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放简便且不损伤胆管的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2734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取放简便且不损伤胆管的引流管,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外套管和主引流管,外套管为直线形管,主引流管位于外套管内,外套管伸入胆管内且外套管的伸入端部在胆管内胆汁流通方向的两侧设有通孔,主引流管伸入外套管的端部为分叉结构,分叉结构具有两个可灵活进入和拔出通孔的叉部,叉部末端为圆弧状端。引流管由外套管和主引流管组成,引流时与胆管壁直接接触的仅是直线形外套管,主引流管在外套管进入胆管后再伸入外套管中引流,拔管时先退出主引流管再退出外套管,确保引流管轻松置入和退出胆管,避免损伤胆管和引流管窦道,防止引流管移位,主引流管叉部末端为圆弧设计,不会割伤或穿透胆管内壁,安全性高。安全性高。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放简便且不损伤胆管的引流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引流胆汁的取放简便且不损伤胆管的引流管。

技术介绍

[0002]医用T形引流管广泛应用于肝胆外科术后的肝内外胆管引流,其主要作用有:1)引流胆汁减轻胆管炎症、减低感染风险、促进胆管切口愈合;2)对切开的胆管起支撑和保护,防止术后胆漏、胆管梗阻及胆管狭窄;3)促使引流管窦道形成,为后续的胆管造影、拔管、胆管再探查等诊断和治疗提供安全与通道保障。
[0003]传统的T形引流管普遍为“T”字形一体式管道结构,由橡胶材料制成,使用时根据术中情况可对T形的“ˉ”部分进行裁修后顺应胆管方向置入,再对切开的胆管进行缝闭,最后通过T形的“|”部分连接至体外。由于“ˉ”部分横向的横截面大于“|”部分横向的横截面,即使经过裁修仍在置入胆管的过程中对术者的操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困难和影响。
[0004]此外,T形引流管置入成功后常规需要在后期拔除,由于“ˉ”部分横向的横截面大于“|”部分横向的横截面,即使置入胆管前经过裁修并成功置入,但在拔除置管时,由于引流管与窦道接触的部位压力非常大,在硬性拔除时会损伤或撕裂T管窦道导致T管相关性胆瘘的危险。据相关文献报道,T管拔除后胆瘘的发生率约为0.78%~10%,一旦发生胆瘘必须及时处理,否则易致感染、水电解质紊乱、腹腔出血等并发症,胆瘘严重者死亡概率甚至高达40%~50%。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取放简便、防止胆管和引流管窦道空间破坏、避免主引流管移位和发生缝合伤且最大限度减少胆漏风险的引流管。
[0006]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取放简便且不损伤胆管的引流管,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外套管和主引流管,外套管为直线形管,主引流管位于外套管内,外套管伸入胆管内且外套管的伸入端部在胆管内胆汁流通方向的两侧设有通孔,主引流管伸入外套管的端部为分叉结构,分叉结构具有两个可灵活进入和拔出通孔的叉部,叉部末端为圆弧状端。
[0008]进一步地,两个叉部结构相同,且两个叉部对中合拢时构成主引流管管部的延长部分。
[0009]更进一步地,主引流管在叉部与管部的交接处具有便于叉部外展的柔性塑形部。
[0010]进一步地,主引流管管部在两个叉部的起始端边沿处具有朝向主引流管位于胆管外端部的延长切口,延长切口平行于主引流管轴线设置。
[0011]进一步地,通孔为三角形孔。
[0012]更进一步地,通孔为等腰三角形孔。
[0013]更进一步地,通孔最长的直边靠近外套管伸入胆管的末端设置,且直边平行于外套管管口端面。
[0014]再进一步地,通孔最长的直边长度与主引流管的直径相等,通孔高度与主引流管的半径相等。
[0015]进一步地,主引流管在叉部与管部的交接处或交接处下方开设有引流孔,引流孔处在通孔辐射范围内。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1)将引流管设计为由直线形外套管和可拆卸设于外套管内的主引流管组成,引流管在引流时,其与胆管壁直接接触的仅是直线形外套管的端部,主引流管是在外套管进入胆管后再从外套管内进入并经过端部的两端通孔分别伸出进行引流,拔管时也是先退出主引流管后再退出外套管,或者先将主引流管退出至外套管内再与外套管一同退出,这样确保了引流管轻松置入和退出胆管,避免损伤胆管和引流管窦道,防止引流管移位,另外主引流管可在外套管到位胆管缝合完毕之后再放入外套管中,有效防止以往缝合胆管时因为进针的角度及空间等问题发生的引流管缝合伤;
[0018]2)于外套管端部开设通孔,主引流管由分叉结构穿过通孔进入胆管内进行引流,一方面避免主引流管与胆管壁发生正面接触损伤胆管内壁;另一方面又确保了主引流管的两个叉部在推进胆管的过程中被通孔及时分离张开,顺利进入胆管内完成引流;此外两个叉部的末端设计成圆弧形更是便于顺利进入胆管并有效避免了叉部割伤或穿透胆管内壁;
[0019]3)外套管通孔选用倒三角形孔更是讲究,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外套管端部结构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主引流管的两个叉部能更轻松灵活地从通孔处伸出进入胆管引流,相对于其它形状来说,倒三角形设计能防止通孔与主引流管结合时产生更大的缝隙,最大限度地减少外漏胆汁量;另外,由于三角形倒置后最长的底部在上顶角在下,既让主引流管的两个叉部更轻松、灵活地从通孔处伸出进入胆管引流,又使得主引流管退出胆管时通孔的受力最小,大大减轻了与胆管及窦道的对抗压力,有利于安全拔管。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实施例1所述的引流管置入胆管后的剖视图;
[0021]图2为实施例1所述的外套管的主视图;
[0022]图3为实施例1所述的主引流管的主视图;
[0023]图4为实施例1所述的主引流管的侧视图;
[0024]图5为实施例2所述的主引流管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26]实施例1
[0027]一种取放简便且不损伤胆管的引流管,以改善传统T形引流管的完整性、稳定性和
安全性作为切入点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外套管1和主引流管2,外套管1用于伸入胆管A内且外套管呈直线形,主引流管2置于外套管1内以便进入胆管,主引流管2为胆管引流胆汁的主力部件,外套管1主要起到连接作用。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外套管1伸入胆管的伸入端部在胆管内胆汁流通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通孔11,主引流管2伸入外套管1的端部为分叉结构,分叉结构具有两个可灵活进入和拔出通孔的叉部21,叉部末端为如图3和图4所示的圆弧状端211。
[0028]两个叉部21结构完全相同,且两个叉部21对中合拢时构成主引流管2管部的延长部分,确切的说,分叉结构即是主引流管管部对半分开形成,优选地,主引流管在叉部21与管部的交接处具有便于叉部外展的柔性塑形部,使叉部在展开和合拢过程中不会发生明显折痕或折断,以利于更好地进入和退出外套管1。
[0029]两个叉部21末端呈圆弧形设计可避免主引流管2在进入和退出胆管时叉部割伤或穿透胆管内壁,且在引流胆汁时,该弧形设计可减小胆汁过流时的阻力,引流效果更好。另外,在推进主引流管2时,该圆弧状末端与胆管内壁顺行配合,便于分叉结构顺利滑向胆管的两端,实现支撑胆管和引流胆汁的功能。具体地,以主引流管叉部和管部交接处为起始点,叉部末端圆弧状远点至该起始点的距离尺寸为20mm,靠近叉部起始端的圆弧状近点至该起始点的长度尺寸约为10mm。
[0030]本实施例引流管由外套管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放简便且不损伤胆管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外套管和主引流管,外套管为直线形管,主引流管位于外套管内,外套管伸入胆管内且外套管的伸入端部在胆管内胆汁流通方向的两侧设有通孔,主引流管伸入外套管的端部为分叉结构,分叉结构具有两个可灵活进入和拔出通孔的叉部,叉部末端为圆弧状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放简便且不损伤胆管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两个叉部结构相同,且两个叉部对中合拢时构成主引流管管部的延长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放简便且不损伤胆管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主引流管在叉部与管部的交接处具有便于叉部外展的柔性塑形部。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取放简便且不损伤胆管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主引流管管部在两个叉部的起始端边沿处具有朝向主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鑫曾永毅罗顺峰黄才如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福州市传染病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