、10μm以下的范围内。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上述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ε与上述电介质层的膜厚d的比ε/d大于等于0.1、小于等于0.3。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上述一对衬底之中,在一个衬底上使上述电极成对,并沿着上述一对电极的延伸方向排列多个放电单元;上述一对电极由第1电极和第2电极构成;在上述一对电极中,第1电极和第2电极分别具有带状的基部和从上述基部按照上述每个放电单元向其它基部突出而形成的多个突出部。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各放电单元内,上述第1电极的突出部与上述第2电极的突出部配置为相向状态;在处于相向状态的2个突出部之间以及相邻的突出部之间,形成对称的突出长度。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各放电单元内,配置有3组以上的由上述第1电极的突出部和上述第2电极的突出部相向而构成的组;位于放电单元中央部位的组的突出部的突出长度最短,越靠近放电单元两端附近的组其突出部的突出长度越长。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各放电单元内,配置有3组以上的由上述第1电极的突出部和上述第2电极的突出部相向而构成的组;位于放电单元中央部位的组的突出部的突出长度最长,越靠近放电单元两端附近的组其突出部的突出长度越短。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1电极的多个突出部与第2电极的多个突出部,在各放电单元内呈现相互隔着固定间隙以梳齿状插入的状态。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面向不同电极的突出部的突出部边,在带状基部的主面的平行面上形成为多角形状或曲线状的轮廓。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上述一对衬底之中,上述电极在一个衬底上成对,并沿着一对电极的延伸方向排列多个放电单元;上述一对电极由第1电极和第2电极构成;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分别具有带状的基部和从上述基部按照上述每个放电单元向其它基部突出而形成的多个突出部;在两个电极的至少一个中,在相同电极相邻的突出部从上述基部突出的长度采用相同尺寸并且成对;一对突出部的各顶端部分在与基部的主面平行的面上形成为多角形状或曲线状的轮廓,并且各突出部的中心线相对于带状基部的宽度方向倾斜,以使在突出部顶端的前方相互交叉。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上述一对衬底之中,上述电极在一个衬底上成对,并沿着一对电极的延伸方向排列多个放电单元;上述一对电极由第1电极和第2电极构成;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分别具有带状的基部和从上述基部按照上述每个放电单元向其它基部突出而形成的多个突出部;在两个电极的至少一个中,在相同电极相邻的突出部从上述基部突出的长度采用相同尺寸并且成对;一对突出部的各顶端部分在与基部的主面平行的面上形成为多角形状或曲线状的轮廓;构成一对突出部的突出部之间的间隙在突出部顶端一侧比上述基部一侧更狭窄。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上述一对衬底之中,上述电极在一个衬底上成对,并沿着一对电极的延伸方向排列多个放电单元;上述一对电极由第1电极和第2电极构成;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分别具有带状的基部和从上述基部按照上述每个放电单元向其它基部突出而形成的多个突出部;在两个电极的至少一个中,在相同电极相邻的突出部从上述基部突出的长度采用相同尺寸并且成对;构成一对突出部的各个突出部的顶端部分在与基部的主面平行的面上形成为多角形状或曲线状的轮廓,并且以彼此靠近的方式弯曲。16.如权利要求13至1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分别构成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的各一对突出部顶端配置为,当假定以各顶端为顶点的封闭区域时该区域呈正方形状。17.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上述基部由带状透明电极和配置在上述透明电极的上述放电空间一侧主面上的汇流电极构成;上述汇流电极包含铝和钕为主要成分,是在真空中或者减压状态下形成的。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上述突出部从上述汇流电极分支出来,使用与上述汇流电极相同种类的材料形成。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上述一对衬底之中,在一个衬底上上述电极成对,并沿着上述一对电极的延伸方向排列多个放电单元;上述一对电极由第1电极和第2电极构成;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分别具有带状的基部和从上述基部向其它基部突出而形成的突出部;上述基部由汇流电极和透明电极构成,第1电极的突出部和第2电极的突出部的顶端,在与基部主面平行的面上形成锐角形状的轮廓,并且从上述汇流电极分支出来,使用与上述汇流电极相同种类的材料形成。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上述电介质层的上述放电空间一侧主面上层叠有保护膜,上述保护膜包含MgO为主要成分,在真空中或者减压状态下层叠在上述电介质层的上述放电空间一侧主面上,并且一直被维持并保管在真空或者减压状态下,直到上述一对衬底粘在一起。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上述衬底的厚度t在大于等于0.5mm、小于等于1.1mm的范围内。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上述衬底由塑料材料构成。23.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包含在衬底主面上层叠电介质层的步骤;传送或保管层叠了上述电介质层的上述衬底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北裕文北川雅俊西谷干彦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