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6727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车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变速器及汽车。变速器包括壳体组件、变速离合机构以及循环润滑回路。循环润滑回路包括油槽、润滑管路以及用于为润滑管路中的润滑油提供动力的动力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变速器,通过并联设置的第一循环支路、第二循环支路和第三循环支路,以分别为安装于变速器壳体上的部件、安装于离合器壳体上的部件和变速离合机构提供油润滑,使壳体组件上和空腔内部的部件得到充分润滑和保护,提高变速器寿命。提高变速器寿命。提高变速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速器及汽车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变速器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对汽车需求日益剧增和汽车制造商百花齐放环境下,各个汽车厂家对车辆本身的可靠性和NVH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作为汽车三大件之一的变速器,自然而然承担起了品质的核心作用。
[0003]影响变速器质量的关键因素除了零部件本身的品质外,变速器的循环润滑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变速器中的变速离合机构(中的转轴)通常通过轴承安装在变速壳体上,由于轴承安装处不易被润滑油充分润滑,容易出现而如轴承点蚀,轴承烧伤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器,旨在解决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有变速器存在轴承润滑不到位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变速器,包括壳体组件、变速离合机构以及循环润滑回路,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变速器壳体以及离合器壳体,所述变速器壳体和所述离合器壳体相连并围合形成用于放置所述变速离合机构的空腔,所述循环润滑回路包括油槽、润滑管路以及用于为所述润滑管路中的润滑油提供动力的动力组件;其中,
[0006]所述油槽,构设于所述空腔的底部;
[0007]所述润滑管路,包括用于对安装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的轴承进行供油润滑的第一循环支路、用于对安装于所述离合器壳体上的轴承进行供油润滑的第二循环支路以及用于对所述变速离合机构进行润滑的第三循环支路;所述第一循环支路、第二循环支路和第三循环支路并联设置,所述第一循环支路和所述第二循环支路分别与所述油槽连通,所述第一循环支路构设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所述第二循环支路构设于所述离合器壳体上;所述第三循环支路包括与所述油槽连通的第一导油管以及用于朝向所述变速离合机构喷油的喷射件,所述喷射件与所述第一导油管连通。
[000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循环支路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油槽连通的变速壳循环分支路,所述变速壳循环分支路包括一个或若干顺次连通的变速壳轴承位,所述变速壳轴承位构设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并且同一所述变速壳循环分支路内相连通两所述变速壳轴承位之间通过构设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的第一导油结构进行连通。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变速壳循环分支路包括若干顺次连通的所述变速壳轴承位,在同一所述变速壳循环分支路内,沿润滑油的流动方向,各所述变速壳轴承位的设置高度依次降低。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安装于壳体组件上的第一油泵以及第二导油管,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还构设有变速导油管出口结构,所述第一油泵的进油口与
所述油槽连通,所述第一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二导油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导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变速导油管出口结构连通,所述变速导油管出口结构还与所述变速壳循环分支路中首端的所述变速壳轴承位导通。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循环支路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油槽连通的离合壳循环分支路,所述离合壳循环分支路包括一个或若干顺次连通的离合壳轴承位,所述离合壳轴承位构设于所述离合器壳体上,并且同一所述离合壳循环分支路内相连通两所述离合壳轴承位之间通过构设于所述离合器壳体上的第二导油结构进行连通。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动力组件还包括第三导油管,所述离合器壳体上还构设离合导油管出口结构,所述第一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三导油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导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离合导油管出口结构连通,所述离合导油管出口结构还与所述离合壳循环分支路中首端的所述离合壳轴承位导通。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离合壳循环分支路包括若干顺次连通的所述离合壳轴承位,在同一所述离合壳循环分支路内,沿润滑油的流动方向,各所述离合壳轴承位的设置高度依次降低。
[00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安装于壳体组件上的第二油泵,所述第二油泵的进油口与所述油槽连通,所述第二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一导油管连通。
[0015]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述的变速器。
[0016]本技术提供的变速器,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并联设置的第一循环支路、第二循环支路和第三循环支路,以分别为安装于变速器壳体上的部件、安装于离合器壳体上的部件和变速离合机构提供油润滑,使壳体组件上和空腔内部的部件得到充分润滑和保护,提高变速器寿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中循环润滑回路的原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中变速器壳体的示意图(图示中显示润滑油走向);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中离合器壳体的示意图(图示中显示润滑油走向)。
[0020]图中:100、变速器壳体;110、变速导油管出口结构;200、离合器壳体;210、离合导油管出口结构;300、循环润滑回路;310、第一循环支路;311、变速壳循环分支路;3111、第一发动机输入轴轴承位;3112、第一发电机输入轴轴承位;3113、第一驱动电机输入轴轴承位;3114、第一驱动电机输出轴轴承位;320、第二循环支路;321、离合壳循环分支路;3211、第二发动机输入轴轴承位;3212、第二发动机齿轮轴承位;3213、第二发电机输入轴轴承位;3214、第二驱动电机输出轴轴承位;330、第三循环支路;340、油槽;350、第一油泵;360、第二油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
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需要说明的是,术语“长度”、“宽度”、“高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多个”、“若干”的含义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器,包括壳体组件、变速离合机构以及循环润滑回路,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变速器壳体以及离合器壳体,所述变速器壳体和所述离合器壳体相连并围合形成用于放置所述变速离合机构的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润滑回路包括油槽、润滑管路以及用于为所述润滑管路中的润滑油提供动力的动力组件;其中,所述油槽,构设于所述空腔的底部;所述润滑管路,包括用于对安装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的轴承进行供油润滑的第一循环支路、用于对安装于所述离合器壳体上的轴承进行供油润滑的第二循环支路以及用于对所述变速离合机构进行润滑的第三循环支路;所述第一循环支路、第二循环支路和第三循环支路并联设置,所述第一循环支路和所述第二循环支路分别与所述油槽连通,所述第一循环支路构设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所述第二循环支路构设于所述离合器壳体上;所述第三循环支路包括与所述油槽连通的第一导油管以及用于朝向所述变速离合机构喷油的喷射件,所述喷射件与所述第一导油管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支路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油槽连通的变速壳循环分支路,所述变速壳循环分支路包括一个或若干顺次连通的变速壳轴承位,所述变速壳轴承位构设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并且同一所述变速壳循环分支路内相连通两所述变速壳轴承位之间通过构设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的第一导油结构进行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壳循环分支路包括若干顺次连通的所述变速壳轴承位,在同一所述变速壳循环分支路内,沿润滑油的流动方向,各所述变速壳轴承位的设置高度依次降低。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安装于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鑫杰陈思雯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