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壳身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4516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矮壳身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特别适宜与电子仪器、家电、汽车、自动化控制系统配套使用。由固定有铁芯、线圈、轭铁、引出片的骨架,带静触点的上、下接触片及与衔铁连接带动触点的动触片、壳体组成。骨架上、下一端面上有相通的开口槽,下底面中有盲槽,轭铁一端插进骨架下底面中的盲槽内。因将基座与骨架合为一体,结构更简单、体积更小。带插口的上、下接触片嵌进骨架的开口槽内,简化装配工艺,同时装配准确、稳定、易控制三触点的中心度。(*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特别适宜与电子仪器、家电、汽车、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配套使用的矮壳身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随电子工业不断发展,电子产品趋向小型化方向发展,要求与其配套使用的零、部件也越小越好。原使用的NT73型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其上、下接触片要分别穿过线圈骨架和基座上的通孔,装配麻烦,因加工累积误差将会影响三触点的中心度。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灵敏度高,但结构更简单、装配方便、准确、体积更小的矮壳身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矮壳身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由固定有铁芯、线圈、轭铁、引出片、带静触点的上、下接触片的骨架及与衔铁连接的带动触点的动触片,壳体组成,骨架上、下一端面上有相通的开口槽,下底面中有盲槽,轭铁一端插进骨架下底面中的盲槽内固定。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图1的右视图。图3.上接触片结构示意图。图4.下接触片结构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铁芯(3)、线圈(7)、轭铁(4)、动触片(8)、引出片(5)、衔铁(2)、壳体(1)与现有技术NT73型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一样,不详述。上、下接触片(9)、(10)分别为 形,在上、下接触片(9)、(10)一直角边的下表面及一直角边的上表面上分别固定静触点,另一直角边的边缘上分别有与骨架(6)上、下端定位用的插口。骨架(6)截面为中间有通孔的工形,工形下底面中间有与底面平行的盲槽,下底面底部有引出片孔和通气凸与现有技术中的基座一样。骨架(6)一侧上、下端面上有对应的、相通的直线和 形开口槽。轭铁(4)的一端插进骨架(6)的下底面盲槽内固定,再将铁芯(3)穿入骨架(6)和轭铁(4)的中心孔后铆压在轭铁(4)上,动接触组铆装在轭铁上,引出片(5)穿过骨架(6)上的引出片孔固定在骨架(6)上。上、下接触片(9)、(10)分别嵌进骨架(6)上相应的直线和 形开口槽内固定,用其上的两插口与骨架(6)定位,继电器装配成。使用时,从引出片(5)通电,线圈(7)、铁芯(3)产生吸力,吸合衔铁(2)带动动触片(8),通过动触点与静触点分别与上、下接触片(9)、(10)导通。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因将原有的基座与骨架两零件合为一体省掉基座,因此结构更简单,高度方向尺寸减少,体积更小(原为19.5×16.5×16.5,现为19.1×15.6×15.3)。上、下接触片嵌进骨架的开口槽内,易装配、简化了装配工艺。上、下接触片上有定位插口,使装配准确又稳固,易控制三触点的中心度,同时对引出端的长短控制亦方便。轭铁一端直接插入骨架的下底面盲槽内,简化了装配工艺,确保轭铁与骨架的相对位置,达到稳定可靠的工作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矮壳身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由固定有铁芯(3)、线圈(7)、轭铁(4)、引出片(5)的骨架(6),带静触点的上、下接触片(9)、(10)及与衔铁(2)连接带动触点的动触片(8)、壳体(1)组成,其特征在于骨架(6)上、下一端面上有相通的开口槽,下底面中有盲槽,轭铁(4)一端插进骨架(6)下底面中的盲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骨架(6)截面为中间有通孔的工形,工形下底面中间有与底面平行的盲槽,下底面底部有引出片孔和通气凸。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矮壳身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由固定有铁芯(3)、线圈(7)、轭铁(4)、引出片(5)的骨架(6),带静触点的上、下接触片(9)、(10)及与衔铁(2)连接带动触点的动触片(8)、壳体(1)组成,其特征在于骨架(6)上、下一端面上有相通的开口槽,下底面中有盲槽,轭铁(4)一端插进骨架(6)下底面中的盲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骨架(6)截面为中间有通孔的工形,工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厦徐华福
申请(专利权)人:中外合资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