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灭火管总成、电池热管理装置、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64783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0: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灭火管总成、电池热管理装置、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其属于电动车辆技术领域,灭火管总成包括第一主管,第一主管连通于电池热管理装置的散热模组的出口;第二主管,与第一主管平行且相对设置,且第二主管连通于散热模组的入口;支管,支管的一端通过第一接头连接且连通于第一主管,支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接头连接且连通于第二主管,支管位于电池模组的防爆阀上方,且支管被配置为由防爆阀喷出的气体能将支管切断。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动力电池因热失效产生火焰的初期迅速灭火,进而能够降低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使得电池热管理装置及电池系统能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电池系统能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电池系统能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灭火管总成、电池热管理装置、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灭火管总成、电池热管理装置、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车辆具有能量效率高、零排放、无污染、比能量高、噪音低及可靠性高等优点,能够作为替代燃油车辆进行推广。
[0003]新能源车辆均采用动力电池作为储能部件,动力电池能够实现车辆的正常行驶、高低压零部件的用电需求、制动能量的回收以及混合动力发动机系统能量调节等。但是,动力电池存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会升高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电池热管理装置对动力电池进行降温。
[0004]现有技术中,电池热管理装置包括由液冷板及连通于液冷板的散热模组形成的冷却回路,冷却回路中具有冷却液,液冷板设置在动力电池的底面,通过液冷板吸收动力电池产生的热量。虽然液冷板能够降低动力电池的温度,但是,动力电池还是会存在热失效的情况,当动力电池发生热失效时,会产生火焰。通常情况下,当用户发现火焰时,火焰已经较大,通过灭火器已经较难灭火,较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可见,现有技术中,电池热管理装置的安全性能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灭火管总成、电池热管理装置、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能够在动力电池因热失效产生火焰的初期迅速灭火,进而能够降低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使得电池热管理装置及电池系统能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0006]如上构思,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灭火管总成,包括:
[0008]第一主管,所述第一主管连通于电池热管理装置的散热模组的出口;
[0009]第二主管,与所述第一主管平行且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主管连通于所述散热模组的入口;
[0010]支管,所述支管的一端通过第一接头连接且连通于所述第一主管,所述支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接头连接且连通于所述第二主管,所述支管位于电池模组的防爆阀上方,且所述支管被配置为由所述防爆阀喷出的气体能将所述支管切断。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主管、所述第二主管、所述支管、所述第一接头及所述第二接头分别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第一主管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主管之间通过第一弯管连通,多个第二支管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主管之间通过第二弯管连通,所述支管的一端通过一个所述第一接头连通于所述第一主管,所述支管的另一端通过一个所述第二接头连通于所述第二主管。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接头为四通接头,所述第一主管与所述第一弯管通过所述第一
接头连通,且所述第一接头未连通所述第一主管、所述第一弯管及所述支管的接口被配置为与所述电池热管理装置的液冷板连通;和/或
[0013]所述第二接头为四通接头,所述第二主管与所述第二弯管通过所述第二接头连通,且所述第二接头未连通所述第二主管、所述第二弯管及所述支管的接口被配置为与所述液冷板连通。
[0014]可选地,多个第一接头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多个第一接头的第一预设接口依次增大,所述第一预设接口为所述第一接头未连通所述第一主管、所述第一弯管及所述支管的接口;
[0015]多个所述第二接头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多个所述第二接头的第二预设接口依次增大,所述第二预设接口为所述第二接头未连通所述第二主管、所述第二弯管及所述支管的接口。
[0016]可选地,还包括扎带,所述第一弯管及所述第二弯管上分别固设有所述扎带。
[0017]可选地,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有两组,且每组连接组件均包括曲管、直角接头、长管及直通接头,一组所述连接组件的曲管连通于第一主管,另一组所述连接组件的曲管连通于第二主管,在一组所述连接组件中,所述长管的一端通过所述直角接头连接所述曲管,所述直通接头连接于所述长管的另一端,一组所述连接组件的长管通过其连接的所述直通接头连通于所述散热模组的出口,另一组所述连接组件的长管通过其连接的所述直通接头连通于所述散热模组的入口。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主管及所述第二主管均设置为波纹管。
[0019]可选地,所述第一主管及所述第二主管外分别套设有防磨套。
[0020]一种电池热管理装置,包括液冷板、散热模组及上述的灭火管总成,所述液冷板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主管,所述液冷板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主管,所述第一主管连通于所述散热模组的出口,所述第二主管连通于所述散热模组的入口。
[0021]一种电池系统,包括电池模组及上述的电池热管理装置,所述电池模组具有防爆阀,所述灭火管总成的支管位于所述防爆阀的上方。
[0022]一种电动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池系统
[0023]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灭火管总成、电池热管理装置、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第一主管、第二主管、支管及散热模组形成回路,且回路中具有冷却液,且支管设置在防爆阀的上方,当电池模组因热失控而产生火苗或火焰时,防爆阀冲出电池模组并伴随着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的气体与支管接触并将支管切断或冲断,使得支管中的大量的冷却液喷射出或流出,进而能够将电池模组的火焰或火苗迅速浇灭,实现了在产生火焰初期进行迅速灭火,降低了火焰继续蔓延的几率,进而降低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提高了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灭火管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图1所示的A处放大示意图;
[0027]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有防磨套的部分灭火管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灭火管总成的分解示意图;
[0029]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主管、第一接头及第一弯管的分解示意图;
[0030]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池热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电池热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电池热管理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3]图中:
[0034]1、第一主管;2、第二主管;3、支管;4、第一接头;41、第一接口;42、第二接口;43、第三接口;5、第二接头;6、第一弯管;7、第二弯管;8、扎带;81、捆绑部;82、连接部;9、连接组件;91、曲管;92、直角接头;93、长管;94、直通接头;10、防磨套;
[0035]100、液冷板;200、电池模组;201、单体;2011、防爆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使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0037]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灭火管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管(1),所述第一主管(1)连通于电池热管理装置的散热模组的出口;第二主管(2),与所述第一主管(1)平行且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主管(2)连通于所述散热模组的入口;支管(3),所述支管(3)的一端通过第一接头(4)连接且连通于所述第一主管(1),所述支管(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接头(5)连接且连通于所述第二主管(2),所述支管(3)位于电池模组(200)的防爆阀上方,且所述支管(3)被配置为由所述防爆阀喷出的气体能将所述支管(3)切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火管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管(1)、所述第二主管(2)、所述支管(3)、所述第一接头(4)及所述第二接头(5)分别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第一主管(1)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主管(1)之间通过第一弯管(6)连通,多个第二支管(2)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主管(2)之间通过第二弯管(7)连通,所述支管(3)的一端通过一个所述第一接头(4)连通于所述第一主管(1),所述支管(3)的另一端通过一个所述第二接头(5)连通于所述第二主管(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火管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4)为四通接头,所述第一主管(1)与所述第一弯管(6)通过所述第一接头(4)连通,且所述第一接头(4)未连通所述第一主管(1)、所述第一弯管(6)及所述支管(3)的接口被配置为与所述电池热管理装置的液冷板(100)连通;和/或所述第二接头(5)为四通接头,所述第二主管(2)与所述第二弯管(7)通过所述第二接头(5)连通,且所述第二接头(5)未连通所述第二主管(2)、所述第二弯管(7)及所述支管(3)的接口被配置为与所述液冷板(100)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火管总成,其特征在于,多个第一接头(4)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多个所述第一接头(4)的第一预设接口依次增大,所述第一预设接口为所述第一接头(4)未连通所述第一主管(1)、所述第一弯管(6)及所述支管(3)的接口;多个所述第二接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军王德平孙焕丽于长虹许立超刘鹏荣常如乔延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