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沉降的地铁轨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4213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1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沉降的地铁轨道,属于地下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包括轨道支撑板、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轨道支撑板上的铁轨,所述轨道支撑板与地面之间通过弹性支撑块支撑,所述轨道支撑板的底部还设置有若干组减震装置,每一组减震装置对称分布在所述铁轨的两侧;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外筒体和内筒体,所述内筒体固定设置于外筒体内并与外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薄壁腔,所述内筒体内还设置有用于调节阻尼力大小的磁场发生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可以对行进的地铁列车进行减振,防止地铁振动荷载的长期循环导致隧道沉降。致隧道沉降。致隧道沉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沉降的地铁轨道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下轨道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防沉降的地铁轨道。

技术介绍

[0002]地铁隧道在正常运营期间,要受到地铁列车振动荷载的长期循环作业,虽然单次列车通过所产生的荷载引起的结构振动位移较小,但在列车振动荷载的长期循环作用下,隧道下方极易可能出现饱和砂土层液化、饱和粘土震陷情况,容易导致隧道出现沉降;因此,急需一种防沉降的地铁轨道,可以对行进的地铁列车进行减振,防止地铁振动荷载的长期循环导致隧道沉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沉降的地铁轨道,可以对行进的地铁列车进行减振,防止地铁振动荷载的长期循环导致隧道沉降。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一种防沉降的地铁轨道,包括轨道支撑板、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轨道支撑板上的铁轨,所述轨道支撑板与地面之间通过弹性支撑块支撑,所述轨道支撑板的底部还设置有若干组减震装置,每一组减震装置对称分布在所述铁轨的两侧;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外筒体和内筒体,所述内筒体固定设置于外筒体内并与外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薄壁腔,还包括上支撑轴、下支撑轴、活塞板、阻尼板,所述活塞板滑动设置在内筒体内,所述阻尼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内筒体内,所述阻尼板和活塞板上均开设有阻尼孔,所述上支撑轴的下端与所述活塞板固定连接,上端与轨道支撑板的底部铰接,所述下支撑轴的上端与所述外筒体固定连接,下端连接至地底,所述薄壁腔和内筒体内填充有磁流变液,所述内筒体的下部筒壁上开设有与所述薄壁腔连通的通孔,所述内筒体内还设置有用于调节阻尼力大小的磁场发生装置。
[0006]进一步,所述磁场发生装置包括缠绕设置在所述下支撑轴上的励磁线圈。
[0007]进一步,所述励磁线圈的外侧罩设有防护筒,所述防护筒与所述阻尼板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所述薄壁腔内填充有惰性气体,所述惰性气体相对于通孔位于薄壁腔的另一侧。
[0009]进一步,所述外筒体上设置有用于充放所述惰性气体的充气阀门。
[0010]进一步,所述地面以下预埋有防护支撑管,所述防护支撑管设置在所述减震装置的外侧,所述防护支撑管的上端开口,所述减震装置的上端伸出防护支撑管后与所述轨道支撑板连接,下端连接至防护支撑管的内侧底部,所述防护支撑管的下端延伸至岩石层。
[0011]进一步,所述防护支撑管包括第一半圆管和第二半圆管,所述第一半圆管和第二半圆管的外侧分别固定设置有安装耳座,所述第一半圆管和第二半圆管通过所述安装耳座可拆卸相连。
[0012]进一步,所述防护支撑管的上端设置有橡胶套筒,所述橡胶套筒的上端与所述轨
道支撑板抵接,所述橡胶套筒的外侧开设有与所述防护支撑管定位的台阶。
[0013]进一步,所述防护支撑管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外筒体进行支撑的支撑座。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本专利技术一种防沉降的地铁轨道,轨道支撑板与地面之间通过弹性支撑块支撑,当地铁列车经过时,将弹性支撑块压缩,压力通过两侧的减震装置进行传导,缓冲了振动,并且可以通过弹性支撑块恢复到原位,保证地铁平稳的运行。
[0016]本专利技术装置当中,所述轨道支撑板的底部还设置有若干组减震装置,减震装置上支撑轴的下端与所述活塞板固定连接,下支撑轴的下端连接至地底,所述薄壁腔和内筒体内填充有磁流变液,所述内筒体的下部筒壁上开设有与所述薄壁腔连通的通孔,地铁通过上支撑轴压缩内部的磁流变液,磁流变液通过阻尼孔从而产生阻尼作用,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所述内筒体内还设置有用于调节阻尼力大小的磁场发生装置,当检测得知该处位置的沉降较为严重时,可以即时通过磁场发生装置加大该位置减震装置的阻尼刚度,在道路修缮之前,可以降低沉降的程度。
[0017]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18]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防护支撑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中标记如下:轨道支撑板1、铁轨2、弹性支撑块3、减震装置4、外筒体41、内筒体42、薄壁腔43、上支撑轴44、下支撑轴45、活塞板46、阻尼板47、阻尼孔48、通孔49、励磁线圈410、防护筒411、充气阀门412、防护支撑管5、第一半圆管51、第二半圆管52、安装耳座53、橡胶套筒6、台阶7、支撑座8。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防沉降的地铁轨道,包括轨道支撑板1、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轨道支撑板1上的铁轨2,所述轨道支撑板1与地面之间通过弹性支撑块3支撑,所述轨道支撑板1的底部还设置有若干组减震装置4,每一组减震装置4对称分布在所述铁轨2的两侧;如图2所示,所述减震装置4包括外筒体41和内筒体42,所述内筒体42固定设置于外筒体41内并与外筒体41的内壁之间形成薄壁腔43,还包括上支撑轴44、下支撑轴45、活塞板46、阻尼板47,所述活塞板46滑动设置在内筒体42内,通过上支撑轴44带动滑动,所述阻尼板47固定设置在所述内筒体42内,外侧与内筒体42的内壁固定粘接,所述阻尼板47和活塞板46上均开设有阻尼孔48,所述上支撑轴44的下端与所述活塞板46固定连接,上端与轨道支撑板1的底部铰接,所述下支撑轴45的上端与所述外筒体41固定连接,下端连接至地底,所述薄壁腔43和内筒体42内填充有磁流变液,所述内筒体42的下部筒壁上开设有与所述薄壁腔
43连通的通孔49,所述内筒体42内还设置有用于调节阻尼力大小的磁场发生装置。
[0024]本专利技术一种防沉降的地铁轨2道,轨道支撑板1与地面之间通过弹性支撑块3支撑,当地铁列车经过时,将弹性支撑块3压缩,压力通过两侧的减震装置4进行传导,缓冲了振动,并且可以通过弹性支撑块3恢复到原位,保证地铁平稳的运行。
[0025]本专利技术装置当中,所述轨道支撑板1的底部还设置有若干组减震装置4,减震装置4上支撑轴44的下端与所述活塞板46固定连接,下支撑轴45的下端连接至地底,所述薄壁腔43和内筒体42内填充有磁流变液,所述内筒体42的下部筒壁上开设有与所述薄壁腔43连通的通孔49,地铁通过上支撑轴44压缩内部的磁流变液,磁流变液通过阻尼孔48从而产生阻尼作用,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所述内筒体42内还设置有用于调节阻尼力大小的磁场发生装置,当检测得知该处位置的沉降较为严重时,可以即时通过磁场发生装置加大该位置减震装置4的阻尼刚度,在道路修缮之前,可以降低沉降的程度。
[0026]本实施例中,所述磁场发生装置包括缠绕设置在所述下支撑轴45上的励磁线圈410,在使用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沉降的地铁轨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支撑板、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轨道支撑板上的铁轨,所述轨道支撑板与地面之间通过弹性支撑块支撑,所述轨道支撑板的底部还设置有若干组减震装置,每一组减震装置对称分布在所述铁轨的两侧;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外筒体和内筒体,所述内筒体固定设置于外筒体内并与外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薄壁腔,还包括上支撑轴、下支撑轴、活塞板、阻尼板,所述活塞板滑动设置在内筒体内,所述阻尼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内筒体内,所述阻尼板和活塞板上均开设有阻尼孔,所述上支撑轴的下端与所述活塞板固定连接,上端与轨道支撑板的底部铰接,所述下支撑轴的上端与所述外筒体固定连接,下端连接至地底,所述薄壁腔和内筒体内填充有磁流变液,所述内筒体的下部筒壁上开设有与所述薄壁腔连通的通孔,所述内筒体内还设置有用于调节阻尼力大小的磁场发生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沉降的地铁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场发生装置包括缠绕设置在所述下支撑轴上的励磁线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沉降的地铁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励磁线圈的外侧罩设有防护筒,所述防护筒与所述阻尼板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横向减震电磁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帆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